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衛新
普洱學院 發展規劃中心,云南普洱665000
地方新建高校向應用型高校轉型發展是國家在高等教育領域的的重大戰略決策,產教深度融合是應用型高校發展的核心舉措,既符合自身發展需求也符合國家戰略需要。普洱學院自2019年成為云南省應用型示范院校以來,不斷豐富和完善產教融合的內涵和外延,不斷改革、探索和深化產教深度融合的平臺和路徑,走出了一條邊疆民族地區應用型高校轉型發展的特色之路。
深化產教融合,是黨的十九大以來黨和國家的重要國家戰略,是“新時代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民族振興的戰略路徑,也是加強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建設和全民終身學習制度建設的戰略性舉措”[1]。在國家政策和制度層面都有逐步明確的頂層設計和高位指導。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深化產教融合,促進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是當前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對新形勢下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擴大就業創業、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具有重要意義;2019年《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提出,深化產教融合是推動教育優先發展、人才引領發展、產業創新發展、經濟高質量發展相互貫通、相互協同、相互促進的戰略性舉措。
據教育部發展規劃司統計發布,十三五以來,全國共有“300所地方本科高校參與改革試點,支持100所應用型本科高校加強實習實驗實訓平臺和基地建設,推動項目高校將產教融合項目建設和學校轉型深化改革相結合,切實把辦學真正轉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上來,轉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上來,轉到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上來”[2]。可見,在國家政策層面,對占全國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應用型高校,主導走產教融合改革方向,主要目標是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主要內容是改革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學校治理結構和實驗實訓基地建設,主要方式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
普洱學院作為扎根西南邊疆辦學的地方應用型高校,需深刻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和2020年兩次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深刻領悟關于云南發展“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闖出一條跨越式發展的路子”;“努力成為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要求;應緊密結合普洱地處滇西南和“一市連三國、一江通五鄰”的區位、少數民族占61%、文化多彩、生態優越、脫貧攻堅主戰場等市情;應緊密對接普洱市產業發展情況:產業發展規模不斷擴大,形成綠色食品、林業林化、生物制藥為主的綠色工業發展集群,優勢特色產業發展迅猛等特點。同時關注普洱市面臨的幾個短板:基礎設施薄弱,產業體量和結構不太合理,龍頭企業數量偏少、產業鏈條過短,創新能力不強、高層次人才缺乏。由此可見,普洱學院對產教融合內涵的認識既要關注共性層面,更要關注獨特域情,充分調動區域資源,不斷形成辦學合力。結合普洱學院辦學傳統和環境,學校可對產教融合的內涵豐富為:順應新時代應用型高校高質量發展的新趨勢,采取校政、校企、校院(所)、校校等合作方式,推進產教融合人才培養基地共建,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培養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
“十三五”以來,我國確立了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主攻方向解決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其重點就是“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3]。截止2018年,我國地級以上城市,中高職和應用型本科高校在校生數10萬人以上的有100家左右,這些應用型人才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人力資源基礎。于曉宇教授提出,“產教融合戰略”是“校企合作戰略”的創新升級,旨在提高產業界和高校聯合的緊密程度;“產教融合”將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全方位融合,推動人才培養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4]。普洱學院在推進應用型人才供給側改革中,形成了以下幾個重要舉措:
一是不斷豐富和完善產教融合的內涵和外延。改革和探索深化產教深度融合的平臺和路徑,順應新時代應用型高校高質量發展的新趨勢,搭建校政、校企、校院(所)、校校合作平臺,推進產教融合人才培養基地共建,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培養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構建了“一核二基三平四保”的協同育人治理體系:以產教融合為核心,以校企合作為依托共建實習基地和就業儲備基地,以產教融合理事會、現代產業學院和新型職業農民學院為平臺,以加強組織保障、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經費保障和科技合作為保障。該體系著力構建多主體的協同育人機制,建立校政企高層常態聯系機制,促進協同育人各方供需多向常態對接,形成穩定有效的共建二級學院、專業、平臺、實訓基地、教學科研團隊的機制。加強專業綜合評價結果反饋作用,作為專業人才培養、投入引導、基地建設的參考,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平臺。
二是深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鼓勵企業深度參與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形成校外實習基地共建、專業指導委員會共建、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開發設計、共同培養人才、共同推薦畢業生就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同時,有計劃地選派專業教師到合作單位掛職鍛煉,加強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如普洱學院與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達成合作協議,采取“3+1”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聯合培養生物科學、園林專業人才,即3年校內學習,1年在植物園實習并完成畢業論文;該模式拓寬了學生視野,形成“產、學、研”一體化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創新創業能力。酒店管理專業與洲際酒店協同培養人才,深入推進“雙主體、模塊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校企共建實訓平臺、共同設計培養方案、共同講授指導、共同監督控制、共同評價反饋,探索建立互利共贏的機制,形成“產教融合,工學交替、全真實訓”的人才培養模式。拓展國際交流,校校合作,打造分段式人才培養模式。普洱學院與泰國清萊皇家大學、老撾國立大學和蘇發努馮大學達成合作協議,采取“2+1+1”模式聯合培養漢語國際教育人才和非通用語專業人才,即2年國內學習,1年國外見習實習,1年返回國內學習;該模式為學生拓寬視野創造了條件,為服務“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倡議及云南輻射中心建設、實現國家漢語國際推廣、提高中華文化軟實力戰略目標培養了更多優秀人才。
三是加大“雙師雙能型”教師培養培訓力度。完善“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激勵保障機制,在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崗位聘任、績效津貼發放等方面出臺鼓勵政策,鼓勵教師通過各種途徑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有計劃地從行業企業聘用實踐能力強、專業技術好和管理經驗豐富的人員引進專任教師或者聘任為學校客座教授、特聘教授、校外導師,改善“雙師雙能”教師隊伍結構。
四是根植地方,深化合作研發和成果轉化。校企合作雙方圍繞企業在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發展中的技術難題和項目需求,圍繞地方支柱和特色產業,聚焦云南省“三張牌”和普洱市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現代林產業、旅游康養產業、生物制藥、茶、現代制造業、現代物流、數字經濟等產業作為重要抓手,聯合開展高原特色農產品種植管理與加工、技術改進、產品研發與轉化、產品質量與標準等問題的科技攻關;聯合申報各級各類科技項目和科技成果獎;聯合共建實驗基地、協同創新平臺;聯合打造特色教學科研團隊,實現共贏。
五是共建實習與就業儲備基地。破解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鏈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這個共性難題。一方面是很多應用型高校學生實習難、對口就業難;另一方面是地方企業急需高素質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由校企達成合作共識,簽訂合作協議,共建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使校企雙方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利益攸關方,合作培養符合高校人才培養方案和企業用人標準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是一條重要的途徑。應用型高校學生在實習基地檢驗知識,學用結合,企業在接收實習生過程中鍛煉和考察新人,為企業發展的儲備人才。普洱學院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開展產教融合辦學合作,與159家單位簽訂合作協議,建成一批高水平產教深度融合實習實訓基地。與普洱市公共創業基地互創國際中心合作,融創業創新項目孵化與指導、實習實訓、就業推薦為一體,共創基地建設。
深化產教融合,客觀上要與合作方建立政府主導,校方、企業“雙主體”的育人機制,構建以產業人才需求為導向的“教學——科研——產業”合作機制和產學協同育人管理機制。實踐中有專家提出,地方應用型高校推進校企合作雙方共建產教融合治理體系和提高治理能力過程中,常有“共識之困、共贏之困、共治之困”[5]等三個方面的問題。地方應用型高校要從“管理”轉向“治理”,推進多元主體間多向度的合作,從行政管理模式轉向利益共同體多元協商共治模式。可以說,深化產教融合在理念共識和實施推進過程中,都需要重構治理體系和提升治理能力。
一是建章立制,完善產教融合內部治理體系,提升內部治理能力。制定《普洱學院關于推進產教融合的實施意見(試行)》,整合校級和職能部門與二級學院的治理體系,為深化產教融合服務。編制《普洱學院產教融合建設任務評價指標體系》,從合作對象、合作培養方案、合作培養過程、合作培養條件、合作培養質量、社會服務、合作機制等七個一級指標,構建課程體系、課程資源開發與應用、學生實踐創新指導、共建實習實訓基地、共建實驗實訓室、共建教學團隊、建設“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等21個二級指標體系構建評價標準,全面具體指導二級學院開展產教融合項目。
二是整合資源,進一步深化校政、校企、校院(所)合作,提升產教融合協同治理效能。2020年學校邀請了首批覆蓋政府事業單位、科研單位、企業單位的36家產教融合合作單位參加普洱學院產教融合大會。與京東集團等知名龍頭企業簽訂產教融合合作項目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成立產教融合理事會,其中,政府單位12家,科研單位1家,企業單位9家。
學校在未來的發展中,將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構建新發展格局,以“十四五”發展規劃為契機,結合學校實際,確立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第一步,“十四五”期間,學校將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緊扣“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著力培養高素質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實現地方離不開、行業都認可、國際能交流、學生有發展的一流地方性應用型示范院校建設目標。
第二步,到2035年,學校緊緊圍繞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各項目標要求,以更寬廣的視野,更有力的措施,按雙一流大學的要求,集中力量建成一批高水平的特色鮮明的學科專業,助力教育現代化。
第三步,到2050年,學校將有多學科進入中國一流學科行列,學校基本建成特色鮮明、在南亞東南亞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的中國一流應用型國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