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丙成(南寧師范大學)
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在空間上的突出表現在民族地區,因此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中,把“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放在了最優先的地位,并提出這些地區要“加快發展”,并要“加大支持力度”。廣西沿邊地區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經濟基礎相對薄弱,尤其是部分農村還存在著基礎設施供給不足、生活生產條件落后等問題,加大了鄉村振興工作的難度和強度。因此,在考慮廣西沿邊地區發展現狀的基礎上,結合廣西沿邊地區的資源稟賦、發展條件等因素,提出相應的措施與對策,為沿邊地區的經濟增長提供理論支撐與實踐意義。
目前,研究沿邊地區發展的文獻較多,多數學者認為沿邊地區由于區位的特殊性,經濟發展總體上較為落后。對于沿邊地區發展滯后的影響因素,繆小林、高躍光和史倩茹(2016)基于DEA的實證分析表明,沿邊地區長期接受上級財政補助,但是對財政資金的配置效率總體偏低,并且對財政支持的高度依賴降低了自身發展創造財力的能力。如何實現沿邊地區發展,不同學者提出了各自的意見,比如,孫久文、周玉龍和瑞芳(2017)指出,沿邊地區應抓住“一帶一路”倡議的發展機遇,借助沿邊口岸發展沿邊貿易,加快發展沿邊開放經濟;韓越、方俊智和郭秋平(2018)以云南省與東盟為例,指出沿邊地區金融開放應重點選取產業互補性較高、金融政策相對健全、金融開放度相比較高的沿線國家先行,等等。
廣西沿邊地區處于地勢偏遠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由于區位因素特殊、自然環境復雜、社會因素獨特性,并且基礎設施建設薄弱,信息流通度較低,對外市場需求不足等多方面因素,廣西沿邊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仍舊較為滯后,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程度相對較低,農村地區貧困發生率相對較高。廣西沿邊地區包括防城、東興、寧明、憑祥、龍州、大新、靖西、那坡8個縣(市、區),其中5個是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或滇桂黔石漠化片區縣,3個是扶貧工作縣。2018年的貧困發生率高達4.48%,比全區平均水平高出0.8個百分點;人均GDP為39287元,僅占全國平均水平的六成左右。以邊境縣那坡為例,該縣耕地面積少,以山地為主,由于地理環境和基礎設施條件的制約,那坡縣交通條件較為落后,信息閉塞。
由圖1可知,2012—2018年,廣西沿邊8縣(區、市)GDP總量持續增長,說明廣西沿邊地區的經濟一直在發展,但是,近些年,GDP增速在下降,說明廣西沿邊地區的經濟增長動力不足,因此,沿邊地區需要努力提高產業發展質量效益,推動沿邊地區經濟持續增長。

圖1 廣西沿邊8(區、市)GDP情況
2018年廣西沿邊8縣(區、市)的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低于2萬元,其中,那坡縣的農村居民收入僅為8307元。同時,沿邊地區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的收入也存在較大的差距(見表1)。

表1 2018年沿邊8縣(區、市)城鎮與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廣西沿邊地區受地勢、地形環境的制約,第二產業的發展不發達、不完善,第一產業占比依舊很大,說明廣西沿邊地區很大程度上還在依賴傳統種植業、養殖業。在沿邊8個縣(區、市)中,只有靖西市第二產業占比超過了50%,那坡縣第二產業占比最低,僅為22.82%;在第三產業的發展中,只有憑祥市、那坡縣相對較好,但是發展質量卻相對偏低(見表2)。

表2 2018年廣西沿邊8縣(區、市)三次產業占比
以那坡縣為例,那坡縣全縣土地總面積334.1萬畝,其中,林業用地面積267.9萬,占總面積80.2%,林地面積比重大,是林業為主的林業大縣。全縣人口21.20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9.19萬人。總戶數5.88萬戶,是個以農業經濟為主的縣份。主要從事林下養殖類有:蛇類、蜜蜂、胡蜂、土雞、良種雞、蛋雞、山雞、七彩雞、黃牛等項目,從事種植類的有草珊瑚、草果、重樓、苦參、金錢草、田七、靈芝、山豆根、紅背板藍根、雞骨草、金錢草、決明子等項目。但是,林下養殖類項目因產業規模小,品牌知名度不高,銷售渠道不廣、規模小。此外,林下種植的草珊瑚、山豆根、草果項目有一定的規模,具有投資凈生產力,見效快,可利用的林下資源多,帶動的示范性好,易推廣等特點,但現在還處在建設期間,還未產生經濟效益,示范的作用還沒有體現(見表2)。
本文建立了影響沿邊地區經濟增長因素的實證模型。
LnGDPit=c+α1LnISit+α2LnG Sit+α3LnAIit+α4LnPLit+α5LnPIit+εit
其中,GDP為廣西沿邊各縣的生產總值,用所在縣生產總值衡量;IS為產業結構,用第二、第三產業之和占GDP比重衡量;GS為財政支出,用政府公共預算支出衡量;AI表示資產投資,用固定資產投資衡量;PL為勞動力人口,用常住人口衡量;PI為人均收入,用居民可支配收入衡量。c表示常數項、ε為隨機擾動項、i表示不同的地點、t表示不同的年份。為防止出現“偽回歸”現象,對各變量均進行對數化處理。
本文的研究樣本選取廣西沿邊8縣,研究期間為2011—2017年。相關數據來源于《廣西統計年鑒》,樣本統計描述見表3。

表3 樣本統計量描述
1.單位根檢驗
通過HT單位根檢驗分析得到的原序列和其一階差分序列的平穩性,結果見表4。認為基礎變量進行一階差分后都是平穩的時間序列,即所選取的計量模型變量是一階單整的。

表4 單位根檢驗
2.協整檢驗
驗結果如表5,表明變量之間存在協整性關系,即變量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可以進行回歸分析。

表5 協整檢驗
從表6可以看出,在廣西沿邊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因素中,產業結構對GDP的貢獻最大,說明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仍然是沿邊落后地區發展的動力。其次影響較大的分別是財政支出、資產投入,說明政府和投資在沿邊地區的發展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表6 檢驗結果
基礎設施建設是貧困地區經濟發展與鄉村振興的前提條件,因此,實現沿邊地區治理的第一步,就是要改善鄉村基礎設施條件。首先,要加快連接鄉村地區的公路建設,緩解農民出行難、運輸難等問題。加強農村公路的硬化建設,推動自然村通公路和村內道路建設,全力實現村村道路暢通無阻。其次,加快鄉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大幅提升鄉村網絡設施水平,加快農村寬帶通信網、移動互聯網、數字電視網和下一代互聯網發展;應推動“信息下鄉”“寬帶下鄉”與“家電下鄉”相結合,對農民購置手機、電腦等持續給予適度的補貼,降低使用門檻,保證農民能夠平價上網,使用到有效信息。
廣西沿邊地區有區位優勢、資源優勢、政策優勢,生態和氣候類型多樣,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條件良好、優勢突出,要利用自然資源優勢,走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首先,廣西沿邊地區要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將當地條件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起來,選擇富有地方特色又有市場需求的產品進行發展,打造一批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特色基地和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在品種、技術上引導群眾發展本地特色農業,實現種植產業化、農地集約化。其次,要加大農業的科技投入,提升科技含量水平,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要促進互聯網技術、智能化技術、物聯網技術等現代技術與農業生產的密切融合,擴大現代科技成果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并切實提高應用效率和效果,實現鄉村升級發展。最后,要提高農業的信息化水平,促進農產品市場流通。圍繞數字經濟、大數據建設,拓展農產品的營銷渠道,通過“互聯網+”等形式,實時獲取農產品供求信息,提高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效率。
財政投入不足和財政投資結構不合理會嚴重阻礙農村的發展,造成農業發展水平低和農村經濟落后,因此,要促進公共財政和社會資源投入“三農”發展事業。首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理念,使公共資源配置優先向“三農”傾斜,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增加對農村支出的比重,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解決貧困地區鄉鎮財政問題。其次,要優化農村的投資環境,引導社會資本投入農村發展建設中,促進產業、項目、技術投資到農村,鼓勵企業對接農村,以提高農業科技水平、產業發展程度,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增加其收入。最后,要加大對農民的教育投資, 不但能提高獲得必要的新技能和新科技的能力, 而且還能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