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云蘭 譚陳剛(四川文軒職業學院)
《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明確指出,高職院校要培養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學生職業道德、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在了解了當地旅游產業鏈、稅務局、銀行、醫院、汽車等行業對會計人員的基本需求,我們調整了人才培養方案。結合教育部公布的《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方案(試行)》的人才考核文件,要求高職院校人才考核要注重靈活性,當前會計專業課程改革的方案還是有很多,但不是很符合職業教育的要求,以學院現有的考核現狀出發,以提升學院會計專業學生當地就業與適崗能力為目的,針對會計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構建多元化和公平、科學、合理的考核方式和考核標準提出建設性的思路和意見,目前專業基礎課程考試模式存在以下問題:
目前會計專業基礎課考試方式主要是閉卷考試、開卷考試、隨堂考試,采用紙質試卷筆試,每一學期按照學院統一規定的試卷模板完成出卷工作,未形成題庫,給一部分師德不端的老師提供了使用原有試卷的機會,試卷內容的保密性也得不到充分的保證。授課教師自己出卷、自己閱卷,主觀性太大,無法檢測教師的教學水平,為完成本課程的教學任務,期末給學生進行一次大復習,部分老師還畫出考試范圍,讓臨時抱佛腳的學生也能順利完成課程考核,違背了考試公平的原則,讓期末的考試變成了一種形式,失去了真正意義。
筆試只能檢測出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忽略實際的應用操作,可在會計崗位上熟練的操作才是核心,學好理論知識是為了更好地應用于實踐操作中,理論是實踐的基石,卷面考試的方式讓學生重結果而輕過程,本末倒置。
卷面考試,受考試時間和考試題型的限制,考試的面就比較狹窄;考試題型只要趨向客觀題,單選、多選、判斷、填空、計算、簡答、業務題等傳統題型,缺乏創新型的題型??疾榈膬热葜饕辉O計會計要素、會計法律法規、分錄的編寫等內容,對于填寫憑證、登記賬簿、編制財務報表、會計實務分析這部分操作題型無法考查。理論知識不能很好地運用于實踐,知識掌握也不會深刻、牢固。
期末考試成績普遍由期末卷面成績+平時成績兩部分組成,期末成績占總成績的60%,平時成績40%,平時成績主要由學生的到課情況來判定,課堂發言、課后作業、課堂紀律這部分內容作為學生平時成績的加分項目,如果一個學生出勤率100%,期末的卷面成績只需要達到35 分以上就能通過本門課程的考核,對于學生來說只要按時到課,期末考試在老師勾畫考試范圍的前提下,死記硬背一下考試內容,輕輕松松應付每們課程考試。滿足了那些平時上課不認真,期末臨時惡補一下來通過考試學生的僥幸心理,也讓老師的課堂變成一潭死水,老師在講臺上激情四射,學生卻是一臉冷漠,老師上課的熱情也倍受打擊。
在現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教室全部安裝了多媒體教學設備,將黑板上死板的文字,變成大幕上跳動的文字,將印在書本上黑白的圖片變成了活生生的事物,把圖畫、聲音結合在了一起,使學生視覺和聽覺結合教學,教學條件不斷在完善,教師教學方式卻沒能跟上變化的節奏,還是延用著傳統的“老師教、學生學”的教學形式,學生被迫的接收,不能真正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注意力不集中,還非常反感這種“念經式”的課堂,教學效果差,學習的興趣不高,創新性完全得不到培養。
近幾年會計法律法規相關準則變化速度快,教師選取授課教材時沒有參考這個因素,仍然使用幾年前的教材,授課內容完全參照教材,教學內容更新不及時。教學目標模糊,教師對本地區經濟發展人才需求不了解,教學缺乏針對性,重難點不突出,教師為了完成課程教學任務就不得不趕教學進度,出現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學院搭建了“超星學習通”“雨課堂”“隨行課堂”等教學平臺,只有少部分老師使用,且使用的頻率低,教學平臺沒有得到合理的使用。會計實訓室購買了用友U8、財務綜合實訓、電子沙盤、成本會計課程實訓、財務會計課程實訓、基礎會計課程實訓等教學軟件,實踐教學課時數較少,教師對教學軟件的熟悉程度不高,導致實踐教學形式化,學生操作技能不熟悉。
學院引進師資時重學歷、輕專業技能的模式是不科學,教師的學歷固然重要,但對于高職院校來說,需要培養技能型人才,熟練的技術操作才是學院育人的核心,學院的師資結構主要傾向于學歷性,專業技能較差。學校在響應教育教學指導政策時,開設的學徒制班、訂制班,與本地區企業、政府合作育人,但由于學校教師的專業技能水平不高,合作達不到深度,學校雖有國培、省培等各類培訓項目,但參培的老師較少,對于學院幾萬學生的規模來說,技能型教師的缺口較大。加上對教師職業技能沒有相應考核,老師們對提升自身職業技能的態度淡漠。
近年來,學院生源趨多元化,有三校生、五年一貫制、普通高中生、擴招的四類人員等不同基礎的學生,對于三校生和五年一貫制這兩類學生來說,他們在進入高職院校前就已經學習過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更傾向于業務操作的學習;而對于普通高中生和四類人員來說,他們對專業知識了解幾乎為零,了解基礎專業術語是首要任務,考試形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授課內容,我們采用傳統的紙質考試,授課的重點自然就落到了理論知識的學習上,對于有一定專業基礎知識的學生來說,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導致上課不認真。學生的學習意識本來就薄弱,又有一定的惰性,認真上課的學生很容易就被影響,課堂紀律難以掌控。
記得小時候老師都會讓我們談自己的夢想,有了目標,才有為之奮斗的動力。學生入學后未開設相應的職業規劃課程,學生對本專業對口的工作崗位認識比較狹隘,對工作崗位需要的專業技能更是模糊不清,導致學習沒有選擇性,吃“大鍋飯”,形成了老師、家長“要我學”的學習觀念,加上學校各種考試沒有結合專業技能考試的相關題型和內容,只注重教材基礎知識層面的測試,考試內容缺乏深度和梯度,學生所學的專業知識無法對接企業技能人才的需求,就業形勢嚴峻,對口就業更難。
考核模式是教學的指揮棒,合適的考核模式對培養專業性技能人才至關重要,提出以下改進措施來保證專業基礎課程考核模式改革的成效性。
將課程考核融入到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充分利用學校的教學資源平臺,多元化的進行測試,改變學習是為了應付考試的觀念,樹立考試是為了更好地學習的中心思想。將考試常態化,運用考試幫助學生去發現問題,有針對性的學習和強化,廢除以一次的考試來評價一個學生優良的制度,賦予考試新的含義,是幫助學生進步的一種方式。我們在學習每一項知識、技能時發布課前預習任務,并布置基礎知識、實際操作和具體應用三個梯度的作業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按時查看作業完成情況,將具體的問題及時反饋給每一位學生,課中就出現的問題針對性地講解和答疑,實現教師授課有重點、學生學習有目標,課后給予一些經典案例,讓學生自主選擇、分組討論,通過翻轉課堂的方式,最終進行分組匯報,將匯報情況以分數的方式記錄下來,實現在學習中完成考核,以此來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培養學生團隊協作精神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將老師、家長“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
目前生源類型多元化,學生知識結構存在很大的差異性,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是有效教學的關鍵,學院科研處提出以教研項目來促教學,以職業教育主要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導向,結合“1+X”證書制度,開展校企雙元教材的編寫。通過對會計專業學生職業傾向的問卷調查,按照企業對技能人才的要求開設訂單班和實驗班,分類分層次進行項目教學,實現用人單位和學校資源共享,學生完成每一個項目理論和實踐的學習,最終到企業進行具體業務操作,企業進行考評,給出考評結果,更把企業的考評情況折合為具體的分數計入到期末考試成績中;除了課堂學習以外,還進行國家級和省級教學平臺的在線學習,讓學生了解會計業的實時變化,再通過課堂糾錯來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
教學部對職業院校的師資結構制定的相關標準、師生結構、學歷結構、職稱結構納入核心指標,要求教師在數量上、學歷上和職稱結構上達到一定的標準,在學歷結構這項指標中,明確指出研究生以上學歷占專任教師的比例為15%,所以招聘教師的時候把研究生以上學歷作為硬標準是不合理的,應該多角度來制定招聘條件;對于職業院校來說,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是育人核心,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就需要雙師型的教師,對一個合格的職業院校來說,雙師型的教師占比例應超過50%;學校通過國家級、省級、校級各種培訓來提升教師的專業技能,同時要求專業老師每年都深入行業、企業一線工作,學習企業技術技能,達到企業技能標準再返崗教學。
沒有差異就沒有前進的動力,多角度評價才能公平體現個體差異,學校通過教學能力比賽,公開課、示范課、學生考試成績等方面,以教學成果、領導評價、同行評價、學生評價、學生成績來綜合評定教師教學水平,以考核為抓手促使教師提升專業技能水平。
有考才有績,有考才有效,考核方式公平、嚴謹,可操作才能有成效,課程考試的最終成績分結果性和過程性考試兩部分組成,分別用期末成績和平時成績來體現,期末成績按教學內容的特點來選擇考試方式,針對理論基礎知識的檢測選擇采用無紙化考試,利用學習通教學平臺建立試題庫,隨機抽題、組卷進行考查,能有效避免考生之間相互抄襲答案的行為,業務分析題運用選擇課程實訓軟件或者機考試,設置好完成時間,老師給予學生需要完成的考試項目,在規定的時間自主操作完成,財務經典案例分析采用小組匯報的方式實行考查;對于平時成績,分別以學生的出勤、課堂發言、課后作業、課堂紀律、課堂匯報、優秀作業展示、崗位實踐等多部分組成。
考試的形式多類型,必須要有一個合適比例來計算最終的成績,分析以往重結果而輕過程的考核模式,結合“考試方式改革”的問卷調查結果,確定為以下比例,期末考試成績占總成績的40%,其中理論知識的成績占比30%、業務分析題占比40%、案例分析題占比30%。平時成績占總成的60%,其中出勤和課堂紀律占比30%、課堂發言和課堂匯報占比20%,課后作業和優秀作業展示占比10%,崗位實踐成績占比40%,學生課程最終的成績按照相應比列,綜合成最終的考試成績。
考試比例確定后,一定程度上為教師教學指明了方向,更清晰授課重難點,更注重學生應用能力、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
課程的考核機制指引著課程授課的重難點和學生學習目標,課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成效,基于高質量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學校應積極響應課程考試模式和方式,以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生學習動力,推動學院教學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