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漢市常青第一中學 魏義華 徐 鋒
研究型學校這一概念是從研究型大學衍生而來的,它是一種新的學校發展思路。而何謂研究型學校?目前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相對權威的概念界定。這里的“研究”并不等同于“科研”,而是指通過探索解決學習上的困惑和工作中的問題,以發現知識、滿足好奇、追求真理,并最終獲得成長的一種工作和學習方式。在此基礎上,我們認為,研究型學校就是以學校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為基礎,在學校制度建設、隊伍建設、課程建設、課堂建設、活動建設方面突出研究特色,通過課題研究、教學研討、合作學習等形式,打造多樣化的研究平臺,塑造善于學習、崇尚研究的學校文化,形成教學即研究、學習即研究、工作即研究的一種教育教學基本形態。
學習型組織理論認為,企業要持續發展,必須增強企業的整體能力,提高整體素質,即建立能夠讓所有成員都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斷學習的組織——學習型組織。所謂學習型組織,是指通過培養彌漫于整個組織的學習氛圍、充分發揮員工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而建立起來的一種有機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續發展的組織,它的基本價值在于解決問題,它的特點是學習工作化、工作學習化。學習型組織理論不僅適用于企業,對其他組織的改革與發展同樣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研究型學校的建設就是要通過營造濃厚的學習和研究氛圍來促進學生自主成長和教師專業發展,并最終帶動學校的整體發展。
該理論主張運用生態學的原理,以整體聯動思維和系統平衡思維,從教育生態環境、教育個體生態、教育群體生態和教育生態系統的相互影響和制約機理入手分析解決教育問題,認為教育系統內的諸要素不僅在內部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中形成一定的結構,而且教育系統內外也進行著能量、物質和信息的交換,具有多維鑲嵌性。建設研究型學校就是要通過改變課堂教學生態,進而帶動整個學校教育生態的改變,讓學校師生在這種崇尚學習、研究與反思的學校教育生態中實現自主發展。
研究型學校文化具體包括學校的理念文化、組織文化和制度文化。具體而言,就是以學校的校風和學風引導廣大師生在工作和學習中勤于反思、善于研究,以“成就教師,成長學生,發展學校”的建設愿景引領全校師生積極參與研究型學校建設實踐,讓師生發現研究之美、欣賞研究之美,促進自主發展。通過組建參與廣泛、形式多樣的學習團隊,建立常態化的學習培訓機制,定期開展讀書交流活動,營造自主學習的校園氛圍。堅持以教師發展為本,尊重教師在教育教學等各方面的個性和差異,為教師營造一個氛圍和諧、制度嚴明的研究環境,發揮好制度的激勵功能和導向功能,努力營造“人人善于學習”“人人善于研究”的良好研究氛圍。
教師隊伍建設是學校發展的關鍵,在研究型學校建設背景下,學校的教師隊伍建設應著重提升教師的學習意識、問題研究意識和教學研究水平,讓教學研究成為提升教師專業素養的有效途徑,引領教師走“研究型”教師的專業發展道路。
1.組建多類別研究型團隊
研究只有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才能煥發出它應有的生機與活力。學校以備課組為單位組建了導學案、導練案研究團隊,通過每周一次的集體備課活動,讓教師們組團研究課堂教學中的實際問題、研制導學(練)案的編寫,極大地提升了教師的專業技能。此外,還有以“博士工作站”為平臺組建的跨學科融合研究團隊,以教育教學實證研究為抓手組建的科研骨干團隊等。通過組建上述多類別研究型團隊,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升教師隊伍綜合素養。
2.搭建多樣化的教研科研平臺
遵循教學即研究、問題即課題的理念,學校構建了“基于問題,課例跟進,同伴互助,專家引領”的校本教研模式。
教師成長是學校發展的內在動力,也是研究型學校建設的主要著力點。為建設一支精研尚思的教師隊伍,學校進一步加強了教師成長機制建設,具體做法有:一是在進一步完善我校市區“名師工作室”培養機制的基礎上,通過增加名師工作室的門類,提升名師工作室的精細化和專業化水平;二是發揮“青桐計劃”(師徒結對)的師承作用,形成“師徒型人才鏈”,調整目前“一師一徒”的結對模式,發揮“轉益多師效應”,形成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的校園風尚;三是建立多元校本培訓體系,加強研究方法的培訓和指導,幫助教師更新觀念,涵養思想,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和研究能力。
近幾年,學校教師教育教學成果斐然,一支精研尚思的教師隊伍基本形成。
課程是深化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載體,也是實現學校育人目標的重要途徑。在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時代背景下,結合研究型學校建設目標,學校將課程育人目標確立為:促進全體學生自主發展、和諧發展,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自學能力、團隊精神、自我管理能力、出色的語言和口頭表達能力,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
建設學習中心課堂是研究型學校建設的主要內容,它要求我們必須樹立以學習為本的教學理念,讓課堂由以教師教為中心向以學生學為中心轉變。只有構建學習中心課堂,才能真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1.實施“STR”課堂教學模式改革
構建“STR”課堂,是建設研究型學校的重要載體和抓手。“STR”課堂中的S和T分別代表學生(student)和教師(teacher)兩大課堂主體,R既表示課堂研究特色,也表示我校數據中心為課堂教學提供的資源(resource)支撐。“STR”課堂教學模式旨在強化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角色地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凸顯自主、體驗、感悟、建構的特征,形成以學為中心的課堂,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以及良好的團隊精神,為學生終身學習和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2.建設校本教學資源庫
教學資源是開展課堂教學的重要條件和基礎。為保證STR課堂教學模式的順利推行,學校在建構研究型課程體系的基礎上,重點突出校本導學(練)案的開發和管理。由各學科備課組具體負責研究型學習的校本導(學)練案的開發,學校課程開發領導小組負責組織導學(練)案編寫的督促檢查。
學生活動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育人價值。開展研究型活動就是要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科學探究、科學發現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個性化成長。
1.開展研學旅行,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學校分學年段設計研學旅行活動內容,形成了逐步深入、層層遞進的研學課程體系。學生進校第一年主要參與周邊社區的生活小調查和志愿服務,開展“創新素質實踐行”活動,熟悉研學的基本流程;第二年將赴校外教育基地實地調研,參加自然生態或社會發展狀況的調查,體驗研學的社會價值;第三年將有機會與校外院士、專家團隊對接,開展各類別的、微專題的課題研學,形成課題研學報告,提高研學的研究質量。
在培養學生團隊意識、責任意識的基礎上,學校的研學旅行更加突出對研究對象的選擇、研究過程的設計和研究方法的指導。國際著名古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忠對學生的研學活動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學校開展的研學旅行,既體現了武漢的區域特色,又拓展了學科寬度。”
2.開設特色社團課程,培養學生個性和特長
社團課程既要體現研究特色,也要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根據調研所獲取的學情數據,學校開設了三個方向的社團:學科實驗操作類、語言運用與欣賞類和藝體特長審美類。其中,學科實驗操作類社團側重以小團隊的形式開展“微專題”研究,讓學生充分體驗實驗探究的奧秘,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認識事物、解決問題。比如,學校生化社團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了關于空氣質量、身邊物質的酸堿度、花青素的提取等十多項跨學科實驗,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實驗研究興趣,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創新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