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攀,楊春城
1.普洱學院 教師教育學院;2.普洱學院 學生工作部,云南普洱665000
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11年起我國又開始試行教師資格考試制度的新一輪改革。如何將師范生的職前教育與教師資格考試相結合、教師教育課程設置如何適應教師資格考試、教學大綱和內容如何與教師資格考試大綱相融合等一系列的問題是師范院校必須思考的。研究基于變革以往師范生的職前教育中,教師教育課程設置門類較為單一,且學時較少暴露出來的問題和弊端為前提。為此,以教師教育課程中的心理學課程的優化與整合為例,構建教師資格證國家統一考試背景下的心理學課程體系,為師范院校制定或修訂師范生人才培養方案,以及為師范生職前教育提供理論參考和實踐指導,進而服務于師范生的健康成長和其未來教師職業發展之目的。
從《標準及大綱》內容可以看出,心理學的內容散見于教師資格證“國考”中幼兒園、小學、中學教師考試“知識與能力”科目中,但可以分為三個維度。首先,《標準及大綱》要求師范生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了解幼兒生理、心理基本規律,如身體發育、動作發展、認知發展、個性發展和社會性發展等的特點及趨勢,以及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個體差異。其次,《標準及大綱》要求師范生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掌握不同年齡階段學生學習活動中的心理活動和心理規律。其三,《標準及大綱》要求師范生從心理健康的角度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在教育教學實踐中要做到與學生心靈上的溝通與交流,并能對中小學生常見的心理發展問題及時進行疏導,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做好常態化的心理育人工作。可見,改革后的教師資格考試標準更加強調師范生不僅能夠運用心理學知識和原理描述和解釋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心理現象,從而使未來教師成為學生心理發展和健康成長的引路人和促進者。
研究選取云南省6所[2]高校52份師范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文本分析,節選部分師范專業的心理學課程開設情況整理見如下表1至表3。

表1 學前教育專業心理學課程開設情況

表3 其他師范專業開設心理學課程情況統計表
從表1可以看出,省內6所高校中,學前教育專業心理學必修課程學分范圍為5~9.5學分之間,課程內容主要涉及普通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和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部分高校開設了與幼兒心理、行為發展有關的心理學選修課。

學校5小學教育《普通心理學》 4《發展心理學》 3《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社會心理學》2 2《教育心理學》 4《管理心理學》 2《小學心理學》 2《小學心理學》 2學校6小學教育《教育心理學》 2《兒童發展心理學》 3《小學生心理輔導》 1 0 0
從表2可以看出,小學教育專業心理學必修課程學分范圍為4~13學分,課程內容主要為普通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和兒童發展心理學,個別學校還開設了小學生心理健康輔導課程。

表2 小學教育專業開設心理學課程情況統計表
從表3可以看出,除學前教育和小學教育專業之外的其他師范專業的心理學課程必修課開設較少,基本上就是1~2門,即普通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只有1所學校開設了與中小學心理發展和心理健康教育有關的課程。
綜合表1、表2、表3可以看出,各高校都關注到普通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等心理學基礎學科在師范生培養中的基礎理論性作用。尤其是學前教育專業和小學教育專業開設的心理學課程比較系統。但其他師范專業開設的心理學課程相對較少,或許是因為學時所限,部分高校僅為師范生開設了1門心理學基礎理論課程,而未開設體現專業實踐的心理學應用課程。這可能會導致師范生在學校學習極為有限的心理學知識與將來教育教學實踐存在較大差距,難以有效指導師范生分析和解決教育實際問題。從而容易使師范生陷入“學心理學無用”的片面認識而忽視對該學科的認真學習,最終陷入“應付了事”的尷尬局面。
心理學教育旨在通過掌握學生的心理特征、教育教學心理規律等,培養師范生的職業技能,讓其將來能夠用正確的方法去傳道受業解惑。首先,師范生要系統學習的課程就是普通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入門基礎學科,普通心理學為師范生指明了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原則與方法,需掌握的核心概念、基礎理論與基本規律,并初步具備運用心理學知識分析問題與結合實際進行研究的能力,為師范生進一步學習心理學的相關學科奠定理論基礎。其次,要學習發展心理學。發展心理學旨在讓師范生掌握個體在各年齡階段的心理發展特點與規律,以便其更全面、深入地解讀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在其身心發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言行舉止。第三,學習教育心理學。教育心理學是專門研究教育過程中各種心理現象和規律的學科[7],包括認知發展規律、道德發展規律、學習規律等,基于此繼續探究影響學生學習的學習動機、學習遷移、學習策略、創造性問題解決等一系列因素及其表現特點。教育心理學的教學目標是幫助即將步入教育行業的師范生能夠根據教育心理學的規律去指導、規范自己的教學行為和教育實踐。
重視青少年兒童心理健康,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理念和主要任務之一[8]。無論是中小學教師還是幼兒園教師,在《標準及大綱》里也都指出了教師要支持、引導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隨著社會的發展,處于生理、認知、社會化激劇發展變化的青少年兒童的心理問題也變得越來越多而日趨復雜和低齡化。然而,當下省內有較多的中小學校、幼兒園仍然沒有專、兼職心理健康輔導教師,相關課程的開設也很有限,學校心理咨詢室的設置也是形同虛設,有限的青少年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就只能滲透到學科教學、班隊活動中。
在師范生培養過程中,除了開設專門的心理學課程,還應將心理元素滲透到其他的專業課程中。一方面幫助師范生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另一方面為將來從事教師職業打好育人工程的基礎。如在教學設計、教材教法、班級管理等課程中滲透心理元素,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現代教育理念。
在授課過程中,教師需要調整教學內容,改變已有教材理論偏多、內容陳舊的面貌,密切聯系實際,增加最新的一些研究成果,確保教學內容適應當前師范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和師范生職業生涯發展的需要。
事實上,心理學源自于生活,其原理、理論和規律的背后都有易于感知的心理現象和行為表現。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講述非常有趣的心理學實驗、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現象和行為表現,以及典型案例進行教學,采用學生易于接受和參與的教學方式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參與和融入課程教學中。
心理學對師范生個人成長和職業發展的重要性在于如何將心理學知識運用于教育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加大心理學課程中的實踐課比例,盡可能將心理學理論知識與教育教學實際結合起來,聚焦解決教育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師范生分析和解決教育實際問題的能力。此外,增加校內外實訓實踐機會,如校內試講、微課訓練或比賽等,并結合所學的心理學知識對教師教學設計、教學活動進行評價與反思,提高師范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改變傳統較為單一的期末閉卷考試作為唯一的一種考核方式,強化注重過程性、多樣性的評價方式。如結合學生課堂表現、實踐活動、期中測試、期末考試等多種方式,構建實施動態、多維的評價體系,鼓勵學生活學活用。可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搭建教學反饋平臺,如超星學習通、雨課堂、微助教等,推動實現更加顯著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