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萍,王清艷
1.普洱學院 圖書館,云南 普洱665000;2.景東縣教師進修學校,云南 景東676299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持續推進,使地處邊疆地區的云南省普洱市,在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的建設中,經濟社會得到了穩步和持續的發展。特別是近年來“云南現象”“云南經驗”等廣泛傳播和推廣,普洱市委市政府以打造“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為著力點,采取了創新政策舉措、創新規劃指導、創新示范機制、創新示范工程等獨創性的重大政策和舉措[1]。這些措施既促進了民族團結,也加快了民族地區的快速發展[2]。“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的創建,前提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以各級地方政府為主導、由廣大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并發揮人民群眾主人翁精神、以人民利益為出發點的系統的、全面的社會工程。要求各級政府部門、學校、鄉村、城鎮社區、企事業單位,以“履行職責、教育宣傳、團結進步、服務管理、社會擔當”為工作主題。其目的以團結促進民族地區社會進步和發展,構建各族人民群眾的命運共同體。
普洱市委市政府早在2013年便率先開展“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創建工作,多級政府部門將此項工作作為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并以此作為考核各級干部職工的重要指標。2018年9月,國家民委到普洱市實地考核,充分肯定創建成效。普洱市“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取得了重大突破、重大成果,同年12月29日,經考核驗收,成為云南省第一個獲得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殊榮的地級市;同時,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獲得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稱號。
普洱市、寧洱縣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樹立了云南省民族工作的良好形象,對同類區域內的民族工作建設具有積極的借鑒價值,在少數民族工作建設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起到了標桿作用。
普洱市是“彩云之南”的面積大市、邊境大市、民族大市,具有“多元一體”的特點;普洱也是名副其實的民族文化大觀園,普洱民族文化多元豐富,被譽為“新中國民族團結第一碑”“新中國民族工作第一碑”的民族團結誓詞碑就矗立在寧洱縣;普洱也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區,全區有26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達147.2萬人,占總人口的61.29%,世居民族14個,主要有哈尼族、彝族、傣族、拉祜族、佤族、布朗族、瑤族等,民族聚居、雜居、散居等分布形式多樣。民族自治縣多,共有9個少數民族自治縣。其中瀾滄縣是全國唯一的拉祜族自治縣,墨江縣是全國唯一的哈尼族自治縣。“直過民族”多,普洱是云南民族發展的“直過區”之一。
結合普洱實際,市委市政府以打造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為抓手,秉持“重在平時、重在行動、重在交心、重在基層”的理念,突出創建主題,重點抓實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推動民族團結工作不斷向基層延伸、在一線落實。通過精研政策、精密部署、精心謀劃、精準施策、精細管理、精準發力,當好民族團結事業建設的參謀員、組織員、宣傳員、助推員、勤務員、督戰員[3]。采取了創新政策舉措、創新規劃指導、創新示范機制、創新示范工程等獨創性的重大政策和舉措,下大力氣、成功創建了民族團結示范區,具體舉措如下:
領導重視,高位推進。2017年,普洱市在推動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爭創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8項任務和35項舉措的貫徹落實方面,亮點紛呈,引領效應初步顯現;下發71項市級創建工作指標、70項縣(區)創建工作指標,制定實施方案,與10縣(區)領導小組、94家市直和駐普單位簽訂責任書,建立目標管理責任制,進一步明確示范創建的目標、重點和任務,明晰實現路徑、宣傳重點和督查。把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納入“五位一體”戰略布局,并與建設全國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決戰脫貧攻堅相融合,全領域、全方位、全過程,將“生態立市、綠色發展”戰略落到實處。堅持工作重心向基層下移、干部力量向基層下沉、財政投入和資源向基層傾斜,落實國家民委“六進”(進機關、企業、社區、鄉鎮、學校、宗教場所)的實施意見,結合普洱實際創新增加部隊為“七進”創建主體,明確創建方向和重點,充分展現了普洱市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建設的創新之處。
1.營造社會氛圍
建成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博物館,大力弘揚“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精神;成立市縣黨史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民族團結研究所,舉辦“踐行民族團結誓詞碑精神”主題會議,豐富宣傳教育內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牢固樹立“三個離不開”思想,強化“五個認同”,把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納入各級黨組織理論學習中心組、各單位理論學習、公務員初任培訓中,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各縣區鄉鎮通過小喇叭、宣傳單、告知書、微信群等形式,在各族群眾中積極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宣傳。
2.健全服務體系
全市建成30個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建成農村文化小廣場1 905個,大喇叭1 888套,組建民間文化隊伍2 331支;市縣文化館文體局定期組織專人專車送書下鄉、送藝下鄉;累計發放宣傳資料7.5萬份;鄉綜合文化站、村文化室服務配套設施全覆蓋,并免費向社會開放。
3.積極開展各類民族文化活動
以民族節日為契機,結合普洱哈尼族、拉祜族、佤族、傣族等獨具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動,多類型、多渠道宣傳民族文化;加大力度宣傳民族團結示范創建。編創少數民族課間操、韻律操進校園;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性文化活動,推進龍縱舞、絕版木刻、象腳鼓、傳統剪紙等項目和傳承人進校園;持續舉辦一年一度的西盟佤族的“木鼓節”、墨江哈尼族的“雙胞節”、景東彝族的“火把節、瀾滄拉祜族的“葫蘆節”、孟連傣族的“潑水節”“神魚節”等民俗節慶活動。
1.抓經濟建設,打牢民族團結的社會基礎
普洱市始終將創建工作與推動經濟發展、堅決打贏脫貧攻堅、實施興邊富民工程、加快鄉村振興緊密結合,多舉措助推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為長遠發展守護好青山綠水。打生態牌、走特色路,培育門檻低、產業鏈長、附加值高的特色產業,加大各族群眾就業力度,帶動各族群眾一起增收致富[4]。抓品牌、抓宣傳、抓融資,做大做強茶葉、咖啡、堅果、石斛等民族農特產品,促進農產品由“原料”轉變為“商品、名品”。
2.對標精準扶貧,決勝全面小康
始終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各領域,與脫貧攻堅同安排、同部署、同推進。對照“兩不愁三保障”,找準“六個精準”和“五個一批”特色脫貧路徑,實施華能瀾滄江水電公司幫扶拉祜族、佤族精準扶貧,將瀾滄縣納入全省科技扶貧試點縣;與中國工程院共同開展“直過民族”地區科技扶貧工程。編制瀾滄江經濟帶、沿邊開放開發經濟帶等專項規劃,切實將“生態立市、綠色發展”戰略落到實處。累計投入扶貧資金171億元,農村貧困人口從51.63萬人減少到26.71萬人。
3.發展民生事業,加強社會保障
加快民族地區普及學前教育步伐,改善義務教育辦學條件;加強民族職業技術教育;切實辦好民族班和民族地區寄宿制學校,加大民族地區師資隊伍建設及對口支援;加強科研院所對民族地區特色產業發展的支持;實施“三免費”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做到所有行政村衛生室全覆蓋,大大改善了民族地區的醫療條件;積極落實國家興邊富民政策,組織實施興邊富民工程,2.89萬戶10.81萬群眾受益,其中少數民族人口9.7萬,占89.7%。
1.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精心打造文化精品
重點推出哈尼族、拉祜族、彝族、佤族和傣族等少數民族文化精品。充分挖掘普洱茶、咖啡文化,著力打造一批民族文化品牌,讓文化“走出去”把游客“引進來”,帶領民族地區脫貧致富。在拉祜族聚居地區設立6個拉祜文化傳承基地;編輯出版了《拉祜史》《瀾滄山歌》《瀾滄詩歌集》等書籍。打造文化精品項目,千里邊疆文化長廊工程已構建完成。原生態歌舞《佤部落》在全國大中城市商演;人文紀錄片《天賜普洱》在22個國家播出;民族題材史詩電視劇《茶頌》,榮獲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想那個地方》《快樂拉祜》《阿佤人民唱新歌》《品嘗水酒》等一批頌揚黨的恩情、謳歌幸福生活的民族歌舞劇唱響四方;少數民族原生態鼓樂舞《山魂鼓韻》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和好評。
2.創新展示載體,保護民族文化多樣性
做實做強優秀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拓寬保護平臺和傳承空間,扶持民族文學、藝術歌舞、媒體和影視的創作傳播。制作《民族團結誓言》共三集,創作了《阿佤人民唱新歌》《想那個地方》《人走茶不涼》《快樂拉祜》等民族團結進步歌曲,拍攝《景東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專題片》等影像視頻;由拉祜族婦女李娜倮帶領群眾成立首發的演藝公司,帶領全村共同致富奔小康,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5年來,普洱市共舉行了64場優秀民族文化宣傳推介演出活動,積極把各民族的優秀文化當作一顆顆絢麗的珍珠串聯起來,匯集成了民族團結的正能量。
堅持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建立健全民族團結長效機制;建立市委領導聯系民族宗教代表人士制度;實施“十縣百鄉千村萬戶”民族團結示范創建工程,樹立典型、弘揚正氣。構建市民族事務委員會,負責處理邊疆工作;成立民族事務委員、建立民族工作部,使工作細化;實施了一些創新的管理制度,落實民族工作責任,掌握民族工作的主動權。提出建設“民族團結責任管理制”,簽約時明確目標責任,年中做好檢查監督,年底進行總結評估并給予獎勵和懲罰。經過十多年的工作實踐,少數民族目標管理責任體系已逐漸完善,逐漸從民族管理部門,走向縣、鄉鎮、村委會、企業、宗教場所等。
通過上述具體案件的分析,可以看出普洱市委市政府緊緊圍繞市實際民族情況,創民族品牌,體現普洱特色,抓創建促發展。重點打好“四張牌”,努力構建各民族手足相親、守望相助的家園。但是,普洱市創建民族團結示范區建設的實踐過程中,仍然有不少值得去注意的地方。
創建工作是一個全區全局性的工作,必須保證縣區、各單位“領導重視”,提高政治站位、堅持高位推進。根據創建指標要求,創建工作必須納入黨委、政府年度目標考核和領導班子及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內容并加強督查。把創建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推動,充分發揮統籌協調,對照相關測評指標體系,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創建,扎實推進創建工作落到實處。
各級各部門沒有做好資源整合,未形成創建工作合力和整體優勢,“七進”工作牽頭單位與牽頭領域涉及鄉鎮之間協調聯動不平衡。要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各鄉鎮、各部門既要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又要形成通力協作、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
在宣傳教育工作上還存在創新不夠,融合不到位,部分鄉鎮和單位還存在宣傳教育死角和盲區,整體氛圍不夠濃厚。把宣傳教育貫徹到各項工作各種活動中去,健全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常態化機制,運用新技術、新媒體、多渠道對各族群眾加強“滴灌式”宣傳。要將創建工作與全區的“創文”“三大攻堅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鑄牢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意識”主題教育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全面廣泛地把創建工作縱深推進。
要在深入宣傳、廣泛宣傳、典型挖掘等方面下功夫。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微信、微博等各種載體及圖片展覽、知識競賽、作品征文、先進事跡報告會、文藝匯演等形式,對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積累的經驗、取得的成效進行宣傳報道。做到庭院有活動、廣播有聲音、電視有圖像、報紙有文章、網絡有信息。讓各族群眾在通俗生動、喜聞樂見的方式和活動中接受教育、深化認知,營造全市“人人參與、共建共享”的創建氛圍。
要持續打造民族文化精品,并立足普洱民族團結豐厚資源,打造一批普洱民族文化品牌,重點實施反映普洱題材的有影響力的一個節慶、一個論壇、一組茶歌、一批文化名人、一本雜志、一臺節目、一部電影的“七個一”工程。支持建設民族博物館、民俗文化生態博物館、邊地民族風情園、民族文化傳習所、生態村、民族特色村寨。
市委市政府緊緊圍繞市實際民族情況,堅持“一紙藍圖繪到底”,創民族品牌,體現普洱特色,抓創建促發展。重點打好“四張牌”,即:以脫貧攻堅為主的“綠色牌”、以企業民族工作為主的“銀色牌”、以學校民族團結教育為主的“金色牌”、以“雙創”(文明城市與民族團結示范創建)為主的“特色牌”繪制內容豐富、圖文并茂的文化墻,打造一墻一風景、一墻一文明。繪制了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努力構建各民族手足相親、守望相助的和諧家園,讓群眾時時看到文化、處處感知文明、事事想到和諧。有效推動了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創新交融,增強了文化認同,打牢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5]。積極探索工作的新路徑新方法,扎實地把創建工作融入各級各地、各行各業的中心工作中去,注重目標統一、上下聯動、齊抓共管、家園共建。通過全市的齊心努力,普洱市成功創建了一批有亮點、有特色、有標桿性的示范典型,使普洱市成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市。
總之,普洱市廣泛持久地開展“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一方面,對于促進民族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在“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有利于邊疆的繁榮穩定;更為重要的是,普洱市“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的建設,有利于加強各民族之間的凝聚力,對于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不可或缺的助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