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文(貴州師范大學法學院)
就全世界第三人撤銷之訴的立法格局來看,第三人撤銷之訴主要分為兩大類別:再審型的第三人撤銷之訴和獨立型的第三人撤銷之訴。第三人撤銷之訴在我國系舶來品,因而我國當前的立法大多結合了外國地區現有的立法經驗,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我國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定位是一個全新的、獨立的訴,單獨作為一種救濟程序,不依賴于再審程序。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起源地區是法國,中國最早對其進行系統的吸收是在2012年,具體可以參照2012年修訂的《民事訴訟法》第56條第3款的具體說明,可以解釋或理解為,在法案中,當涉及第三人權益而第三人未經審理過程自覺自身權益有所侵犯的,可以在發覺后的六個月內向作出原判決的法庭提起訴訟以求對自身權益的保障和維護。
從民事訴訟法56條第3款來看,實際上立法體例將第三人撤銷之訴劃分為了六個法定構成要件,同時表現為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的法律特征:(1)原告為原案訴訟第三人,被告為原案訴訟的當事人。第三人撤銷之訴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質表現,第一,在第三人撤銷之訴之中,第三人選取的被告應當是侵犯權益的訴訟中的原被告中單方或雙方,而不能是其他對象。第二,表現為原告主體資格,對于第三人撤銷之訴來說,其維護自身權益時自身的資格條件不可或缺,在侵犯自身權益的訴訟案件中,因為不可歸責于本人的原因未參與到案件審理中來,才可以認定為是具備維權訴訟撤銷之訴的資質,而對于其他的第三人維權,也就是說當第三人沒有第三人撤銷之訴的資質時期的維權是要另當別論的。我國法律對上述所說的主體資質的判定是在《民事訴訟法》第56條前兩款中進行了明確解釋的。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在本訴中可以對訴訟標的主張獨立的實體權利,可以通過自己的獨立權利直接參加到本訴中去。如果沒有參加本訴,可以另行單獨提起訴訟,還可以在可行的情況下通過案外第三人執行異議之訴或者通過申請再審程序來救濟權利。對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來說,其對本訴不能獨立主張實體權利,但是其與案件結果具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其仍然可以通過普通程序或者案外人救濟渠道維護權益。由此看來,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意義在于將第三人的救濟渠道進一步擴寬。(2)第三人撤銷之訴在上報初期需提供之前的審判中有因為自身缺席而權益受到了不公對待的證據,這是第三撤銷之訴予以成立的客觀條件。客體是生效的判決、裁定、調解書,強調是生效的法律文書,即客體具有終局性。這一要件確定了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的主體的舉證責任,其目的在于防范第三人過度亂用訴訟權利、虛假訴訟。(3)原告民事權益受到損害,這闡釋了第三人撤銷之訴是一種救濟程序,其目的在于保障第三人的合法權益。(4)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性質不同于一般的訴訟請求,體現出的是對于公民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又一層助力與保障。第三人撤銷之訴作為一種事后救濟程序,是對于沒有錯誤的第三人的一種救濟方式,對于因自身事由造成的權益損害,應當由自身承擔。(5)原告應在六個月內起訴。該期間為除斥期間,不適用中止、延長。法諺有云:“法律不保護躺在權利上睡覺的人”,第三人撤銷之訴這一規定就是為了督促第三人行使權利,以便盡快解決糾紛,節約司法資源。(6)原告應向原審法院提起訴訟,表明管轄法院的專屬性。對于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受理,我國法律中具有明文規定,其指出受理單位應當是原案件的審理法院,不適用一般民事管轄。此項立法規定的考量在于:第三人通過提起撤銷之訴來撤銷生效裁判中損害其權益的部分,以維護其權益,一方面由于作出生效裁判的原法院掌握訴訟材料、了解有關案情,第三人撤銷之訴由原審人民法院管轄可以方便法院審判,節約司法資源,提高訴訟效率。另一方面對于有錯誤的判決、裁定、調解書,讓原審法院予以糾正,有利于樹立司法權威,維護司法公正。
現實社會中人們對于通過惡意訴訟、虛假訴訟、冒名訴訟侵犯第三人合法權益的行為深惡痛絕,希望設立第三人撤銷之訴來抑制、打擊這類行為。擴寬對于第三人合法利益的保護救濟渠道,讓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與相關制度更好銜接,以期形成結構完善、全面的第三人權利救濟制度體系。由此可知,當前的背景與呼聲烘托出了人們對于救濟訴訟的需要,但實際中我國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展開經驗并不豐厚,法條規定的粗略使得司法實務中對于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探析尚不完備。雖然這一制度設立在學界存有爭議,但是學術界廣泛關注和質疑的也都是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合理性,對于第三人撤銷之訴,雖然學術界存在質疑,但其也正是在一片片質疑聲中不斷地得到新的改進和完善,現今圍繞進行我國當前的實際背景,結合部分應用經驗較為豐富的地區進行討論有著深刻的可行性意義。
原告主體適格是判定是否具備第三人撤銷之訴申請的最直觀條件。在司法實踐中,對于此種原告主體范圍的設定還是會遺漏合法權益真正受損害的案外第三人,使得該部分合法權益實際受損的第三人無法通過第三人撤銷之訴來保障、救濟自己的合法權利。比如:在確認婚姻無效案件中,子女一般不參加訴訟,但婚姻確認無效關系到已生育子女是“婚生子女”還是“非婚生子女”的認定,關乎子女身份權益,這對子女顯然是不公平的。另外,對于“在法律上案件的處理結果同他有利害關系的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認定,法條未明確,沒有具體的認定、操作標準,因此司法實務中對于“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存在認定困難,也因此影響了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的主體認定。
第三人撤銷之訴客體范圍設定過窄,對于只是存在程序上的錯誤是否可以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并未予以規定,但實際程序上的錯誤亦可能影響裁判的公正。另外,在現實生活中,除了通過訴訟、裁決等訴訟手段來解決糾紛以外,還存在有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例如仲裁。仲裁和訴訟一樣存在著第三人的問題,但是在《仲裁法》中卻沒有解決侵犯案外第三人合法權益的規定,《民事訴訟法》的救濟手段客體也不包括仲裁。司法實踐中遏制虛假仲裁的手段幾乎為空白,仲裁第三人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護。若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可能會引導虛假訴訟行為向虛假仲裁的轉移。
我國第三人撤銷之訴定位是一種特殊的事后救濟程序,但是我國《民事訴訟法》將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放在了訴訟參與人一章,放在了第56條第3款的位置,這樣的規定讓人看來以為是對第56條前兩款的“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和“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一種補充,由于案外第三人與參加訴訟第三人的身份產生了混同現象,導致第三人撤銷之訴這一制度不能夠最大化地體現出程序制度的特殊性質,即使身份混同可以保證第三人制度法律體系的完整,卻違背了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建立的初衷與其形成的根本目的并且在制度的應用過程中容易產生相應的矛盾與質疑,不利于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的發展。另一方面,對于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中的第三人,根本沒有參加到之前訴訟的審理過程中去,但法條卻將其置于“訴訟參于人”之下,顯然是不合乎邏輯的。另第三人撤銷之訴與案外第三人執行異議、再審制度之間存在重疊部分,如果不對重疊部分進行梳理,可能會造成三個部分的混同,或者當事人濫用訴訟權利,可能會導致司法資源的浪費。但立法中并未對這一問題進行規定,這將影響第三人撤銷之訴相關輔助制度的適用,以及其與相關制度的銜接。
最早出現于《維萊科特雷敕令》,再到法國1975年修訂的《法國民事訴訟法典》時對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有關提起、受理等做了具體規定。《法國民事訴訟法》在第582條中對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進行了簡單的闡述,其中表明第三人撤銷之訴這一制度的制定主要是為了保護本人權益不會由于某個判決而受到不合法的侵害,第三人撤銷之訴可以幫助人們提起撤銷判決訴訟,合理維護自身的利益。第三人撤銷之訴需要通過重新考查事實和法律進行重新判決,久而久之第三人撤銷之訴成為避免自身利益受到侵害的保護手段,也因此法國在立法體例上將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安排在了“非常上訴途徑”一編,第三人撤銷之訴單獨列為一章,與申請再審并列。《法國民事訴訟法》對于第三人撤銷之訴的主體和客體范圍界定都比我國廣泛。一般而言,有權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的當事人對于判決有利益存在,并且沒有在形成該判決的訴訟程序中充當當事人或者借由代表人參與訴訟的任何人。其中包括虛假詐害中的債權人及其權利繼受人;非訟案件中未被送達裁決的第三人。對于客體范圍,《法國民事訴訟法》規定:“除法律特別規定外,第三人撤銷之訴可以對任何判決提起。”因此可以看出,法國在立法上實行從寬的司法政策,這點立法在界定第三人撤銷之訴主體、客體范圍時可以體現。除此之外,法國還規定了第三人撤銷之訴判決的救濟途徑和其他判決一樣,意味著第三人撤銷之訴可進行上訴、再審,并且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審理方面也有著嚴格的規定,其中包括期間和管轄的區分,這些規定的設定使得第三人撤銷之訴更加具體。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56條對于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原告主體范圍規定過于籠統,沒有明確的范圍,因此在司法實踐中存在爭議。且在司法實務中,存在原告主體范圍的設定遺漏合法權益真正受損害的案外第三人的現象。因此建議明確適格原告主體范圍。明確適格原告主體范圍建議從“法律上的利害關系”著手,可采用列舉、概括、兜底等方式來進行明確解釋。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法律上的利害關系”,明確標準,為司法實踐提供指導參考;另一方面采用兜底方式也為未來發展預留出了新空間,以應對新問題。對此,以肖建華教授為代表的學者提出,擴寬第三人撤銷之訴的適格原告主體范圍,考慮將必要共同訴訟參加人納入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的主體范圍。在這個方面我們可以借鑒法國的規定,將其納入第三人撤銷之訴的主體范圍。其中包括虛假詐害中的債權人及其權利繼受人;非訴訟案件中未被送達裁決文書的第三人。法國的這一立法正是對我國立法的提示。針對司法實踐中,原告主體范圍設定會遺漏合法權益真正受損害的第三人的問題,立法應當擴寬第三人撤銷之訴的主體范圍,以維護更多第三人的合法權益。
已生效的判決、裁定、調解書是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客體,它們是使用訴訟手段解決糾紛的典型表現。在此要提到與訴訟相對的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對于當今糾紛解決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訴訟與非訴是一個整體,兩者之間相互依存,不解決非訴所存在的問題,結果必然也會影響訴訟。擴展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客體范圍是為了解決司法實踐中,虛假仲裁損害第三人合法權益的問題,為仲裁中的第三人提供救濟途徑。有權利就有救濟,在此只是以仲裁為例,對于公民權益的保護法律應該不斷完善。法國的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就將非訴案件的第三人也納入客體范圍,真正做到解決實際問題,盡可能全面保護公民的權益,法國這一立法規定可以為我國立法所借鑒。因此,建議將仲裁、調解等非訴案件納入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客體范圍。
我國的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在立法上被安排在了訴訟參與人一章,但是第三人撤銷之訴中的第三人本身并未參與訴訟,這樣的安排在邏輯上顯然是不合理的。而且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作為一種救濟程序,將其安排在訴訟參與人一章中似有不妥。其次,我國的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和案外第三人執行異議、再審制度之間存在重合部分。其中案外第三人執行異議,是第三人在案件已經進入執行階段,第三人發現錯誤裁判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權益,因而提出的中止執行的程序。第三人執行異議可以和第三人撤銷之訴或者再審搭配使用。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與再審制度有著相似的作用,就是第三人可以對生效的判決、裁定、調解書提出異議,糾正錯誤的裁判。兩者的相似讓人懷疑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設立的意義,但是立法者也考慮到了這點,規定合法權益受損的第三人在相應的時間只能提起一種訴訟,即第三人撤銷之訴與再審只能選擇其中一個來救濟自己的權益,當第三人撤銷之訴和再審同時成立時,根據具體情況來決定先審理其中一個,中止另一個,或者進行合并審理。法律對此也有考量,一個程序可以解決問題就不需要多動用另一個程序,從而節約司法資源。由此可以看出,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與再審制度雖各有考量,但聯系緊密,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作為一種特殊的事后救濟程序,可以更多地借鑒再審制度。基于此,建議相應地調整立法體例的安排,將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放入第十六章“審判監督程序”,與再審制度并列。這樣更能突出第三人撤銷之訴作為一個全新的、獨立的訴的地位,也能讓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與再審制度銜接,更好地發揮各自的作用。因此,建議將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放入“審判監督程序”一章。
我國的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現處于完善階段,盡管該制度的確立存在爭議,但從法律的穩定性和權威性來看,該制度已經設立,不可能朝令夕改。對于完善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國家應當根據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在司法實踐中的落實情況,根據現實中出現的問題,通過立法出臺司法解釋等形式來對第三人撤銷之訴不斷進行完善,最終形成結構完整、銜接嚴密、功能互補的案外第三人權利救濟制度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