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洪能,羅國棟
凱里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貴州凱里556011
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下簡稱基本路線),是黨為解決社會主要矛盾而制定的指導全局工作的總的方針政策。黨的基本路線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總結領導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的結果,既闡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任務,又指出了社會主義建設的總方針和總政策。十一屆三中全會“對過去作了系統的總結,中心點是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到以發展生產力為中心,從封閉轉到開放,從固守成規轉到各方面的改革”[1]。十一屆三中全會路線是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初期形態,這是對十一屆三中全會路線實踐的繼續豐富和發展。十一屆三全會路線與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密切相關,二者一脈相承。
十一屆三中全會一方面決定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一切工作要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來進行,另一方面充分肯定了必須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堅持黨對整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決定改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中束縛生產力的某些方面,并實行對外開放。這表明,中國共產黨既要保持社會主義的基本性質和特征,又要實行改革開放。這為黨提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規定了基本原則,也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論基礎。
1978年5月開始的“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是開啟思想大解放、開創中國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重要步驟。大討論針對“兩個凡是”,批判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恢復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恢復實踐的權威,打碎了精神枷鎖,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做好了思想理論和輿論上的準備工作。真理標準問題討論引起廣大干部群眾思想和精神狀態的深刻變化,滌蕩了因循守舊、固步自封的傳統意識,使人們辨別是與非、檢驗真理與謬誤的認識能力大大提高,揭開了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的序幕,在黨和國家的歷史進程中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從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尤其是主要矛盾出發,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沖破了“兩個凡是”的思想禁錮,重新恢復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和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的優良傳統作風,沖擊了對社會主義的一些不科學甚至扭曲的認識和僵化思想,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及時地、果斷地結束全國范圍的大規模的揭批林彪、‘四人幫’的群眾運動,把全黨工作的著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2]。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即以發展生產力為中心任務,與新時期的階級關系和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實際情況相契合,遵循了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和要求,是黨和國家事業興旺發達的根本要求和必要保證。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黨的基本路線的核心。這是由社會主要矛盾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所決定的。這從根本上解決了“文化大革命”后思想理論和實際工作之間的矛盾,“果斷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3]。這標志著中國共產黨人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的偉大覺醒,完成了長期以來未能完成的工作重心的轉移。
四項基本原則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政治保證,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歷史必然性和現實必要性,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動搖。十一屆三中全會對這一點的認識是明確的,在1979年3月召開的理論工作務虛會,鄧小平更是作了旗幟鮮明的闡釋,“我們要在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在思想上政治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根本前提”[4]。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深刻地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為全黨全國人民指引前進的方向。
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國家的學說,奠定了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理論基礎和政治基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專政學說的基本點,無產階級專政是整個無產階級斗爭最主要的問題。關于無產階級專政,會議公報指出:“國內現在還存在著極少數敵視和破壞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反革命分子和刑事犯罪分子,我們決不能放松同他們的階級斗爭,決不能削弱無產階級專政”[5]。
關于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問題,十一屆三中全會向全黨提出了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的任務。1977年5月,鄧小平在講話中就強調:“毛澤東思想是個思想體系”。“我們要高舉旗幟,就是要學習和運用這個思想體系”[6]。文化大革命結束后,陳云指出:“毛主席倡導的實事求是的革命作風,不是一個普通作風問題,而是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的根本思想路線問題。堅持毛澤東思想,就必須堅持實事求是。是否實事求是,是區別真假馬列主義、真假毛澤東思想的根本標志之一”[7]。堅持毛澤東思想要與現實中的實際情況相結合,而非教條化地照抄照搬。鄧小平強調:“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8]。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指出:“黨中央在理論戰線上的崇高任務,就是領導、教育全黨和全國人民歷史地、科學地認識毛澤東同志的偉大功績,完整地、準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把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普遍原理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以發展”[9]。這實際上就是要求以科學的態度對待毛澤東思想,要結合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來運用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提出了堅持和繼續發展毛澤東思想的問題,反對割裂毛澤東思想。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偉大意義之一就是批判“兩個凡是”的教條主義作風和僵化思想,促進人們解放思想,恢復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打破“左”傾思想的束縛,為實現歷史轉折、開創新局面打下思想基礎。
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核心是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道路,這關系中國的前途命運,也關系改革開放的成敗。一些人由于對歷史經驗教訓進行片面總結,發生思想混亂,出現所謂“信仰危機”,企圖拋棄四項基本原則,這是根本行不通的,也是決不允許的。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堅持黨的領導,這是中國自近代以來歷史邏輯、政治邏輯和實踐邏輯的結果;沒有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中國革命的勝利,也就不會有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不會有現代化事業的成功。
十一屆三中全會對錯誤觀點的批判和作出的重大決策,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在當時條件下的具體化。雖然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還沒有明確使用“四項基本原則”的概念,但始終強調并堅持了四項基本原則,處處滲透著四項基本原則的精神。十一屆三中全會路線的“一個中心和兩個基本點”的基本思想日趨完備和明確化,鮮明地表明了黨的政治態度和原則立場。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從整體上保證了改革開放的順利進行,保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健康發展。
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偉大的歷史轉折,“偉大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是由這次全會揭開序幕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是以這次全會為起點開辟的”[10]。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從封閉到開放,打破了思想僵化,開始了從墨守成規到進行各方面改革的轉變。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中國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這種經濟體制曾加快工業化和經濟建設,一度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但由于它把經濟統得過死而造成效益不高、對市場反應不靈活、忽視個人利益,不能合理有效地配置資源,調動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主動性。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和管理體制開始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必須進行改革。
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從經濟與政治管理體制的層面上思考過去的問題,提出重視價值規律作用,改革一切不適應的管理方式、活動方式和思想方式,改革經濟體制。會議公報指出:“實現四個現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產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變同生產力發展不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改變一切不適應的管理方式、活動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場廣泛、深刻的革命”[11]。因此,改革必須有利于鞏固社會主義制度,有利于鞏固黨的領導。
對外開放與對內改革是緊密相連甚至融為一體的。改革開放之前,由于關起門來搞建設,片面強調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從而使經濟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出現某種停滯狀態。十一屆三中全會在提出實行各方面改革的同時,也強調加強同世界各國的交流與合作,從封閉轉向開放。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在封閉的狀態下實現現代化。每一個民族、國家的發展同其他民族、國家的發展具有了依存的關系。“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12]。任何一個民族、國家都不可能長久地孤立于世界之外。閉關自守則導致停滯、落后和愚昧。會議公報指出:“根據新的歷史條件和實踐經驗,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的經濟措施,對經濟管理體制和經營管理方法著手認真的改革,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積極發展同世界各國平等互利的經濟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進技術和先進設備”[13]。在世界一體化、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中國要實現現代化,必須實行對外開放,學習發達國家的管理模式和經驗,引進和利用國外的設備、技術和資金。對外開放是改革和建設必不可少的外部條件。
十一屆三中全會大膽拋棄自我封閉和固守成規的舊思想、舊體制,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制定了一系列方針政策,走上了新的道路,“這些政策概括起來,就是改革和開放”[14]。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實踐證明,不實行改革開放沒有出路,改革開放否定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道路同樣沒有出路。實行改革開放,使整個中國充滿生機和活力。
黨的基本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基本路線的確定,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客觀現實,離不開對這一歷史階段的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沖破長期“左”的錯誤的嚴重束縛,停止使用“以階段斗爭為綱”的口號,把全黨的工作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全會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揭開了改革開放的新篇章,并且旗幟鮮明地提出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為了解決思想理論上的一些重大是非問題,反對黨內和社會上懷疑四項基本原則的錯誤傾向,1979年3月30日,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鄧小平針對在撥亂反正過程中出現的否定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道路的錯誤思潮,在科學總結國際國內正反兩個方面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鄧小平旗幟鮮明地提出必須在思想政治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1980年1月,鄧小平在中央召集的干部會議上,講話指出,“四個現代化,集中起來講就是經濟建設”。“搞四個現代化建設這個總任務,我們是定下來了,決不允許再分散精力”[15]。1980年2月,鄧小平在十一屆五中全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指出:“我們黨在現階段的政治路線,概括地說,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個現代化”[16]。
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確定了黨在新的歷史時期的奮斗目標,提出了以現代化經濟建設、民主政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為標志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總任務。六中全會強調:“四項基本原則,是全黨團結和全國各族人民團結的共同的政治基礎,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順利進行的根本保證”[17]。
1982年中共十二大報告提出黨在新時期的總任務,黨的十二大后,黨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主要內容及其相互關系的認識不斷深化,為黨的基本路線一些重要方面的提法奠定了基礎。
1985年8月,鄧小平開始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堅持改革開放和四項基本原則聯系起來,指出:“我們撥亂反正,就是要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基礎上發展生產力。為了發展生產力,必須對我國的經濟體制進行改革,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18]。
198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在春節團拜會上提出:“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就是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條路線的基本點是兩條:一條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一條是堅持改革、開放、搞活的方針。兩者互相聯系,缺一不可”[19]。1987年7月,鄧小平更為明確地指出:“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基本路線。要搞現代化建設使中國興旺發達起來,第一,必須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第二,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20]。
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報告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21]。基本路線突出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規定了黨在特定歷史時期的奮斗目標以及達到這一目標的基本道路、手段和方法,這就深刻、準確地揭示了黨的基本路線的基本內涵及內在關聯。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制定了符合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規律的正確路線。馬克思指出:“歷史從哪里開始,思想進程也應從哪里開始”[22]。十一屆三中全會初步提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思想,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黨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
十一屆三全會路線與黨的基本路線密切相關,全會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形成發揮了奠基作用,二者一脈相承,是繼承與發展的統一。
黨的基本路線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是一切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黨的基本理論的核心內容和集中體現。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雛形,為基本路線的形成準備了條件,奠定了基礎。只有理解基本路線的形成與發展,才能開闊人們的視野,啟迪人們的心智,加深對黨的路線的認識,從而做到在任何情況下都能自覺地堅持基本路線,提高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自覺性。
基本路線是黨和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為實現奮斗目標而規定的行動路線、方針,它是各項具體工作路線、方針和政策的總綱。黨的基本路線是否正確,是關系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成敗的關鍵問題。在社會大變革大發展的時代,黨的基本路線是同一定歷史階段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狀況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過程中豐富發展的。
基本路線是黨總結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和建設實踐經驗的結果,基本路線與十一屆三中全會路線是一脈相承的,并由此成為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的生命線。
新時期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為基本路線的形成發展提供了鮮活的實踐經驗和源源不斷的豐富建構素材。黨在實踐中對社會主義進行了再認識,基本路線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使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更明確、更系統、更完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