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艷
運城學院,山西運城044000
曾國藩是我國近代史上最為重要的歷史人物,被譽為清朝第一名臣,一生飽受爭議。然而,曾國藩家教思想擁有深刻的文化內涵、思想內涵及育人價值,能夠與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起來,形成全新的思政教育范式。并以此為翹板,讓思政教育與博大精深、兼容并蓄、體系完善的傳統文化融合起來,更好地擴大現代思政教育的教育內涵和教育維度,通過強化思政教育,讓我國教育事業獲得更好、更快、更健康的發展。
探究曾國藩家庭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和條件,可以為我們更好地借鑒曾國藩教育思想,優化和改進現代思政教育提供依托,使其所擁有的優秀教育理念能夠融入現代思政教育的不同環節和過程中。首先是歷史背景。晚清時期,西方國家通過對資本主義體制的確立,邁向工業文明。然而晚晴卻依舊處在農耕文明的發展階段,各類社會矛盾激化、國內外局勢動蕩,并且封建專制集權制度已經達到了頂峰,在西方列強大舉入侵華夏的背景下,中國封建制度不斷崩潰,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曾國藩教育思想的形成過程,使其更契合時代性和歷史性。其次是家庭環境。曾國藩生在湘鄉縣白楊坪,家族世代務農,從未在仕途和讀書上有所作為。然而曾家團結一心、勤勤懇懇,不斷夯實家業,特別是曾國藩祖父秉承著耕讀結合的優良傳統,一步步將家業壯大。曾國藩家庭環境其樂融融、和和睦睦,童年衣食無憂,雖然自身智力中等、天賦欠佳,但能夠通過后天的刻苦努力,彌補了自身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在兩次科舉落榜后,曾國藩終于在27歲考上了三甲,獲得了“入翰林”的寶貴資格,從此也開啟了曾國藩坎坷的仕途之路。最后是文化背景。曾國藩身處晚清時代,依舊遵循著我國較為傳統的知識體系和學習方式,8歲時跟隨父親學習八股文和四書五經、14歲能作詩填詞,并且深化了對《文選》《儀禮》《周禮》的學習,20歲入雙規書院學習儒家經典,并在岳麓書院、漣濱書院受到正統封建教育的影響和熏陶。總體來講,曾國藩的教育思想是承自朱熹、孟子、孔子的思想體系,主要體現在克己、復禮、忠恕、仁厚等層面上,因此其教育思想可以看成是對我國傳統文化思想、教育思想的傳承與整合。
曾國藩曾常常叮囑家屬在持家、修心、做事、為人等層面上要遵守準則,讓曾家在亂世潮流中依然人才輩出,為曾家后世的發展奠定基礎。然而在結合曾國藩家教思想形成背景后,我們雖然能對其家庭教育思想的內涵和性質有初步和大體的認識,使其從傳統文化、傳統思想的角度更好地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不同環節和過程中。首先是養生之道。曾國藩早期在飲食和作息上順應自然,雖然他當時的公務比較清閑,更多的是修身自檢和人情維護。但由于受家族的影響以及其所患有的耳鳴、頭昏等癥狀的困擾,使其更加注重自身的身體健康,注重養生之道。其養生理念通常來自祖父“星鋼公”,注重對情緒心理、飲食起居及身體臟器的維護。而在持續地、長期地、不間斷地修養身心中,曾國藩也總結出按時飲食、食療少藥等養生經驗。其次是讀書之道。曾國藩由于受封建思想教育的影響,將讀書作為人生的大事,并將“志”“恒”“識”作為讀書人應有的基本素質。其中“志”指意向,指理想和信念,只有明確了目標,讀書人才能獲取努力的方向。“識”指知識,指對知識的不斷汲取和吸收,只有學無止的讀書人才能明白自己的渺小和不足,才能不斷地前進。“恒”指“堅韌”指堅定不移地奮斗和努力。曾國藩沒有將讀書局限在入仕上,而是強調了讀書對修身、德行、修業及持家的重要性。再次是進德修業。曾國藩認為增長知識是提高品德的有效途徑,讀書人只有在品德修養上日趨完美,才能在修業上得到發展。“進德之事,以圖誠正修齊也”,在晚清時期,讀書人大都受程朱理學和孔孟儒學的影響,曾國藩當然也不例外。他希望通過讀書來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實現自身的道德目標,并通過對儒家經典的研讀,深化了修業和進德之間的聯系,讓品德成為“修業”的基礎和前提。他曾在家書中將品德修為總結成“善于思考、溫故知新及廣泛閱讀”,其中“讀書”是指通過知識,來提升自身的修為和品德。最后是恪守勤儉。曾國藩無論是為官前還是為官后,都能堅持儉樸勤敬的原則,將耕讀勤奮作為持家修業的根本。譬如在曾國藩家書中,他指出家族子孫雖然能夠繼承祖宗積累,但要耕讀孝友,不能將曾家變成“仕官之家”。由此可以看到,曾國藩對敬、儉、勤等美德的注重,對勤勞儉樸的倡導,特別在外憂內患的晚晴,他對勤敬思想的關注,更為鮮明。
在教育實踐中,部分思政教師普遍注重對思政理論知識的闡釋、詮釋及講授,關注學生對思政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卻忽視了對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讀書的目的和目標,不夠明確,不夠鮮明,進而影響到學生的學業發展。思政教育中的能力培養主要包括學生能夠利用馬克思主義方法、理論及知識,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可以整合自身價值與社會價值,能夠在教師的指引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及人生觀的能力。雖然這些能力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以教育目標的形式存在,但由于評價手段和方法主要局限在應試考試上,導致教師缺乏對此方面的重視。而在其他能力養成上,如辦事能力、社交能力及生活能力上,思政教育應引導學生對相關能力的重視和培養,使學生可以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獲得多層次、多方面的發展。但由于學科限制導致思政教師難以將全部身心放在相關能力的指引上,造成現在思政教育依舊局限在傳統的知識傳授上。
教育方式是影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教育方式不當或滯后,將導致教育目標難以實現。現階段,我國思政教育工作由于受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導致教育方式依舊以說教式、填鴨式、灌輸式等方式為主,使學生容易產生厭煩心理和逆反心理,嚴重影響到思政教育的質量。究其原因在于我國大學生出生并成長于計算機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里,價值觀念、思想理念及行為方式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轉變,并呈現出全新的行為特征和認知特點。因此繼續以較為傳統的教學方法、方式來教育、引導和培養學生,就難以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自主性,導致思政教學效果不佳。
思政教育是包含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內容的教育類型,能夠對學生的思想理念、行為規范進行疏導和指引。然而在德育教育的過程中,思政教師依舊將德育聚焦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及方法的傳授上,通過知識傳授的方式影響學生、感染學生、培養學生。雖然我們在曾國藩家庭教育中,能夠明確“讀書”對道德修養增強和提升所擁有的渠道作用。但如果僅僅將道德教育局限在知識傳授上,將難以幫助學校更好、更有效、更全面地提升學生的道德水平,影響學生道德行為的養成,極容易弱化思政教育所擁有的育人價值和功能。根據現代教育理論研究,我們能夠發現,道德教育應擁有更廣泛的范疇,應滲透到學生的生活中、學習中及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通過對道德行為養成、道德內容整合及道德意志培養等方式,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修養。
首先,思政教師應幫助學生明確讀書的目的,明白讀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而摒棄學生將讀書作為“升官發財”的功名利祿思想。使其真正將讀書作為開闊眼界、獲取知識及修身養性的途徑,使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擁有更高地思想覺悟。曾國藩的讀書之道啟示我們,讀書是人進德修業的根本舉措,是人獲得自身發展的基石,但需要正確地看待、理解和認識知識,使知識與能力融合起來,結合起來,更好地發揮知識的作用。其次,思政教師需要明確思政教育中能力培養的范疇和維度,理清思政教育知識與能力培養的內在聯系,使思政教育在知識傳授的過程中,更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各項能力。但與其他專業教師不同,思政教師在能力培養中,應以思想啟發、思維引導的方式為主,幫助學生在掌握利用馬克思主義方法、理論、思想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上,注重對辦事能力、社交能力及生活能力等能力的提升,使學生可以更好地平衡好知識學習與能力提升的關系,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曾國藩家庭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修身養性、進德修業、讀書之道、恪守勤儉等內容。其中修養身性、恪守勤儉、進德修業是對“人”個體的要求,旨在幫助人通過讀書,獲得良好的品德、修養及習慣,提升修業的質量。因此曾國藩家庭教育思想的本質是以人為本,注重對人的發展和引導。因此,在思政教育方式改進和創新上,教師必須從大學生當前的行為特征、認知規律、發展需求等角度出發,探究出科學合理的教育方式。譬如將研究式、參與式、啟發式等教學方法與傳統的理論傳授方式相融合,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掌握豐富的思想政治知識和方法。當然,為更好地契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發展特征,教師有必要將計算機網絡技術融入并滲透到思政教學方法的革新中,形成多維度、多元化的思政教育模態。譬如在網絡思政教育平臺的影響下,教師可以將思政課堂延伸到課外、校外及學生的生活中,將思政教育的德育,與專業教育中的職業素養、專業素養培養融合起來,讓思政教育方式更契合現代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
首先,思政教師應明確道德教育的主體內容。道德教育分為家庭美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政治品德等基本內容。結合曾國藩家庭教育思想的主體內容,我們能夠發現,道德教育應有宏觀和微觀之分,微觀的道德應包括恪守勤儉、睦鄰友善等內容,只有從微觀的角度出發,學生的道德培養,才能更完善、更充分。其次,培養道德行為。道德行為是道德理念、道德思想的外在表征,是學生道德情緒的外化過程。在道德行為培養中,教師需要從家庭、社會、職業等多個角度出發,幫助學生明確“道德行為”與“不道德行為”之間的差異。讓學生通過道德行為的形成,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在美德行為培養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禮讓、樂觀、堅韌、勤奮、憐憫、慷慨、勇氣等行為的引導,使道德行為充分地融入到學生的知識學習與日常生活中。
將曾國藩家教思想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過程中,能夠為我國思政教育的改進和增強,提供基礎。在對曾國藩家庭教育思想內容的研究中,我們需要通過其所帶來的啟示,破解大學生思政教育中所存在的問題,唯有如此,教師才能更加全面地突出曾國藩教育思想所擁有的時代價值和教育價值,為我國思政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