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爾雅(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
由于歷史淵源、地理位置等原因,我國各地區的金融結構存在較大差異。東部發達地區的金融結構相較于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金融結構往往較為完善且合理,金融市場運作高效,資金流通性高,因此金融風險可能相對較低。由于地區存在差異性的特點使得我國統一的經濟金融信貸政策不能與所有地區的發展相匹配,不懂政策變通的地區、金融市場發育不健全的地區甚至可能會發生區域信貸危機。此外,我國經濟目前面臨三期疊加的新常態,金融工具和金融產品的創新導致金融結構變遷,而要素繁多、層次復雜、關聯性強的金融結構也導致銀行信貸風險呈現出局部顯現性、迅速擴散性、極大危害性等新特點。因此,本文研究區域金融結構差異對銀行信貸風險的影響,有利于維護區域金融的健康穩定,以及推動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區域金融結構指的是在某一個區域的金融體系中,影響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的各種要素的總和。本文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考察具體區域的金融結構差異。
一般來說,經濟實力越強,金融市場越發達的地區,直接融資占比就越大,這主要是因為:第一,這些地區的政府和企業往往擁有良好的財務狀況和信用等級,受到市場投資者的青睞,能夠更輕松地從發行股票或者發行債券中獲得資金;第二,這些地區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產業有更強的吸引力,能夠發展成產業聚集地,同時這些企業往往擁有光明的前景和巨大的潛力,更容易獲得資金的支持。
雖然西部地區也有很多規模較大,適宜上市的企業,但是這些企業往往是傳統型、資源型企業,對于市場的吸引度不夠,使得西部地區在資本市場上的融資總額遠遠小于東部地區,因此西部地區金融市場發展緩慢,競爭力較弱,即使是與中部地區在市場發達程度上也存在較大的差距。
對于中部地區,其大型國有銀行集中度較高,直接融資占比相對較低,中小型金融機構發展緩慢。由于大型國有銀行的管理機制完善,能夠有效控制金融風險,反而能夠穩定整個金融市場的秩序。
從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整個金融市場的發展歷程來看,目前我國金融市場仍然是以銀行類金融機構為主體,其所吸納的存款也是我國投資資金的主要來源,是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支撐點。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高,金融市場體制也在逐步完善之中,金融市場主體呈現多元化發展,越來越多的保險、證券、公/私募基金等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在茁壯成長,進一步完善了我國的金融結構,正在從以銀行為主體向多元化轉變。
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逐漸發展,不同地區的融資結構呈現差異化,東部地區對于國有銀行的融資需求日益降低,資本市場的作業逐漸加強;西部地區,資本市場仍然發展不夠完善,融資的主要來源還是依賴國有銀行;中部地區金融發展速度慢,金融深化程度較低,國有銀行對于經濟增長的作用有限。
由于區域特性的差異,各省市的金融市場化推進程度不一致,導致轉軌經濟體制下融資機制的地域同構性被打破,區域金融運行呈現地區差異性,發達地區的銀行資金吸納能力和輻射能力都相對較強,因此容易對其他地區的金融運行格局造成明顯影響,而銀行信貸風險也可能通過業務往來等渠道進行跨區域的傳導。
從區域金融機構結構的相關指標銀行集中度、銀行規模以及銀行數量來看,東、中、西部地區存在著明顯的差別。東部地區表現出銀行數量多、規模大且集中度高;中部地區表現出銀行規模大、集中度高但數量較少,而西部地區表現出銀行數量少、規模小且集中度低。銀行集中度的擴大伴隨著機構改善和效率變化將提升其動員社會資金,并轉化為投資的效能,從而減小銀行限貸風險,抑制金融風險的發生。但是,如果集中度過高,銀行結構偏離我國最優金融機構比例,反過來可能加劇金融市場摩擦和資金錯配,導致銀行信貸風險加劇。
區域社會融資機構差異帶來的金融風險溢出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不同地區社會融資結構的不同,對金融機構的穩定性產生一定的影響。在不同地區,以間接融資為主的傳統銀行信貸融資的比例也不相同。無論是從資本市場的層次性還是規模,東部地區明顯都要高于西部地區。這種直接融資甚至影子銀行的出現,一方面補充了銀行傳統信用貸款的融資渠道,避免了信用風險過度集中在商業銀行;另一方面,從資金鏈的角度上講,當企業無法從銀行獲得利率較低的信用貸款時,會向容易獲得但融資成本較高的影子銀行尋求融資渠道。而影子銀行等非銀行信貸渠道一般游離于監管之外,一旦企業資金鏈斷裂,最終會提高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水平。第二,在我國經濟發展出現新常態的背景下,金融工具和金融產品不斷推陳出新,金融業態的多樣性使得金融市場不斷壯大,跨機構、跨市場金融產品的融合,使得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內的各個經濟主體之間的聯動性增加,因此也為銀行在經營信貸業務的過程帶來了更多不確定因素。第三,區域社會融資結構的不同,對金融監管體系產生了不同的要求。我國現階段的金融體制是“一元多頭”分業監管,而不同區域社會融資結構發展程度不同,各個監管部門如果在各自領域履行職能,缺乏有效溝通和協調,往往會造成監管過程中的不平等、不均衡,甚至是脫節和漏洞,這也為銀行的日常經營活動帶來不利影響。
金融市場結構不均衡,即重資本市場輕貨幣市場,重股票市場輕債券市場,而證券業和銀行業作為金融行業中主要的支柱,必然息息相關。
金融機構結構失衡將對區域銀行信貸風險產生不良影響,金融機構包括貨幣當局、監管當局、銀行業金融機構、證券業金融機構、保險業金融機構、交易及結算類金融機構等等,各類金融機構在金融市場上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對經濟社會的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一個地區健康的金融結構要求各類金融機構所占的比重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相適應,否則可能造成金融抑制,從而對該地區的經濟發展造成不良影響,企業經營環境的惡化,可能會降低企業的償債能力,因此加大銀行信貸風險的隱患。
融資結構失衡意味著企業或個人更多是向銀行類金融機構融資,而不是通過直接融資的方式。以銀行類金融機構為代表的間接融資機構數量占金融機構總數的絕對比重,一旦支柱型產業的壞賬風險顯現,銀行會迅速引發信貸風險以及流動性危機。由于不同地區的銀行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債權債務關系,使得一個地區的銀行信貸風險溢出相互交錯、多層傳導,擴大了信貸風險傳導的范圍,最終形成區域性的銀行金融風險。
從區域金融結構的角度提出降低銀行信貸風險的相關措施,具體如下:
第一,在金融市場結構方面,政府要出臺優惠政策,鼓勵本地企業上市,促進資本市場的良好發展,更好地推動區域的經濟發展;通過人才引進等多種方式吸引高素質的金融從業者,提高銀行員工的素質,完善措施規范銀行在對貸前貸中貸后的管理工作,提高管控能力,從而降低銀行信貸風險水平。
第二,在金融機構結構方面,銀行集中度對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影響顯著,而對東部發達地區影響不明顯,說明中西部地區非國有銀行、中小銀行以及民營銀行等集中度較小的銀行機構發展緩慢,風險監管與控制能力較弱;東部地區銀行業的有效競爭已經弱化了集中度在銀行控制信貸風險中的作用。因此,鼓勵區域內銀行業的充分競爭,將能夠有效地減弱和防范銀行信貸風險的發生。
第三,社會融資結構方面,加快利率市場化進程,建立統一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適當提高直接融資的占有比率,同時要加強行政監管手段,嚴厲打擊違規直接融資的行為,降低直接融資中信貸風險的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