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光(廣西民族大學)
英國語言學家Larry Selinker最早在1972年提出了石化現象[1],它是指外語或第二語言學習者長期處于中介語狀態,而沒有達到完全掌握外語或第二語言系統的現象。產生石化現象的語言學習者在習得目的語過程中,所犯的錯誤可能會形成語言習慣固定下來并很難改變。在二語或外語習得過程中,學習者會傾向于借助母語的語言規則或表達習慣來學習目的語。然而,如果母語的語言規則并不符合目的語的語言習慣,會對目的語學習過程產生消極影響,這也被稱為母語負遷移,它同時也是導致中介語石化的一個重要因素。
廣西是多種漢語方言和多種少數民族語言使用地區,多數廣西本地人會說白話(粵語在廣西比較有代表性的一個分支),少數會講壯話。在廣西籍學生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可能會受到母語及方言的影響,產生母語負遷移?;诠P者上一篇論文(廣西大學生英語輔音偏誤及偏誤意識研究——以廣西民族大學為例)的調查結果發現,廣西籍非英語專業大學生容易發生的輔音偏誤現象集中在輔音混淆和詞中詞尾輔音吞音現象,少數會發生詞中詞尾加音現象。在本篇論文中,筆者會逐一分析學生發生以上輔音偏誤的原因,并探究哪些原因可能是由于母語負遷移而產生的,最后提出應對已石化的輔音發音偏誤的建議和方法。
本文中的研究對象是上一篇論文中所提及的2017級非英語專業兩個B級班中的所有廣西籍學生,共91人,這些學生近半數會說白話,其余同學雖然不會說或說得不夠流利,但因從小聽家人講方言,所以能聽懂白話。所有廣西籍受試學生當中,會說壯話的學生較少,同學們也表示,壯話這些年在逐漸向普通話演變,會講純正壯語的人也在逐漸減少。
筆者給受試的廣西籍學生發回之前他們朗讀過的錄音,并安排在線調查問卷,讓受試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錄音情況對比問卷中的偏誤樣例,分析并填寫自己朗讀時可能發生的以下各類偏誤的原因:輔音吞音現象、輔音混淆現象、詞中詞尾加音現象。分析原因時,學生有四個備選項可供多選,分別是:(1)和自己平時說的中文或方言有關,(2)中學時教師沒有糾正過這個問題,(3)不知道什么原因,(4)其他原因。有效調查問卷最終收回85份。隨后,筆者又采訪了填寫問卷的其中兩位廣西籍學生,一位是會說白話的學生A,一位會說壯話(壯語)的學生B,以收集更為詳細的數據。
該偏誤表現為,學生在朗讀時遇到本該發音的輔音,卻沒有正常發音。例如,wake up 容易讀錯成way u, 輔音k和p被吞。hotdog 容易讀錯成 hotdo, 輔音g被吞掉。在調查問卷當中,47.83%的同學表示中學時教師沒有糾正過這個問題,42.03%的同學不知道自己產生輔音吞音問題的原因,26.09%的學生表示和自己平時說的中文或方言有關,比如很多同學提道:廣西人的方言音節都比較短,習慣導致;家里說壯話,自己的英語就不自覺夾壯;10.14%的學生歸咎于其他原因,集中在:自己本身發音不標準,平時讀習慣了;覺得能表達清楚就行,所以就不會太注意發音標準等。
在采訪兩位廣西籍學生期間,會說白話的學生A提到,輔音吞音現象可能跟白話發音音節比較短促有關,白話的單詞發音一般是重音在前,單詞尾音較弱,而英語和普通話都是需要把整個單詞音節發飽滿,因此可能白話短促音節的說話方式易導致讀英語單詞時,詞尾輔音被弱化甚至被吞掉。說壯語的學生B分析說,壯語中有些清輔音例如/k//p//t/不需要送氣,而英語中需要,所以說壯語的學生可能是因此把壯語發音習慣帶到了英語中,從而產生發聲不明顯,類似于吞音的情況,這一現象也跟藍艷芳、閉思濱的發現相似(2013)[2]。另外,兩位學生還指出,排除方言或少數民族語言的影響之外,中文幾乎沒有以聲母(輔音)結尾的字,而多以聲母+韻母(輔音+元音)組成發音,而英文當中以輔音結尾的單詞卻不勝枚舉,所以也很可能是中文的說話習慣導致了讀英語時的發音錯誤,這一觀點也印證了張少林、柏敬澤(2003)[3]的研究。
1.把/m/讀成/n/
/m/是英語中典型的雙唇音,而廣西籍學生經常不閉合雙唇,因而容易把這個音發成鼻音/n/,例如把name容易讀成nane。對于這類偏誤,51.72%的同學表示中學時教師沒有糾正過這個問題,53.45%的同學說不知道什么原因,5%的學生提到和自己平時說的中文或方言有關,2%的學生將其歸咎于其他原因,包括:沒有學過音標;發音時偷懶等。
在采訪期間,說白話的學生A反思說,可能是由于中文中沒有/m/音結尾的字,而多見前鼻音an,en,in結尾的字,但她發現北方學生普遍不會出現這個問題,所以也比較疑惑。也可能是因為白話中幾乎沒有后鼻音eng,ing,ong,只有前鼻音,而致使同學們在朗讀時看到/m/想到前鼻音的讀法。說壯話的學生B提到,在壯語中,有些字看起來的讀音和實際讀音相差很大,例如“你”(ni)這個字在壯語中讀成meng,所以這也可能是使同學們在發音時容易混淆的原因。學生的這個反饋印證了梁敢在2013年的研究發現[4],即在現代漢語和一些漢語方言,如西南官話中,/m/已經并入 /n/,繼而導致在二語習得時產生了母語負遷移。
2./r/和/l/音混淆
針對這兩個舌側音的混淆問題,參與問卷調查的學生當中有48.65%說中學時教師沒有糾正過這個問題,54.05%的同學表示不知道什么原因,8.11%的學生提到和自己平時說的中文或方言有關,例如:方言基本沒說過翹舌音r;平時講中文都分不清/r/和/l/。8.11%的學生把它歸咎于其他原因。
在采訪中,學生A回憶說,在白話中幾乎是沒有/r/這個音的,所以到了英語中,就找了最像/r/發音的/l/音來代替。學生B說,在壯語中雖然有/r/音,但用得不多,還是/l/音用的情況多一些??梢钥闯觯驗槟刚Z方言和目的語的發音具有不對稱性和不可替代性,因此/r/和/l/音混淆也體現出了母語負遷移的影響。
3./s/和/?/音混淆
根據問卷調查的結果,31.82%的同學表示中學時教師沒有糾正過這個/s/和/?/音混淆問題,52.27%的同學不知道什么原因,18.18%的學生說和自己平時說的中文或方言有關,例如:自己說的方言沒有翹舌音,英語也就容易混;平時打字都分不清s,sh,z,zh,c,ch。4.55%的學生覺得是其他原因造成的,例如:語感不好,學音標時沒太注意;平時讀英語練習得太少。從采訪來看,學生A和B都表示,在白話和壯語中,幾乎不太用翹舌音,都是平舌音居多。所以讀英語時就自然而然把平翹舌音混淆了,也是典型的母語負遷移因素導致。
1.詞中或詞尾加/r/音
此類情況是指,原詞中或詞尾本沒有/r/音,但朗讀時添加/r/音。例如,To(r)day, there are so many people on the(r) street. 針對此類加/r/音現象,36%的參加問卷調查的同學說中學時教師沒有糾正過這個問題,58%的同學表示不知道什么原因,6%的學生覺得和自己平時說的中文或方言有關,比如說中文時,就經常帶兒化音,說英語時便會夾帶說一些。10%的學生歸咎于其他原因,例如,中文中,覺得加/r/音可以讓語氣更有感情,比如一朵漂亮的花(huar);覺得加/r/音讀得比較順口。
在采訪中,學生A猜想,廣西籍學生在朗讀時加音/r/可能是由于受北方方言中的兒化音影響。然而,在廣西人講白話時,舌頭多數是比較平的,所以白話中幾乎沒有任何卷舌音或者翹舌音。即使是廣西人講普通話,也幾乎沒有兒化音。學生B說壯語中也幾乎不用兒化音。所以在加/r/音的問題上,廣西籍學生發生的偏誤可能和本身的母語或方言負遷移關系不大。
2.詞尾加/s/音
這種情況是指,原詞尾本沒有/s/音,但朗讀時添加/s/音。例如,Spring is coming. Spring is the first season of the year. 可能讀錯成 Spring is coming(s). Spring is the first season(s)of the year(s).所有參加問卷調查的受試學生當中,15.79%的同學提到中學時教師沒有糾正過這個問題,60.53%的同學不知道什么原因,7.89%的學生說和自己平時說的中文或方言有關,26.32%的學生表示是其他原因造成的,例如,口誤;習慣性認為東西都是復數形式;嘴快了,一般是前面有個s的音,后面很容易順口就加s;過于擔心單復數沒注意到;感覺好像就是下意識讀出來了,自己的語感不太好;可能是習慣了,之前總是讀單詞不讀復數,后面特意糾正過,然后見了單詞就想讀復數,有點矯枉過正的感覺;看美劇英劇習慣重音通過加s強調。
Rod Ellis(2000)[5]指出,“學習策略是在二語習得過程中,為了有效學習而采取的特定的方法或措施。包括行為上的(例如,大聲朗讀新單詞以加強記憶),心理上的(例如,通過語境來推斷一個陌生單詞的意思)”。而學習策略的正確與否也對習得效果產生不同的影響,正確的學習策略可以促進二語習得,而錯誤的學習策略會阻礙二語習得。剛才學生評論的最后兩條(“可能是習慣了…”“看美劇英劇…”,明顯屬于語言習得中過度歸納的現象,導致使用了錯誤的認知策略(例如類推和概括等)而造成加音偏誤。
在采訪期間,學生A聯想到自己說白話時,的確會習慣加類似/s/的音,因為在一些白話的句子中,加/s/音可以讓整個語句表達更順暢。而學生B則表示,在壯語中,并沒有此類加/s/音的現象。綜上所述,加/s/音現象可能是由于學生們使用了錯誤的認知策略,也可能由于白話方言對英語造成的母語負遷移影響。
3.詞尾加/d/音
這類偏誤是指,原詞尾本沒有/d/音,但朗讀時添加/d/音。例如,Today, I will introduce this book to you. 可能讀錯成 Today(d), I will introduce(d) this book to you(d). 問卷調查發現,37.93%的學生表示中學時教師沒有糾正過這個問題,51.72%的學生不知道什么原因,3.45%的同學說和自己平時說的中文或方言有關,17.24%的同學將其歸咎于其他原因,例如,平時讀習慣了;個人口語習慣,加d可能是為了停頓一下;搞不清楚時態。關于這一類加/d/音偏誤,學生A和B沒有想到和白話或壯語相關的發音特點。因此,加/d/音現象可能和母語負遷移關系不大。
根據以上調查問卷和采訪中所得到的數據,可以看出,大多數同學傾向于把英語輔音偏誤的原因歸為中學時英語教師沒有重點強調這類問題,或者并不知道產生偏誤的原因在哪里,致使輔音偏誤的石化現象持續作用于大學英語學習中。少數同學意識到是由于自己的方言或中文發音影響,而導致英語發音偏誤。還有極少數學生在習得過程中使用了錯誤的認知策略而導致偏誤的發生。
針對以上由于母語負遷移所引起的輔音偏誤石化問題,筆者的建議如下,中小學英語教師在上課時,可以根據學生地域化的朗讀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語音教學和及時糾正,幫助學生在剛開始學英語口語時打下良好的基礎。大學英語教師對于學生口語中的石化問題,可以讓學生有意識地做自我分析,對中介語石化問題的長期性及母語負遷移對英語學習的影響有所了解,并主動糾正自己的發音偏誤。教師也可在課上及課下為學生提供更優質地道的聽力及口語輸入材料,讓學生做沉浸式語境學習,逐漸克服石化現象并減少母語負遷移對英語學習產生的影響。另外,研究高校領域英語口語石化現象的其他學者也建議,教師可基于中介語語義背景進行擴張式輸出教學,提醒學生將書面語和口語區分開來,防止學生的中介語的語用石化(苗志強,2019)[6]。大學英語教師也可以從課堂教學入手,從課堂用語、講授用語、交流用語、反饋用語四個層面,繼續豐富自己所熟悉的詞匯和句式,增強給學生輸入語言的變化性,防止學生的詞匯及表達石化(陳仕賢、趙倩、苗春雨、趙冉,2019)[7]。同時,巧用線上英語口語App的先進技術(例如實時配音等)也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英語口語的興趣,加強練習,進而改善口語中由母語負遷移所引起的偏誤現象(常麗坤、尹萍,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