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麗
普洱學院外國語學院,云南普洱665000
隨著中老鐵路及雙邊關系的持續發展,中國在老撾的文化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一帶一路”倡議與老撾期望打造成為連接中南半島樞紐的戰略高度契合。中老兩國在開放合作、實現區域互聯互通、促進經濟聯動增長方面具有共同利益。老撾國家主席本楊2017年5月11日接受新華社專訪時指出:“作為‘一帶一路’建設重要項目,老中鐵路將為老撾實現基礎設施、經貿、投資的互聯互通以及民心相通,為老撾實現從‘陸鎖國’變為‘陸聯國’作出重要貢獻”[1]。但是中國還需要加強人文教育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借助孔子學院對外漢語教育的方式,在老撾民眾中傳播中國文化,讓更多的人通過學習漢語,全面、客觀認識中國文化,為“一帶一路”倡議在老撾的順利展開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礎。
老撾高校開辦漢語漢語教育教學的歷史較短,除老撾國立大學在1996年開始開設漢語課程外,其他高校都是在進入21世紀后才陸續開設。目前開設漢語教育的高校還有蘇發努馮大學、老撾國防學院和老撾蘇州大學。
中國教育部自1996年開始派教師來老撾國立大學基礎部漢語科教授漢語。目前,該校中文系有教師14名,包括中國公派的漢語教師、國家漢辦派遣的漢語教師志愿者和老撾本土教師。“全系共300余名學生,8個教學班,每周22節漢語課、4節英語課、6節老撾語課(老撾語課主要是學習老撾文化、文學、政治學、老撾語基礎語法等)”[2]。2010年,廣西民族大學和老撾國立大學合辦的“老撾國立大學孔子學院”成立。此外,它還作為指定考點定期舉辦漢語水平考試(HSK)和漢語水平口語考試(HSKK)。
2018年7月13日,蘇發努馮大學與昆明理工大學共建的孔子學院舉行揭牌儀式,兩校在漢語培訓、學生互訪、教師交流等領域開展合作。10月,在經濟與旅游學院開設了漢語選修課程,漢語培訓規模大大提升。作為老撾北部重要的漢語教學基地,蘇發努馮孔子學院發揮了很好的輻射作用。
老撾國防學院是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主要招收軍隊學員。國防學院的漢語教學采用“2+2”培養模式,前兩年在國防學院學習,后兩年到中國相關院校學習,學員畢業后獲得漢語專業專科學歷。“1998年至2005年上半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原洛陽外國語學院承擔援助任務。此后至今,一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原昆明陸軍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原民族干部學院承擔援外任務,現由中國陸軍邊海防學院昆明校區承擔援助任務。中方合作院校每年選派2名漢語教師到該校教授漢語,任期一年”[3]。
老撾蘇州大學由蘇州大學與老撾中資企業合作,在老撾首都萬象創建的一所高等學府。學校開設的本科專業有國際經濟與貿易和國際金融,采取“1+3”的教育培養模式,即在老撾學習1年,到蘇州大學學習3年。“除通識教育課程按照老撾教育部的規定,必須使用老撾語授課外,其他的專業課程大多使用漢語授課”[4]。此外,老撾蘇州大學面向老撾社會開展全方位的的漢語培訓。
雖然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漢語教育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也推動實現共建、共享、共贏的發展目標,但是在該地區實行的漢語教育過程中也存在著各種問題和挑戰。
從內部來說,雖然孔子學院是中國文化輸出近年來最為成功的“營銷品牌”,是文化交流應時而生的互動平臺,也是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的標志性成果,但是面臨的問題也不容小覷。孔子學院的發展布局不平衡,發達國家設立的孔子學院多于發展中國家。同時,孔子學院作為中國在全世界的推廣媒介,承載的義務不僅僅是教授漢語,滿足學員的漢語學習需求,還包括傳播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習俗。但目前的孔子學院都過分重視和迎合學員的就業需求,而沒有達到語言和文化兼顧傳播的理想效果。無論從國家漢辦的官方網站,還是網絡孔子學院,其在推廣對外漢語教學占了孔子學院大多數的宣傳版面,而文化交流宣傳的版塊顯得微乎其微,也體現出了孔子學院在文化傳播方面還稍顯不足。此外,漢語教育的文化宣傳形式單一。信息時代,互聯網無疑是引領社會發展最大的引擎,作為以傳播中華文化、促進合作交流為己任的窗口,老撾高校中的“互聯網+”的運用還遠遠不足。同時,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的競爭力不強。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的整體水平還不高,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不平衡,在教育服務領域方面與一些較發達的西方國家存在較大的差距。
從外部來說,老撾高校的漢語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滿足外國民眾日益增長的漢語學習、了解中國文化、加強與中國合作交流需求的重要舉措。但在文化融入的過程中,文化選擇帶來的文化沖突和意識形態的排斥總是具有穩定性和長期性。由于價值觀念的差異、現實利益訴求的不同,以及對中國快速發展的擔憂,“他者”對漢語教育的認知也存在較大的文化差異。文化資源大國并不天然就是文化軟實力大國。資源要成為實力,還需要有一個轉化過程和國家的轉化能力。我國的文化傳播能力借助“一帶一路”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強,提升了其對內對外的輿論引導力。也致他國民眾在如此氛圍之下,逐漸加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使之產生認同感,同時在無形之中增強了中國文化的吸引力。
從中國對外文化軟實力建設的基本途徑來看,近幾年最有影響力的當屬孔子學院、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大眾文化交流項目和部分熱門文化宣傳網絡站點等。在“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下,孔子學院應該不斷地反思與改進自身的辦學方向與模式,要適應需求、融合發展、服務民眾、拓展領域,為中外合作共贏服務。
一是實現孔子學院辦學及中國的雙重國際定位。中國的國際定位是:“使中國成長成為世界性大國,通過全面參與、全面創新為世界做出更加積極的貢獻,使中國倡導的各國平等相處、各種多樣性自由繁榮的和諧世界體現出積極效應”。文化在實現這個定位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孔子學院肩負著以漢語教育為媒介,用文化的傳播形式展示中華傳統文化最終達到提升中國軟實力、實現中國的國際定位的重任。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遵守平等交往、和平共處的外交原則,尊重對象國的歷史、宗教與文化。要根據對方的需要與特點,從海外公眾的思維方式與接受心理出發,精心選擇適宜的內容進行傳播。
二是孔子學院應該通過漢語教育為載體,打造一批品牌活動,形成文化產業鏈。文化產品要形成品牌效應必須走產業化道路,通過政府統籌、企業運作、社會參與等多方協力,打造文化產品的規模經營和品牌效應,電影、電視、音樂、藝術等都可如此。孔子學院不能只滿足于校園文化活動,要充分發揮邁出國門,主動融入當地社會,對中華文化進行宣傳,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眾了解與認識中華文化、理解與接受當代中國發展發揮作用,從而助推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
三是加強老撾孔子學院院校、地區合作,實現“產學研”相結合。共享信息與資源,定期組織合作交流,舉辦漢語教育研討會,總結學院發展運作狀況,共商學院發展大計,從而形成穩定的合作機制。同時,要主動與企業開展多層次合作,讓致力于從事漢語國際推廣、中華優秀文化國際傳播的企業參與到孔子學院的運行中來,也為老撾與中國進行經貿往來,輸送一批具有較好的國際交往能力,社會影響力與社會聲譽,能經常往來于各國間的漢語人才。
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我國高校要大規模、高質量地培養漢語國際人才,不斷增強國際漢語教師自身的文化素養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掌握篤厚的中國文化知識,既精通中華文化又知曉老撾國家人文、教育、歷史、社會、民風習俗的高水平教師,又要注重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專業技能的訓練,努力提高綜合素質。培養的對外漢語教師要善于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激發海外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鉆研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更好地滿足老撾國家不斷增長的漢語教育的需要。優良的對外漢語師資的培養與推動老撾漢語教育發展息息相關。對外漢語教師應不斷的加強自身的師德修養,努力掌握扎實的專業基礎和豐富的知識儲備、運用流利的外語水平、靈活的教學方法和嫻熟的教學藝術,培養良好的師生關系。同時,要弘揚中華文化,締結中老友誼,全面提高老撾漢語人才的培養質量。
“面對傳播方式的不斷更新,傳媒格局的深刻變化,我們需要與時俱進地把握傳播趨勢,創新傳播手段,做大傳播平臺,讓中國聲音引發共鳴,讓‘一帶一路’上的好故事贏得贊譽”[6]。
一方面,要創立“互聯網+漢語國際傳播”新模式,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建設漢語遠程學習平臺和漢語學習互動網站,加強漢語教學的現代化、信息化建設,使MOOC、微課、翻轉課堂成為學習漢語不可或缺的模式。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傳播優勢,加強漢語傳播的技術創新,開發“互聯網+”的漢語服務”,開發漢語學習APP,搭建平臺在線漢語服務、“互聯網+”呼叫中心、移動漢語服務等漢語服務云平臺,如微信、微博等;搭建漢語服務在線平臺,漢語微小說、漢語微電影、漢語學習節目、播放中文歌曲或影視劇等,從而建設構建漢語傳播的新格局。同時,要充分發揮平臺優勢,加強與新華社、老撾中國文化中心、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老撾國家電視臺、老撾國家通訊社等媒體機構互通有無、共同合作,從而擴大中國文化的影響力。
中國和老撾毗鄰而居,政治制度相通、理念信念相同、奮斗目標一致,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商貿及文化交流源遠流長。近些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逐步實施,加之老撾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及與中國各領域交流的深入與擴展,漢語在老撾的需求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掀起了老撾漢語學習的熱潮。但總體來看,老撾高校漢語教學歷史較短,很多高校都是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才匆忙開設漢語課程以應國家對漢語人才的需求,難免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孔子學院在文化傳播方面還稍顯不足,漢語教育的文化宣傳形式單一,老撾高校中的“互聯網+”的運用還遠遠不足。在文化融入的過程中,由于價值觀念的差異、現實利益訴求的不同,以及對中國快速發展的擔憂,“他者”對漢語教育的認知也存在較大差異。為了更好地促進老撾高校漢語教育事業的發展,根據老撾高校漢語教育實際,客觀分析老撾高校漢語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要實現孔子學院在老撾高校漢語教育的創新正向功能,不斷地反思與改進自身的辦學方向與模式,適應需求、融合發展、服務民眾、拓展領域,為中外合作共贏服務。培養優秀的對外漢語教師,鼓勵開設海外漢語教育志愿服務活動及培訓機構,為海外的漢語教育探索更寬、更廣的渠道。創新傳播方式,拓寬傳播渠道,加速推進漢語國際傳播力建設。
“一帶一路”倡議既為老撾高校的漢語教育帶來新契機,同時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發展老撾高校漢語教育存在機遇與挑戰,這就要求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適應新態勢,抓住新機遇,應對新挑戰,展現新作為,助力老撾高素質漢語及其他專業精通漢語人才的培養,增進中老友誼,讓老撾高校漢語教育抓住“一帶一路”合作的歷史機遇,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