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黃俊山
(福建省中醫藥科學院,福州,350003)
從中國古代“晝漲稱潮,夜漲稱汐”之說,到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明確提出潮波傳播,古人對潮汐這一自然現象不斷探索,但直到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之后,潮汐的產生機制才被科學的闡釋。寤寐的周期性變化是人體的生理現象。人與自然有著統一的本原和屬性,有著共同的規律,自然界的現象可以用來解釋人體生命活動的機制[1]。因此,寤寐與潮汐之間是否存在相似的規律,有待進一步探索。
潮汐是地表一種明顯的海水周期性漲落現象,是由于地球海洋表面受日、月和近地行星對地球的引力變化所致。海水周期性上升下降的垂直向運動,稱為狹義的“潮汐”。海水周期性的水平向流動特征,稱為潮流。廣義的“潮汐”則包括了潮汐與潮流[2]。文中所述為廣義潮汐。潮汐會出現高潮、低潮、平潮、停潮等現象,根據其漲落過程中高低潮的變化,可以分為正規半日潮、正規全日潮和混合潮,具有調溫、調制降水、激發地震火山、影響地球自轉等作用[3]。
寤寐,指的是覺醒與睡眠2種狀態。早在《詩經·關雎》[4]中,就提到寤寐一詞:“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靈樞·口問》[5]則詳細解釋了寤寐過程:“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陰主靜,陰氣盛,陽氣入于陰則寐;陽主動,陽氣盛,陽氣出于陰則寤。可見,寤寐是人體陰陽之氣的消長變化過程,由人體陽氣的出入運動決定。寤寐的過程與現代醫學的“睡眠—覺醒”周期相一致,受四時五臟陰陽的調控,而呈現出不同的寤寐節律。
2.1 形成機制
2.1.1 引潮力產生潮汐周期性漲落 引潮力是潮汐產生的原動力,是日(月)對地球上各點的引力與地球在繞轉運動中的慣性離心力的合力[6]。由于地球自轉一圈為一天,當海平面面向月球時會出現漲潮;而海平面背向月球時就會出現退潮,所以每天都會發生一次潮漲潮落[7]。隨著太陽、地球和月亮之間相對位置的改變,引潮力變化,產生了潮汐周期性的漲落。
2.1.2 陰陽消長變化產生寤寐節律 中醫學認為自然界的陰陽變化產生了晝夜變化,而晝夜的變化又影響人體陰陽的變化而產生寤寐節律。正如《靈樞·衛氣行》[5]所云:“陽主晝,陰主夜。”《靈樞·邪客》[5]曰:“天有晝夜,人有臥起……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這種天人相應的陰陽觀形成了晝夜寤寐的節律。《類證治裁·不寐論治》云[8]:“陽氣自動而之靜,則寐;陽氣自靜而之動,則寤。”在人體內,陰陽的消長直接影響人體陰陽蹺脈的陰陽盛衰,且與衛氣晝行陽分、夜入陰分的循行規律一致,產生了寤寐的晝夜節律[9]。正如《靈樞·寒熱病》[5]所說:“足太陽有通項入于腦者正屬目本,曰眼系,……在項中兩筋間,入腦乃別陰蹺、陽蹺,陰陽相交,陽入于陰,陰出陽,交于目銳眥,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瞑目。”
2.2 影響因素
2.2.1 天文和地理因素影響潮汐 潮汐周期節律變化受到天文因素和地理條件的影響。隨著日、月、地球三者位置不同的改變,呈現出不同類型、不同潮差的潮汐。例如在陰歷的初一和十五附近,由于月球、太陽都在地球一側且三者呈一條直線,引潮力最大,潮汐的水位上漲則最高,引起潮差最大的潮汐現象。此外,地形的不同也會引起潮汐不對稱性。例如,縮窄的地形能使潮能匯聚,增大潮汐振幅。相反,寬闊的地形則減小潮汐的振幅。
2.2.2 自然界與人體內的陰陽變化影響寤寐 自然界四時的改變是陰陽消長轉化的過程。《素問·四氣調神大論》[10]提出,春三月與夏三月當“夜臥早起”;秋三月需“早臥早起”;冬三月則“早臥晚起”的養生觀,說明了季節與寤寐關系密切,人應當順應四時陰陽的變化而調整寤寐節律。此外,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內氣血漸衰,陰陽失衡,寤寐的時間縮短。如《靈樞·營衛生會》[5]言:“黃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氣使然?少壯之人,不晝瞑者,何氣使然?岐伯答曰: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博,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可見,寤寐與自然界四時陰陽及人體內自身的陰陽消長變化密切相關。
2.3 周期節律類比推理
2.3.1 潮汐具有多周期陰陽轉化特征 物質運動具有周期性的普遍特征,地質現象出現旋回和周期性變化是由天體的周期性運動驅動的[11]。地球自轉、公轉和月球軌道變化產生了潮汐的周期性變化,出現高潮與低潮的交替循環[3]。潮汐具有半日、日、半月、月、年和18.61年的不同周期變化特征,這些周期的變化反映了地球、太陽與月亮之間復雜的天體運動過程和規律[12]。例如,地球近日點有一年的周期變化,產生了潮汐的年周期。月赤緯有18.61年的變化周期,則產生了潮汐18.61年的周期變化。
根據潮汐的高低潮特征可將其分陰陽:漲潮為陽,退潮為陰;高潮為陽,低潮為陰。潮汐的升降過程與時辰陰陽屬性具有一致性。例如,子時(23:00~凌晨1:00)屬陰中之陽,此時是潮汐的高潮期;卯時(5:00~7:00)屬于陰中之陰,高潮漸退;辰時(7:00~9:00)屬陰中之陽,低潮漸轉至平潮,巳時(9:00~11:00)屬陽中之陰平潮轉至小高潮;午時(11:00~13:00)后,屬陽中之陽,小高潮轉大高潮。可見,潮汐陰陽的消長變化與時辰陰陽變化均具有陰陽轉換的周期性節律。
2.3.2 睡眠—覺醒(寤寐)的周期性陰陽變化 在人體內,營衛的循行晝夜周流全身五十周。白晝陽氣充盛,營陰榮養于脈內,衛陽守護于脈外,各二十五周,故覺醒(寤)。夜晚陰氣充盛,營陰運行于脈內,衛陽潛入于里,循行于陰經與五臟二十五周,營衛相會,潛陽入陰,故睡眠(寐)。正如《靈樞·衛氣行》[5]所言:“故衛氣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晝日行于陽二十五周,夜行于陰二十五周,周于五藏。”可見,營陰衛陽的相協而行的晝夜節律是睡眠—覺醒(寤寐)周期的基礎。
現代醫學認為,正常的睡眠周期分為清醒期(W)、非快速眼動睡眠1期(N1)、非快速眼動睡眠2期(N2)、非快速眼動睡眠3期(N3)和快速眼動睡眠期(REM)[13]。以陰陽論睡眠—覺醒,則清醒期屬陽,睡眠期屬陰。研究表明,在非快速眼動睡眠期,腦血流量降低,腦部處于相對安靜的狀態,體內代謝減慢,故快速眼動睡眠期屬陽,非快速眼動睡眠期屬陰。因此,人的正常寤寐周期,是一個陰陽轉換的過程,從覺醒到睡眠,由陽入陰而轉化。在睡眠期中,又有從陽中之陰到陰中之陰,再到陰中之陽的陰陽消長轉化過程。寤寐過程的陰陽轉化佐證了夜半后陰極轉陽、陽氣始生陰氣漸衰的陰陽轉化特點[14]。可見,睡眠—覺醒(寤寐)周期是基于營陰衛陽循行的陰陽消長轉化過程,是與潮汐現象類似的具有多周期的陰陽轉化過程。
人體的陰陽來源于宇宙天體億萬年引潮力(萬有引力)、電磁波、高能粒子流三大作用及自然選擇進化[15]。人體的陰陽是受宇宙天體的陰陽消長變化影響的。受太陽、月球引潮力的影響,人體的陰陽會呈正弦圓形周期及朔望月消長[16]。例如月球能引起潮汐漲落的變化,同時人體的氣血陰陽也受月球的影響,在滿月時,血充氣盛;月虧時,血虛氣少。正如《靈樞·歲露論》[5]曰:“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故月滿則海水西盛,人血氣積,肌肉充,皮膚致,毛發堅……至其月郭空,則海水東盛,人氣血虛,其衛氣去,形獨居,肌肉減,皮膚縱,腠理開,毛發殘。”這是由于滿月之時,太陽、地球和月亮在一條直線上,地球和人體所受到的引潮力最大,潮汐出現大高潮,人體血氣強盛,肌肉充實。
地球表面約71%被海洋覆蓋,人體的體液約占體質量的60%,因此,宇宙天體的引潮力不僅會影響海洋潮汐,還會對人體內氣血產生影響,進而影響人體的陰陽平衡和寤寐周期。可見,潮汐的周期性變化是通過天體的引潮力影響自然界的陰陽消長而出現,而睡眠—覺醒(寤寐)的周期性變化則是通過天體引潮力影響人體的陰陽消長而出現,二者均受宇宙天體的影響而共振,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體現。
《黃帝內經》睡眠理論認為,陰陽之氣的消長形成晝夜節律,進而產生睡眠與覺醒。睡眠周期節律失常則出現不寐或多寐。通過對睡眠物質褪黑素與食欲素的研究發現,食欲素與褪黑素的消長形成了睡眠節律[17]。睡眠障礙不僅是睡眠相關物質含量的改變,重要的是周期節律失常的表現,因此在治療睡眠障礙上,應當重視調整節律,不僅是晝夜節律,還要考慮到四時節律變化對睡眠的影響,這也是“天人合一”整體觀在治療上的體現。在用藥方面,考慮使用一些晝開夜合的植物中藥,例如合歡皮、萱草、花生葉等調節晝夜節律。
通過中醫學取象比類的思維方法,我們將寤寐的周期性變化同潮汐的周期性現象二者類比聯系,認為宇宙天體陰陽的消長變化影響自然界與人體的陰陽變化是產生潮汐周期與寤寐節律的根本。陰陽的變化將潮汐這一自然現象與寤寐這一人體生物節律緊密地結合起來,體現了宇宙間人與自然共振的協調機制,這也為更深層次地理解寤寐機制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