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淑琴(重慶財經學院會計學院)
隨著財會行業對人工智能應用的普及,管理會計逐漸成為會計崗位的新定義,會計崗位也早已不限于基礎性財務工作,向會計提出人員應該具備管理能力的新要求。而我國會計準則體系的逐步完善,記賬方式由手工記賬變更為會計電算化,會計運作模式向管理會計靠攏,企業實現財務共享,會計四大事務所推出“財務機器人”,都意味著財會人員轉型已經勢在必行。
人工智能時代下,傳統財務會計的工作量十分龐大而且內容繁雜,顯然無法應對智能時代的財會要求。而應用人工智能有利于簡化財會工作的運算方式,改善會計運行模式,促進財會工作效率提升,從而更好地推動財會行業的發展。
會計行業進行技術革命,從而帶來會計電算化。傳統手工記賬模式因會計電算化帶來了顛覆性的變化,不僅提升了會計的核算能力和數據及時性,還提高了會計核算的水平和質量,會計人員的勞動強度也由此降低。ERP推廣以后,至少在制造業領域實現了基礎會計人員的需求下降。
會計行業實現的財務互聯網化,也就是今天的財務共享中心。財務共享中心不僅能夠提高集團總部的管控能力和上市公司的報告效率,還規范了企業的標準化流程,有效降低了運營成本。但由于財務人員不再直接性接觸到企業的業務部門,面對的僅僅是一堆冰冷的數據,并且按照標準工作流程進行業務處理,負責業務過程中的單一環節,從而使財務人員由手藝人轉變為流水線工人,降低了財會人員的積極性。
進入新的世紀,我國加入WTO后,會計環境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同時現代信息科學的興起,電子技術的廣泛運用、新興產業不斷涌出,資本市場的高速發展及世界經濟朝著一體化方向邁進,意味著會計行業正在孕育著一場深刻的變革。為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政治經濟環境和條件的需要,我國會計行業也必將拓寬新的領域。當今時代,人才資源是任何企業、組織都不可缺少的最寶貴資源,企業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企業擁有高端會計人才會加大在競爭中的優勢。因此,高端管理會計人才將會在不斷優化智能的時代浪潮中開辟出新的領域。
人工智能逐漸推進,會計憑證電子化全面推開,會計職能實現從傳統的算賬、記賬、核賬、報賬向價值管理、資本運營、戰略決策制訂等方向持續轉型升級。這一轉變要求財會人員向管理會計轉型,而《會計改革與發展“十四五”規劃綱要 (征求意見稿)》明確指出,在“十三五”期間,具備初、中、高級資格的會計人員分別達到670.20 萬人、242.02 萬人和 20.57 萬人。顯然可見隨著會計行業的發展,目前全國會計人才市場逐漸呈現出兩極分化,基礎性會計人員過度飽和,相較于社會高質量發展要求,高端會計人才供給仍顯不足,甚至需要從其他國家引進。
基礎的會計工作實質上是一套循環往復、周期性的程序,計算機程序能夠比較容易地進行模仿。人工智能應用以后,基礎會計工作被計算機批量化處理已是不可逆轉的,且四大會計師事務所陸續推出“財務機器人”,解決了會計核算、出納等基礎性財務工作,繼而導致基礎性財務崗位將會越來越少,只具備基礎財務能力的財會人員將會被淘汰。人工智能的應用也會使檔案管理、財務物質收發等崗位逐漸消失,線下的歸檔儲存將會被云數據庫所取代。由此,基礎性財會崗位需求量下降,基礎性會計人員失業風險加重,加大了社會不穩定因素。
大數據、互聯網時代,商業環境瞬息萬變,傳統基礎會計作用更多趨向于記錄過去發生的經濟業務,形成數據、報表,實質上這不會對財會行業有任何的推動發展作用,不能更好地為企業盈利,因此,傳統會計運行模式被取代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大數據時代,會計信息線上自動化程度更高,會計運行模式的改變必然會排斥掉一些基礎性會計人員,從而轉變財會人員在財務事業中的參與方式。那么,為規避被替代風險,財會人員必然面臨向管理會計人才轉型的挑戰。
智能會計的發展要求財會人員工作能力更加綜合、立體化,要求財會從業人員從信息轉化者轉變為信息使用者,要求財會計人員加強對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知識的了解與學習,具有通過智能化數據系統以及各類報表挖掘出有用的財務信息從而做出有效決策的能力。這些多樣化的財會需求只有具備多維度的管理會計能力(如圖1),從而轉型成為現代企業管理所需的財務管理型人員才能夠滿足。
圖1 多維度的管理會計能力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我國的會計制度也在隨之改變,會計運行模式的改變尤為顯著,但面對這些變化,一些財會人員并不會跟隨情況調整自我定位,跟不上行業變化的節奏。財會人員墨守成規,應用的仍然是舊知識,業務能力停留在向企業管理層匯報財務數據的階段,工作能力得不到進步與更新,缺乏管理財會的知識與能力。
人工智能時代減少了會計記賬核算的職能,賦予了會計更多管理上的功能。但社會普遍受到傳統知識觀念的影響,給予財務會計人員的工作內容和工作定位依舊是基礎性會計,從而加重了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的轉型難度,難以挖掘更多順應社會發展潮流的管理型人才。
智能時代下,財會人員雖然受到來自互聯網和財務機器人的威脅,感受到財會行業競爭壓力愈來愈大的焦慮,但財會人員并不會被人工智能完全取代。因為人工智能不管多發達,它只會是促進社會進步的工具,不具備人腦的思考能力,會計人員具備的分析能力、綜合全局能力,擁有復合型知識的優勢是人工智能不能達到的。面對人工智能迅速發展的背景,財會人員的未來選擇唯有延展自我優勢,以財務人員所具備的知識和能力優勢促進轉型,成就高端財會人才,彌補財務人才市場缺口,從而實現在財會行業的穩定立足。
人工智能在財會中的應用實質是利用計算機的計算能力對一堆數據和報表進行處理,不具備多維度、多層面的思考能力。而人工智能所處理后的數據信息需要通過人的思考分析得出結論,幫助企業制定下一步的戰略計劃。因此,財會人員所具備的數據分析能力將是戰勝人工智能的利器,要發揮好分析能力的優勢作用,必須持續提升財務數據分析能力,能夠對相關數據形成高質量高效率的專業性分析。
全局觀念是指處理事情從整體和整個過程為基本出發點的思想準則,是在系統內部進行調節,對個人和組織、組織和組織、上級和下級、局部和整體之間關系進行規范的行為觀念。具備全局觀念的人能夠站在組織整體的位置和長期的角度進行分析考慮決策、開展工作,保證企業健康良性發展。
優秀的會計人才不會拘泥于報表數據,而是具備全局觀念,能夠結合宏觀經濟和行業情況,站在更高的視野位置,用更長遠的眼光去分析決策。而培養全局觀的前提是對基本財務工作和問題非常熟悉,以此來延伸到更高的層次上。基礎財務工作無非是資金、賬務、報表以及稅務,將這些基礎財務工作進行整合,相互協作,最后形成財務面,明確財務工作點與面之前的聯系,運用自身的財務知識、能力實現財務點與面的聯動,逐漸培養出不可替代的全局意識、能力。
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會計專業知識與計算機綜合能力跨界融合,市場對具備計算機技術能力的財會人才需求激增。因此,要成為新型的復合型人才,財會人員不僅需要具有專業的會計知識,還需要具備一定的智能信息應用技術、企業管理等方面的知識,以此來展現更好的策劃能力和專業預判能力。為此,財務會計人員應在加強自身專業能力的同時,拓展復合知識,學習企業管理、智能信息應用技術,提升綜合素質,滿足企業經營發展的目標,從而成為復合型財務管理人才。
人工智能只是會計便捷化的工具,不能完全替代財會人員。雖然人工智能也會帶來傳統崗位的消失,但也會催生出新的崗位,為財會行業培養出具備扎實的財會專業知識和具有綜合能力的復合型管理人才,同時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推動著社會的進步,促進著財會行業的更新。人工智能給財會行業帶來的影響與改變無疑是巨大的,它對財會人員來講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直面人工智能帶來的財會行業減員淘汰戰,抓住順應人工智能時代發展的機遇,不斷提升自身會計職業水平,培養協調能力、信息處理能力,轉型為財會高端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