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震澤實驗小學 史曉東
不管是什么學科的教師,他們在傳授本學科知識的過程中,首先應該引領的是學生內在的生命成長。這就需要教師除了擁有深厚的學科功底,同時也需要具備濃郁而豐厚的人文素養。
率性而讀,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寧靜的夜晚、遼闊的星空,捧上一本書,是對生命最好的饋贈;閑暇的午后,濃郁的茶香,享受閱讀帶來的片刻幽靜。在這樣的閱讀中,我與大師對話,與智者的精神共舞。在這樣的率性而讀中,我逐漸認識到生命的價值,窺探到人生的真正價值。
在閱讀《麥田的守望者》時,與書本的主人公霍爾頓一起經歷人生的起伏,感知世間的人情冷暖,在種種遭遇面前我們的生命該何去何從,人生的思想該著力何方。作為一名教師,我不僅對自己的人生進行考量,更關注在孩子生命成長的道路中,我們應該起著怎樣的引領作用。
在一次次的閱讀與思考中,我看到了人生的價值所在。教師本該有的價值命題,在率性而讀的過程中變得越發強烈。那一刻,我認識到身上擔子的沉重。
細致品讀,讓閱讀成為一種成長。經典的人文類文本,或許并沒有給予我們系統的教育理論,也沒有具體可行的教育方法,但每每在閱讀中,我總是能夠感受到生命價值的鮮活和可貴。我們的孩子正處于生命成長的節點,有著怎樣的引領,他們的生活就會有著怎樣的發展方向。
于是,在率性而讀的同時,我開始以理性的視角關注閱讀的文本,必要時將其中一些經典的語段和論述,工工整整地抄寫在摘錄本上。在閱讀《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時,我準備了一本筆記本,上面摘抄了大量的內容,慢慢地背誦,慢慢地品析,讓書中的語言和思想的精華融入到自己的生命意識中。
人文閱讀,看似與教育的本質關聯不大,但只有對于生命的關注、對于人生的思考,我們才能從成長的視角來關照自己從事的教育,關照孩子的成長。一個優秀的教師,請暫緩你的學科教學,讓關注每個孩子的生命成長,成為我們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務。
教師專業的成長并不是歸于功利性地讓自己一舉成名,享受自己的人生價值,而是在聚合了人生價值之后,真正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從每個學生內在認知激活他們參與學業發展的熱情和動力。
(一)理論積累:在閱讀中屹立于教育教學的高峰。隨著英語教學實踐的不斷開展,我已經逐漸意識到僅僅憑借在師范院校學習的那些皮毛式的理論已經難以勝任當下的英語教學工作。無主張、無策略的尷尬,讓我在英語教學之路上的行走越發艱難。
在這一認知下,我閱讀了《英語教學成功之道》這本書,該書不僅有對兒童內在認知特點的嚴謹分析,也有對英語教材的研讀和分析,更為重要的是書本中羅列了大量的優質案例和教學方法。有一本這樣的好書相伴,我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地拜讀吸收書中的理論,不斷地豐富自己的認知視域,并在認知的過程中凸顯認知效益,真正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高效發展。
(二)多種視角:在閱讀中收獲于不同層次的維度。作為一名小學英語教師,我們不能將自己的成長單一地歸結于教學實踐經驗的積累,而是要在閱讀中,感知并積累相應的教學理論,從高段視角武裝自己、豐富自己,更好地指導學生的認知實踐,真正感受語言的內在力量,從而促進自身專業的快速成長。
在中國眾多的學者中,林語堂先生的英語是純正而地道的,他曾經運用扎實的英語功底將中國文化介紹到西方國家。他所著的《開明英語語法》這本書彰顯出與眾不同的獨到之處,讀者從中獲取的不是僵硬的語法規則,而是靈活的語法知識,是對自身英語功底的再次夯實;同時,這本書也從立體化的層面展現了林語堂自身學習英語的感受、心得和方法。這樣的內容可以讓教師從學生學習英語的視角來重新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雖然時間較為久遠,但作者在開篇就已經開宗明義,提倡注重語義和意念。
在閱讀這本源于學者所創作的文本中,我雖然沒有從高段的理論視角進行認知,但可以從一個優秀學習者的視角明晰英語學習的重要原則。
兒童是教育教學的對象,更是課堂學習的主體,如果缺失了對兒童的洞察,任何一種語文學習狀態都將成為一種空談。有人曾經說過:對教育教學的研究,某種程度上就是對兒童的研究。所以,在閱讀兒童心理書籍的過程中,我開始逐步開啟了兒童研究之旅,并真正地開始了解兒童,理解兒童。
研究兒童:對兒童的研究與關注,是我在工作的第二年開始的。通過一整學年的教學實踐之后,我驚訝地發現,兒童對于世界的認知,尤其是對英語的學習其實并不像成人所想象的那樣,他們有著自己獨特的認知方式和接受特點。
于是在這樣的認知下,我開始閱讀關于兒童心理的書籍,其中蒙臺梭利的《童年的秘密》對我的影響最大。《童年的秘密》詳盡地告訴老師,兒童的成長有著其內在的精神驅動和規律,兒童的成長需要依靠他們自身不斷地有意識地、自主地、獨立地與外界環境進行活動來獲得。如果想促進兒童成長,最重要的是給他們創造一個充滿愛的安全的環境,尊重并理解孩子的行為,對他們的行為盡量做最少的限制和“指導”。而英語教學應該順應兒童的認知規律,讓學生能夠依循自己的思維來學習英語,從而真正促進學生內在能力的高效發展。
理解兒童:通過對兒童心理學著作的研讀,我對兒童內在的心理逐漸有了自己的認知和體驗。但要想真正站在兒童的視角關注問題,就一定要在研究兒童的過程中得出全新的認知。因此,兒童發展和心理的研讀,還需要進一步延續下去。
在這種背景下,我繼續深入研讀了由著名兒童心理學家伍新春所著的《兒童發展和教育心理學》一書。該書的閱讀讓我深入了解了兒童發展的心理歷程,尤其是從教育教學層面審視了兒童對新知識接受的規律,這也讓我深刻地意識到,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不足,其實很大程度上都是教師自身策略上的缺失所導致的。只有真正調整自己的觀點,學生的認知動力才能得到最大程度地釋放。
教師要夯實自己的綜合素養,在實踐操作中檢驗閱讀,我在閱讀高端理論書籍的同時,也沒有放松對英語教學核心期刊的閱讀。
(一)特意搜尋:在零散閱讀中了解策略。在閱讀初期,我對于英語教學核心期刊的閱讀,更多的是隨心而讀,即拿到什么雜志就閱讀什么內容。從這些雜志的閱讀中,我可以與最前沿的認知理論進行接觸,可以對最精巧的教學策略進行積累。相同課例的不同設計,相同片段的不同表現,都可以彰顯每個執教者內在的認知理念。在這樣的閱讀中,可以為每個讀者形成一個廣泛的認知天空,著實為讀者走進課堂提供了不少策略性、操作性的支撐。
如《中小學外語教學》是我一直訂閱的一本雜志。在這里,我將閱讀的關注點聚焦在實踐層面中的操作方法上,從他人的實踐過程中豐富自己的認知,提升自己對英語教學策略的感知與思考,并將其運用到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中,豐富了學生內在的認知方式,達成了較好的閱讀效果。
(二)系統閱讀:在主題閱讀中趨向統整。如果僅僅是有什么就讀什么,雜志的真正效能未必能夠得到充分發揮,也只能將自己對英語教學策略的感知停留在支離破碎的認知層面,英語教學策略也就只能停留在機械的認知和積累過程中。隨著教學實踐的不斷深入,我對英語教學有了自己的價值思考,并開始著力于某一主題的教學研究,即教學策略。
如在《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中曾經刊登過一組關于自然拼讀法的理論認知和實踐研究的文章。在閱讀過程中,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隨后,在自身的教學實踐中進行廣泛的實施,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于是,我就開始留意其他雜志上關于“自然拼讀”的文章,將其作為一個專題進行系統的閱讀、研究和實踐。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借助閱讀明確了專業研究的方向,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整體性效益,有效促進了自身專業素養的高效發展。
書籍是人類留給后代的重要遺產和精美禮物。學校教育所承擔的目的之一,就是培養終生的讀書人。身為教師的我們,從自身開始先讀書,再自然而然地引領我們的學生讀書,將人類文明珍貴的記憶經由書本,運送給一代又一代的學生,這是一種責無旁貸的義務,更是一種無以言說的幸福和美麗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