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東疏鎮第二小學 侯志勝
建立良好的班級文化不但代表著教師德育工作開展的高效率和高水平,還可以為小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因此,小學教師要想全方面落實德育工作的開展,首要前提就是重視班級文化的建設。在現階段我國小學教育過程中,許多教師把考試成績作為判定學生好壞的標準,這不僅違背了德育的實效,更影響了小學生的身心健康,不少小學生會在這樣的標準下,變得自卑、膽怯、懦弱。針對這一現象,如何在小學班級中積極開展德育,并充分發揮班級文化的影響力,成為小學教育階段迫在眉睫的一項任務。
隨著新課程改革在小學教育階段的不斷深入,德育已經深入各個學科,逐漸由單一的德育轉型為多元化的德育。在研究調查中我們發現,小學內很多德育活動形同虛設,對促進小學生健康成長,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完全沒有起到任何作用。此外,很多小學在班級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教師沒有采取正確的建設方式,經常采用字畫、板報的方式營造德育氛圍,結果發現教師對當代小學生的性格特點沒有較好的把控,不僅沒有給學生帶來良好的德育效果,還讓學生覺得非??菰铩⒖斩础?/p>
在以往的班級文化建設過程中,張貼名人名言成為司空見慣的方式,但對于小學生來說,名言警句大多都是一個意思,無非就是激勵學習、刻苦奮斗等督促他們努力學習的各類名人名言,學生長期接觸這樣的名言,不僅會麻木,起不到任何的促進作用,甚至還會給學生帶來消極的影響。另外,很多教師依然把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學習能力當作教學目標,完全忽視了班級文化建設和德育的重要性,所以班級文化建設中,往往只是為了應付校方的檢查。因為班級文化建設長期流于形式,學生逐漸也就忽視了班級文化建設工作。
在班級文化建設過程中,絕大部分教師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把每次期末考試或者期中考試的排名張貼在班級最顯眼的位置上,以此希望成績差的學生能夠向成績好的學生學習,卻完全忽略了小學生的自尊心,甚至漸漸使成績一般或者落后的學生產生了“無所謂”“破罐子破摔”的消極情緒,同時,這種以成績判斷好壞的方式完全與素質教育和德育相悖,直接制約了班級文化的良好建設。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正處于初步形成階段,所以培養他們的道德認知,進而提升學生的道德水平是一項極為重要的教育工作。在傳統的道德教育中我們發現,不僅內容枯燥,而且教學形式形同虛設,直接影響了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再加上小學生理解能力薄弱、注意力容易分散等問題,道德教育的整體效果都會受到影響。在這種情況下,班級文化建設可以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
道德行為具體來說就是腦海中的道德意識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心智還不夠成熟,所以對他們來說,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都處在快速形成的階段,在道德意識的引導下,小學生的一系列道德行為定能通過各種方式表現出來。在班級的日?;顒又?,小學生能夠充分表現道德行為,并在班級文化的影響下,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素養,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另外,小學生的各項能力均處在初步發展的階段,他們對新鮮事物的接受程度較高,模仿能力也較強,如果教師能在建設班級文化中添加某些道德行為,會對小學生產生非常正面的影響。例如,教師在上課之前,經常與學生互動問好,學生逐漸也就能形成與教師問好、與家長問好的良好習慣。所以加強班級文化建設,能夠極大程度培養學生的道德行為,并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
學校應當把德育作為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并使其得到“法”定效應,在制度上對其有所保障,這樣才能真正落實素質教育的理念。同時,學校還要明確德育教育的目標定位,鞏固其作為“能夠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的地位,使學生真正獲得德育教育力量。對此,教師要能夠積極創新,引導學生做好班級制度文化建設。教師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在教學過程中還是在德育教育過程中,都需要學生發揮自己的主體地位。教師只有不斷轉變教育觀念,在引導學生前進過程中給他們留出充分的時間,才能促使班級制度文化建設更加合理和具有人文性。比如,引導學生進行小組競爭。新課程教學理念對學生綜合素質提升提出了很多要求,要求在教學時間中也要注重學生之間的合作,班級德育教育工作開展也可以采取這種教學方式。教師對學生能夠科學地分組,然后由小組成員選出一名代表作為小組組長,組長監督和引導并且配合教師教育工作開展。學生在合作和競爭過程中培養自身的道德修養,最終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班主任可以建立合理的獎懲機制,日常觀察和了解過程中發現學生的不良行為,應當給予一定的懲罰并且對其進行正確引導,懲罰措施可以設計為幫助他人輔導作業等。對于表現優異的學生給予一定的獎勵,激發學生參與德育教育以及對自身行為進行規范的自主性。當學生們感受到是非標準后,他們自然就會判斷行為的準確性,從而在內心形成一種價值標準,并積極跟隨教師的引導,獲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他們對公共財物還沒有良好的保護意識,因此在實際的班級文化建設中,保護公共財物上的教育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建設環節,因為在日常的各項活動中,都離不開公共財物的支持。例如,在開展衛生活動時,離不開抹布、掃把、拖把等打掃工具;在開展教學活動中,更離不開桌椅板凳、黑板、多媒體設備等;閱讀活動也離不開圖書等公共物品的支撐。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我們經常能發現小學生不具備良好的公共物品保護意識,導致公共物品的破壞程度較大,不僅為學校帶來了一定的經濟壓力,甚至讓學生在日后的發展中也會因為不夠愛護公共財產而限制自身發展。對此,教師要加強公共物品保護意識的德育,在班級文化建設中開展“保護公共物品”的主題活動,為學生用多媒體播放桌椅板凳、講臺的生產過程,提高學生保護公共物品以及保護綠色環境的意識。并不定時在班會中滲透隨意破壞公共財產是違法行為,引導學生改正不愛護公共物品的不良行為,提高他們的道德情操。
在小學階段的教育過程中,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該深刻認識到,學習成績并不能判定一個學生的好壞,也不能用來斷定學生未來的發展。做好育人工作,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才是小學教育階段的根本目的。在班級文化建設中,教師要把品德、品行教育放在學習之上。上文我們說到,小學生的模仿能力非常強,教師只有不斷優化自身的道德行為,才能引導學生學習榜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現階段,互聯網信息技術已經充分融入教育領域,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搭建一個道德比拼平臺,每天在平臺上記錄好人好事,例如,某某班同學今天在操場上撿到了錢,但是送到了失物招領處,給予表揚,利用互聯網平臺通報到每一個班級。對于做了好人好事的學生而言,得到了表揚和鼓勵,在日后的生活中更愿意朝著良好的道德行為前進;對于其他學生而言,他們也想得到此類榮譽,所以在日后的生活中也努力地去做一些好人好事。這對于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行來說,能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總而言之,在我國的教育領域中,做好德育工作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最為首要的教育目標。特別是在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能力比較薄弱,需要教師起到榜樣作用。所以在小學班級文化建設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班級文化對開展德育工作的推動力,以此幫助小學生提升綜合素養,促進他們未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