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吳江實驗小學蘇州灣校區 沈毅婷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課堂中,師生間的言語行為構成了主要的教與學的活動。教師作為引導者,特別是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通過自己的語言對課堂進行整合、引領,以有效達到教學目標,讓學生實現學習能力的提升。
隨著核心素養的提出,學生關鍵素養、關鍵能力的發展受到關注,這對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能力,尤其是言語表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統編教材使用以來,篇幅的增加、難度的倍增,那么,教師應如何運用自己的言語行為提升小學生讀寫表達的能力,是一個實踐性問題。解決學生開口難、動筆難的困境,是教師提升言語表達能力的現實要求。我在對教師言語行為的觀察與教學實踐中,搜集并梳理了課堂中教師有效促進學生表達能力的幾種言語類型,并對其進行分析整理。
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學生要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在具體的語言情境中有正確有效地運用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的能力。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將生活實際與課堂教學知識點結合,為學生架設現實生活與知識技能相勾連的情境,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與運用能力。
薛法根老師在教授統編教材四上習作單元《麻雀》時,為了讓學生學會把一件事清說楚,為學生創設新聞播報的情境,引導學生將事件進行表述:
師:假如作者把這件事拍成小視頻,發給電視臺,該怎樣播報這則新聞?——
[城市新聞]各位觀眾,今日臺風來臨,在城郊的林蔭路上,一位市民拍下了這樣令人驚訝的一幕……
(學生說)
老師指導:一只小麻雀,一只大獵狗,一只老麻雀,用上三個“一”,三句話,把這件事說清楚。
(學生再說)
在真實可感的情境中,學生表達的真實感與實用性更強,學生在表達時更有切入口,也更有針對性,從而強化了依據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進行敘事的技能。
語文課堂應該是貼近生活的,幽默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教師運用語言讓學生的語文生活散發出幽默的光芒,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啟發學生語言的表達,是語文教學必不可少的法寶。
薛法根老師在教授《寓言二則》中的《鷸蚌相爭》時,通過直接借用孩子的生動話語,讓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學生在歡聲笑語中,把寓言內容很好地進行理解表達,并說出故事傳達的寓意。
師:就讀對話,看兩位同學能不能把威脅、毫不示弱表達出來。鷸、蚌你們上前面來斗給大家看看。
師:他要餓死你,你要——
生:打死他。
師:來,打死他。(全體學生笑)
師:他要打死你,你——
學生脫口而出的話恰恰是對故事內容最好的注解,薛老師將這樣鮮活的語言直接用于引導學生表達,讓學生在哄堂大笑的同時,對鷸和蚌兩個角色間的矛盾沖突理解更深刻,從而對故事的理解更加靈動、到位而不呆板,對于故事的表達也就更準確。
語文課堂上,讀寫能力是學生必須掌握的技能,但在四十分鐘內,要求學生說一段話或寫一段話,是有難度的,這就需要教師通過層次性的語言引導,為學生提供語言表達支架,使學生能在逐步提升中,突破表達難關,實現表達目標。
在《珍珠鳥》這一篇散文的教學中,薛法根老師通過從事到線,從情到理的層次鮮明的教學,有效激活了學生的言語思維,打通了學生散文的學習入口,進而產生言語表達創造力。
師:雛兒在馮驥才先生家里干了哪些事?請你閱讀第4-6自然段,梳理一下事件。
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抓住動詞概括出事件后,薛老師又引導、啟發學生對散文寫多件事卻不散不亂特質進行思考。
師:作者一下子寫了7件事,但一點都不覺得散、不覺得亂,因為作者用了一根“線”把這些事件串了起來,請你用心讀一讀,找一找那根“線”。注意找到線頭,然后順著往下找相關詞語,有些線一眼就可以看出來,有些線藏在里面,需要你去想一想。
學生在這樣的抓手下,從關鍵詞入手,從簡單明顯的時間、地點線出發,不斷打開思維,逐漸發現情感上的暗線,并在這一過程中練習把關鍵詞串聯起來,把主要內容說完整、說連貫、說有序,如此一來,在提高表達能力的同時,也訓練了言語表達深度思維。而在學生找到暗線的同時,情感上的突破口也被打開。在此基礎上,再對文本傳達的“理”進行解剖,學生就完成了層次分明的散文學習,也在清晰的學習過程中,打開言語表達關口。
小學生能調動的語言資源是從生活中積累而來,教師在創設情境時,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如四年級上課文《走月亮》《繁星》,月亮與星空是學生都見過的,將學生所見與課文所寫聯系進而產生共鳴、共情較為簡單。而一些對學生來說較為陌生的內容,如四年級下課文《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就需要教師聯系文本,通過直觀的圖片、視頻等多媒體言語,與生活常見大小單位的事物進行對比參照,喚起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進而理解不熟悉的內容。
情境的創設在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時,教師要預先精心設計好教學活動,通過自己的言語行為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教師要善于把學習內容轉化成學生易于操作的活動,如對于說明性的課文內容,在學習中,教師可以充分設計言語,例如召開新聞發布會,向民眾介紹這項內容。如童話、語言等故事類文本,設計課本劇、故事爭霸賽等。再如詩詞類,聯系電視節目《經典詠流傳》《中國詩詞大會》等。
教師只有和學生同頻共振,才會有豐富的教學信息產生。在課堂上,最恰當的也最有效的幽默方式莫過于和學生有共同的語言模式和表達特色,這樣的幽默往往會引發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對學習內容記憶更深刻。例如在授課時,教師引導學生嘗試說自己知道的寓言故事,教師可以先有意示弱,說自己掌握的并不是很多,然后一口氣說了七八個,正當學生震驚時,教師開玩笑說自己是凡爾賽寓言家,學生在對新鮮的網絡用語哈哈大笑的同時,也開啟了要說,要表達的欲望,從而打開教學入口。
但教師的幽默不是嘩眾取寵,是為了讓學生在放松的基礎上,產生表達的欲望和表達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學中的幽默要適度。例如學生常常會不停“然后”進行連綴,教師在評價時可以先鼓勵學生的優點,同時幽默地戲稱學生得了一種病,叫“然后病”,這樣的評價言語比教師直接告訴學生不要一直用“然后”效果要顯著得多。
語文教師最容易產生的問題就是講授多于學生的學習,而大量的語言灌輸,只會導致學生被動接受。因此,教師必須精簡自己的言語。最簡單的調整措施應該從錄課、聽課開始,教師應該養成自己上課、自己錄音、自覺復聽、自行調整的習慣,在一遍遍的循環過程中,逐步刪繁就簡,只有教師的話少了,學生的時間才會多,學生才有機會思考和表達。
但精簡不意味著什么都不說,全憑學生揣摩。教師必須讓自己的教學言語呈現層次化、梯度性。教學言語的層次是依據學生的學習規律來設計表達的。對于基礎性的內容,教師應注重方法性言語指導、梳理,強調學生的反復練習。對于文本感知與理解,教師應該從關鍵問題入手,由表及里,從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地解剖內容,注重調動學生情感,調動學生合作與探究,加強學生的語言感受、語言欣賞和語言分析。對于文章傳達的情感、事理,文字遷移發展運用等,教師必須建立在主題挖掘基礎上,提供語用環境,在學中用。
綜上,是我在觀察與實踐中的一些體會,教師言語涵蓋廣泛,值得研究的地方還有很多,如何讓教師言語更好助力學生讀寫能力提升,我還將繼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