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旭華,秦 琪
普洱學院藝術學院,云南 普洱665000
隨著國家教育部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走進教材、走進課堂、走進頭腦教育工程深入推進,課程思政在高校中越來越重要,美術專業也不例外。因此,將思政與美術專業和思政與大學生美育融合推進,讓二者的聯系更緊密結合,是目前高校教師應該思考的首要任務之一。
2020年為全面貫徹落實國家教育部的安排部署,普洱學院課程思政行動方案開始實施。在邊學邊探索中,學校開始對專業教育課程、實踐教育課程實行課程思政全覆蓋。要求任課教師在教學大綱、教案中明確體現思政育人的目標。通過推動我校課程體系改革與教學內容更新,提高課程質量,保證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學校結合人才培養方案中開設的專業教育課程進行“2+1”教學改革。基于此,將課程思政融入專業基礎素描課,充分將本土文化資源融入課堂設計,是該課程設計的特色和亮點。
《素描石膏像》是為美術系繪畫專業大一新生開設的第一門專業必修課程,總學時為72學時,4學分。本課程通過寫生素描石膏像的實踐教學,培養學生全面、深入研究、分析客觀對象的多種規律,使學生具備深入、活躍、多面的感悟能力和藝術表現能力,為繪畫藝術學習、創作的開展打下扎實有效的基礎,為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文藝領域的合格接班人打下素描基礎。
課程實施結合專業課“2+1”改革,在多加的1~2課時內增加以下設計內容:(1)主題:石膏像背后的故事。內容概要:解讀與分析國內外石膏像作品如魯迅、雷鋒、中國農民、伏爾泰等石膏像背后的故事、精神與事跡。思政元素:弘揚作品中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愛國人事及正義精神和品格。(2)主題:來自地方民族藝術博物館里的文化自信。內容概要:參觀走訪普洱學院地方民族藝術博物館內展示的建筑、雕塑、歌舞、民族服飾、工藝美術(陶藝、紡織、竹木、金屬、造紙)及宗教等藝術展品。思政元素:增加民族文化自信,建立民族自豪感。(3)主題:一堂美術館里的思政課。內容概要:參觀走訪普洱學院絕版木刻精品陳列館,介紹普洱本土五位絕版木刻藝術家的藝術創作歷程,以5位藝術家為學習的榜樣,認識普洱絕版木刻。思政元素:認識地方文化特色,打造專業自信,樹立地方文化自豪感。(4)主題:我們身邊的人物。內容概要:結合疫情分組查閱英雄人物及感人事跡,以學生為中心,翻轉課堂形式完成教學。思政元素:關注身邊讓人感動的事情和人物,學習爭做一名具有社會責任感,具有愛心,勇于當擔的人。(5)主題:愛上雨林,珍惜生命。內容概要:發揮學校的地理文化優勢,參觀走訪生物多樣性館、野象館,了解所在的自然和生物環境,并要求進館寫生繪畫動植物。思政元素: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尊重自然規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6)主題:我的石膏頭像。內容概要:結合素描石膏像臨摹與寫生實踐,以學生為中心,思考自己和石膏像的關系,分析、講述對技法和風格等的認識,翻轉課堂形式完成教學。思政元素:加強專業能力,打造專業素質,增強文化自信。(7)主題:我認識的藝術家。內容概要:在指定范圍內,學生自主查閱并收集相關圖文資料,以學生為中心,翻轉課堂形式完成教學。思政元素:加強專業能力,打造專業自信。提升學生綜合素質。(8)主題:如何樹立目標。內容概要:對大學四年的學習生活進行規劃,主題討論、交流和分享的方式完成教學。思政元素:傳播正能量,做個積極向上的人。(9)主題:正確對待游戲。內容概要:交流與分享中談論游戲思維,以創意設計的眼光重新審視游戲以及游戲帶給我們的感受。思政元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價值觀不能游戲。(10)主題:版權意識,道德約束。內容概要:實例列舉分析與講解相關內容,結合專業學習與創作需求讓同學們發言交流,有效引導學生提高版權意識。思政元素:提高社會責任意識,樹立正確價值理念。(11)主題:小組討論:素描的表現形式。內容概要:結合素描藝術作品討論傳統素描的表現形式與現當代藝術表現形式的區別與關系。思政元素:加強專業能力,打造專業自信。(12)主題:實踐分享:素描材料語言。內容概要:通過相互分享與介紹,認識不同素描材料,挖掘素描豐富語言,以作品為案例了解材料語言在素描中的作用。思政元素:加強專業能力,打造專業自信。(13)主題:小組討論:情感的表達。內容概要:聯系學生自己繪畫實際鼓勵學生做有效的嘗試、應用,思考自己繪畫中對如何使自己的畫面達到有情感等問題做分享和交流。思政元素:加強專業能力,打造專業自信。
專業課“2+1”改革在于強化課堂設計,強化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解決好創新性、批判性思維培養的問題,堅決杜絕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的現象。
1.通過對校內地方民族藝術博物館、美術館、普洱絕版木刻精品陳列館、生物多樣性科學館、野象館的參觀與講解,能夠有效地傳授知識,讓大一的新生圍繞普洱人文地理與環境,認識普洱民族藝術文化特色,增加學生的自信心和專業自豪感。
2.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上課,針對一個相關專業問題讓學生來主動尋找自己感興趣的資料,并在全班同學之間分享,提高學生課下主動學習的能力。
3.針對游戲、版權和網貸等大學生面臨的主要問題和關注點進行討論,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1.學生按自己的喜好去選擇藝術家來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對更廣泛的藝術家和藝術流派有所了解,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但這同樣也對專業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線上和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利用的還不夠,目前還沒有充分發揮出線上教學的優勢。在教學設計中,主要是初步將課堂教學與線上的學習通教學平臺結合起來,但仍沒有做到線上和線下教學的環環相扣和優勢互補。
3.部分思政案例比較空洞,與專業課程和學生的結合度還不夠緊密,吸引不了學生更多的興趣和關注,也未能做到潤物細無聲的去推進與落實。
4.實踐分享與閱讀交流不夠深入,學生的認識、思考與專業實踐學習聯系不緊,與素質教育的提升還有很大距離。
教育的發展,關鍵在教師的成長。教師是學校發展的基石,學校的軟實力來自于擁有一支政治素質高、作風過硬、業務能力強,團結敬業的教師隊伍。教師的成長不僅是時代的要求,更要適應現代教育的需求。
作為藝術類教師,要通過認真學習,深刻把握“課程思政”教育內涵,把思想引領工作貫穿于教學的始終。通過對教師的教育、培訓,在教師隊伍中形成學習課程思政教育的良好氛圍。要認識了解當前全球化數字教育教學的一些新方法、新模式,將提升教師教學本領作為重點突破。要求青年教師在新時代下爭做一名“雙師型”“學習型”“學術型”“引領型”“價值堅守型”教師。
師資力量是實現高校美術教育融入“課程思政”的引導者。因此,挖掘和研究美術教育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元素,需要教師在藝術教育教學方面的觀念更新。要結合區域特色,在實施過程中有機融入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形成地方鮮明特色;依據專業特點,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給每一位受教育者都有自己的方向和學習研究的領域和重點。
合適的教學方法是引領學生的關鍵因素,有設計的學“思”課堂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創意靈感的關鍵。作為一名專業課教師,應重視課堂教學設計,因勢利導。教師要創造自己的教學方法,設計自己的課堂教學,以不同的教學方式教授不同的課程。教無定法,創造自己的教學方法,通過不一樣的課堂設計,改進認知的提問方式,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和思考,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相信改變,影響學生”。同時,需要建立以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為導向的教學評價手段,賦予新形勢變化下的美術教育課程主觀能動性。在多維評價體系中,應更加注重學生動態化考核方式,要不斷突出美術教育技能與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此外,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和獨特性,建立課程開放動態的復合性評價,以此適應現代社會對學生個體多樣化的需求。
創新是藝術家的靈魂,也是藝術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宗旨。如今,創意已深入到教育領域,如何應對規則下的傳統文化的借鑒,培養出有創意的人才,是藝術類教師面臨的嚴峻問題。作為一名專業課教師,要學會分析當今社會藝術創意人才的迫切需求,要建立跨學科聯系制度,藝術教育要在對各學科的借鑒中挖掘創新;要學會利用本土文化資源,讓本土民族文化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教學理論與實踐緊密相扣,使學生能在教與學中獲得再創造。
總之,教育是一項愛的工作,只有全身心地熱愛,才能有所成就。課程思政是教育領域中一項自我革新的偉大工程,其推進刻不容緩,但它也是一項系統的工程,涉及軟硬件各類要素的配置與完善,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潤物細無聲的去潛移默化,去推進去深化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