江 莎(辰溪縣財政局)
近年來,在黨中央與政府的支持鼓勵下,地方財政收支狀況明顯改善,財政赤字的問題已基本解決,資金利用率以及運用效益明顯提升,地方經濟迅猛發展,取得了可喜成果。但在部分區域,財政預算編制仍存在一定的問題亟待解決,部分財政風險仍需應對,如此方可更大程度促進當地經濟水平穩定提升。以預算績效管理為基礎,對地方財政預算編制進行調整與完善,可為上述目的的達成奠定基礎。因此,有必要對具體的管理方法進行研究。
加強預算績效管理,對地方財政預算編制具有強化作用,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1)有利于完善財政制度:高水平的預算績效管理工作,可幫助提升資源利用率,而資源利用率的提升,對財政制度的完善則具有一定促進作用。(2)有利于減少收支矛盾:導致收支矛盾產生的原因較多,稅收以及債務的增加為兩大重點,預算績效管理工作,有利于實現對資金的合理管控,明確其使用方向,減少債務,這對收支矛盾的減少具有重要價值[1]。(3)有利于細化預算編制:預算績效管理工作強調將編制過程與執行以及監督工作聯合,在此基礎上,發現預算編制中存在的不足,從而予以完善。長此以往,預算編制將逐漸細化。
目前,部分區域在預算編制工作中,仍存在一定困難,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1)風險意識:部分地方政府風險意識不足,預算編制的過程中,未充分考慮到未來可能遭遇的風險,長此以往,將導致收支不平衡的問題發生,誘發財政赤字。(2)管理機制:以權責、監督以及考核機制為代表的管理機制不完善,易導致預算編制無責可究,影響預算執行力度,導致預算編制水平下降。(3)預算體系:目前的預算編制工作中,預算體系不夠健全,流程不完善,各流程之間缺乏銜接,故難以做到于事后對預算編制的合理性進行評價,預算編制水平遲遲難以提升。(4)基礎保障:缺乏人才、技術以及機構保障,同樣可嚴重阻礙預算編制水平的提升。鑒于預算績效管理工作對地方財政預算編制的強化作用較為明顯,故應提高管理水平,幫助改善地方財務狀況[2]。
地方政府應進一步樹立風險意識,認識到預算編制對自身收支狀況的影響,并制定合理的收支計劃,減少財政赤字的風險。以固定資產采購過程為例:地方政府可在預算編制的過程中,確定需要采購物品的種類、數量,同時,通過市場調查的方式,了解此物品的市場價格,通過對多個供應來源采購成本的對比,對購買來源進行優化選擇,最終結合多項數據,制定預算編制,擬定收支計劃,提高財政資金利用的高效性與合理性[3]。
1.權責制度
預算績效管理過程中,應制定權責制度,明確權利與責任,確保在預算編制出現問題時有責可究。例如:地方政府可設置專門的部門,負責預算編制工作。負責預算編制部門根據各單位上報的預算信息,初步擬定收支計劃、組織實施收支計劃。在此期間,一旦地方政府出現超預算的問題,則需分析原因。如問題的發生由預算編制不合理所導致,則需要進一步追根溯源,明確責任人,并通過多種手段,對其進行處罰,使財務編制謹慎性得到提升。
2.監督制度
除權責制度外,制定嚴格的監督制度,同樣有利于提高預算績效管理水平,達到強化預算編制的目的。監督的方法包括兩種,分別為人員相互監督,以及“自下而上”的監督。負責預算編制的人員,可相互對各自的工作進行監督,就各自的預算收支計劃進行對比以及溝通,取長補短,制定最終的計劃,保證計劃合理。計劃落實期間,各相關人員同樣可對預算編制進行監督,一旦發現編制存在不合理的現象,則可“自下而上”的反映事實,確保可及時解決問題。
3.考核制度
地方政府應將預算績效管理計劃進行詳細劃分,本著“誰花錢誰負責,誰責任誰承擔”的原則,強化預算編制。例如:地方政府對各單位的財政資金撥款,按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進行劃分,可定期或者不定期按整體績效和項目績效進行考核,判斷是否存在收支不平衡的問題。針對考核數據無法達到標準者,需采取措施予以懲罰。采用上述方式管理,有利于確保部門單位預算編制均合理有效,對政府預算編制的強化,具有重要價值。
1.事前評估
完善預算體系的關鍵,在于進行事前評估,此舉有利于確保收支計劃符合地方財政實際狀況。事前評估可從多角度出發而實現,專家評價、社會調查,以及對以往財務狀況的分析等舉措,均可達到該目的。建議地方政府將以上多種手段綜合利用,首先進行社會調查,制定初步收支計劃,此后,對比以往財務狀況,分析初期計劃的合理性。最后,制定多個收支計劃方案,并邀請專家評價,對各個方案進行對比,選擇最有利于政府以及當地經濟發展的方案予以執行。
2.確定目標
完成事前評估后,需確定預算編制目標,從支出能夠為政府與當地所帶來的收益入手,分析收支是否均衡,判斷支出是否具有可行性。例如:某地區政府,預計購買計算機顯示器+主機共35臺,用于替換的硬件50個。通過計算發現,總計成本約為26萬元。結合以上固定資產預計使用年限,以及折舊所帶來的維護費用,成本可增加8萬元。在上述支出的基礎上,政府將預算編制目標制定為:使工作效率提高12個百分點。
3.運行監控
需對預算編制執行予以監督,如此方可保證執行期間及時發現計劃中存在的漏洞,并根據計劃的落實情況,考慮是否予以調整。預算績效管理期間的監督,需分區域執行。地方政府對部門預算單位制定預算執行監控計劃,單位需通過提交報告的形式,向政府反饋監控結果。而政府則可根據監控結果,對整體的預算編制落實效果進行評估。
4.事后評價
事后評價的目的主要在于判斷本次預算編制執行的質量,判斷是否需要在未來對預算編制進行優化。事后評價的依據,以預算編制目標為主。例如:某地方政府預算編制目標為在支出37萬元的前提下,使工作效率提升20%。而評價時發現,支出37萬元,實際工作效率提升幅度僅為12%。上述狀況表明,預算編制目標尚未達成。此時,地方政府則需要分析原因,追究責任,并根據原因,采取彌補措施,達到強化預算編制的目的。
1.機構保障
為強化預算編制,預算績效管理工作開展期間,應落實機構保障。地方政府可與各相關機構聯合,借助多方力量,相互協同,共同做好預算編制。另外,還需充分利用自身權利,為預算編制的組織以及落實提供便利。地方政府同樣可在內部,單獨設置機構,專門負責預算編制。并在機構內部,實施管理人員負責制,盡可能減少收支計劃制定以及實施過程中的問題。
2.技術保障
信息化時代下,強化預算編制的關鍵在于引進智能化技術。預算績效管理工作的開展,需要大量數據作為支持。地方政府須加強信息化建設,積極利用計算機軟件開展管理工作,與人工管理相比,采用上述方式管理,數據更加準確,核算精確度更高,速度更快,工作難度與壓力更小,且符合時代發展趨勢。此措施的應用,能夠顯著改善預算編制效果。
3.人才保障
人才素質達標并具備豐富的經驗,是確保預算績效管理工作水平提升的關鍵,同樣是強化預算編制的主要途徑之一。地方政府可從招聘以及培訓兩方面入手,為預算編制工作做好人才保障。從招聘角度出發,須保障招聘嚴格,提升準入標準。從培訓角度出發,則應適當增加培訓頻率,保證培訓內容與時俱進,從而提高預算編制質量。
綜上所述,本文對基于預算績效管理強化地方財政預算編制的研究,能夠為有關部門提供參考,使其詳細分析自身在財政預算編制中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采取多種針對性措施予以解決。未來,地方需樹立風險控制意識,健全相應管理機制,在此基礎上,完善預算體系,并從機構、技術以及人才三方面出發,為財政預算編制提供基礎性保障,為地方財政資金利用狀況的改善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