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 祥
(湛江幼兒師范專科學校,廣東 湛江 524000)
當前我國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主要是預防與解決學生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對于學生的實際心理需求這一方面并沒有深入了解,這是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一大疏忽。本文主要探索在積極心理學的視域下,對于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措施。
心理學家塞利格曼和奇克申米海首先向世界提出了積極心理學的概念,積極心理學一經問世,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心理學家來關注這個領域,隨后逐漸發展成為積極心理運動。國際相關心理學網站認為,積極心理學是將人類的積極力量和積極心態作為研究對象,目的是教導人類通過運用自身積極力量,使個人和社會向更加優秀的方向發展[1]。積極心理學具有兩部分理念,第一是“積極”,積極心理學的主要研究內容,是人類自身內部的積極品質它的目標是盡最大可能發揮人類積極品質的作用;第二,積極心理學不僅要發掘潛藏在人類自身內部的積極品質力量,而且要將這種積極力量延伸至社會大眾,使得社會和個人都能感受到積極力量的作用。
加強對積極心理學的內容研究,有利于人類運用自身攜帶的自控系統,在出現不良反應或沖突后,可以自行采取自我控制、自我應對、自我約定的方式,此舉可以有效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培養大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品德。積極心理學具體內容主要有三點,第一,積極的個人主觀性,對大學生心理健康進行研究首先需要考慮大學生個體的主觀能動性,不同大學生個體在不同時間點對事件的主觀體驗是不同的,例如不同大學生個體對同一事件的關注點不同,有關注事件的成就感,有關注事件的滿意度,有關注事件的期待感等等。總之,積極主觀能夠培養大學生個體的積極品德,采取積極的人生態度面對人生百態,在困難中尋找出路,鍛煉自身積極意志,走上自強自信的道路[2]。第二,積極的個體說明,研究大學生心理健康,積極心理學倡導采取積極的個體說明幫助大學生培養積極的美好品德,例如在一次考試中,學生成績并不理想,樂觀積極的家長會采取積極的個體說明對孩子解釋:“一次考試很重要,但是它并不能帶給你所有快樂,你要總結教訓,爭取在下次考試中取得好成績。”積極的個體說明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第三,積極的集體意識。大學生是一個集體,研究大學生心理健康可以從集體層面考慮,積極心理學中認為大學生可以在高校或者家庭中培養積極的集體意識,積極的集體成分應當包含積極的寢室關系,積極的班級關系,積極的師生關系等等,這些積極的集體成分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以及社會和諧具有積極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存在不平衡性。現階段,我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側重解決學生心理障礙和心理矛盾問題,但是對于正確引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視程度不夠[3]。從積極心理學角度來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在認知、意識、情感方面健康發展,全面發掘學生內部積極的品質力量,加強學生的心理素養,增強學生對于社會的適應度。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針對的是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而忽略了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積極心理學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對象是全部個體,而非存在心理問題的個體,教育內容應當是對全體學生的內在積極品質進行全面開發,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
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存在偏治療性,我國目前的心理教育內容主要以治療消極情緒為主,這就使得心理教育者偏向于對消極情緒的研究。但是積極心理學認為要加強對于學生心理健康的預防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積極品質。
為了有效解決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首先要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品質做到合理的培養,同時也應該注重解決學生,所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對于高校而言,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可以從兩個方面出發。第一,注重全部學生的心理健康品質培養,第二,要及時幫助心理有缺陷的同學解決心理問題。高校要將這兩個方面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質性發展。在這兩個方面中,高校應該注重對于學生的健康品格培養[4]。因為具有健康心理的學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預防心理問題的出現,健康的心理可以激發出學生的優秀品質。但是如果學生沒有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況,內心就會缺乏強大的支撐,對于一些社交以及人際關系都不會做到很好的處理。所以,具有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是十分重要的,高校應該重點培養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加強教育程度,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
為了使得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得到有效進步,也需要加強教師的課堂教育,嚴格培養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以及其工作態度,確保其可以與學生和睦相處。高校的相關心理咨詢師一定要具有專業的知識水平,并可以將積極心理學合理地運用到實踐過程中,時刻關注學生的積極心理狀態。并且學校也可以適當培養教師對于工作的積極態度,讓教師在工作中可以得到滿足,進而使得教師有更好的心態去面對學生的困惑,也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學生提升自我。重要的是,要時刻增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使得兩者可以發現對方的優缺點,對對方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同時也可以發掘出對方的積極心理狀態,培養其健康的心理品質。
在我國目前教育背景下,教育學理念是以學生為主體,積極心理學所倡導的是師生關系應該融洽,教師要用正確的、積極的眼光和態度去對待學生,使學生激發自我潛能,同時教師也應該用正確的方式去引導學生與學生之間和諧相處,使他們在相處的過程中可以樹立自己獨特的人格,成為自由、完善的人,更好的全面發展。正確與高效的師生關系可以幫助學生消除孤獨、自卑等負面情緒,讓學生可以充分感受到來自社會方面的支持,而且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歸屬性,使得學生可以培養幸福快樂的健康心態。所以,教師在為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也可以注重加強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可以設置小組活動,讓學生合力完成,達到培養組內感情基礎的效果,也可以讓小組之間互相評價,互相鼓勵,共同成長,讓他們可以在競爭的氛圍中學到合作,并且樹立起健康的心態,這一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大學生的健康心理教學。
在積極心理學的視覺下,加強對于學生健康心理的培養程度,使學生可以擁有正確積極的心態,同時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加強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體驗度,需要學生自己、學校社會以及教師的全力配合。學生要在日常生活中增強自我心理素質的培養,并且要有足夠的重視態度。學校應該增強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的工作力度,采取有效的措施,明確教學目標以及教學任務,保證學校方與教師方都可以順利推進教學進度。教師應該積極開展各種活動,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進行培養。
對于樹立大學生的健康心理的教學研究,為了取得良好的成果,需要學生親自參與,親身體驗。學校可以開展特殊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自由體驗,同時也可以讓學生之間互相進行心理輔導,在解決了自我困惑的同時也可以幫助他人,學生的角色不僅僅是被輔導者,也是一名輔導者。通過這樣的角色互換體驗,可以增強學生的教學心得。
加強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態的途徑,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分別是設置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心理咨詢,以及建設校園文化[5]。第一,設置大學生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時,高校可以將學生作為教學主體,發揮學生在這一教學體系的主導地位,并且要根據實際情況去完善課程體系,將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置在積極培養學生心態的層面,在最大程度上增加學生的幸福感,讓學生可以在激發自我潛能的同時培養健康的心態。第二,增強大學生的心理咨詢力度,心理咨詢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咨詢的過程中,可以有效利用積極心理學理論,以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為目標,對學生進行一定程度的心理干預,可以有效地誘發出學生的自我潛能。第三,在建設校園文化的過程中合理地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校園文化活動可以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狀況,高校應該重視這一活動的建設,在活動中滲入積極心理學,提升積極心理學在培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占比,進而使得積極心理學在校園中得到廣泛的傳播。
對于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環境,不僅僅體現在學校中,在家庭以及社會中都有一定程度的體現[6]。為了加強教學力度,需要學校以及社會家庭之間的共同努力,共同營造積極的教學氛圍,通過持續的改革以及完善,創造全新的教學模式,在最大程度上發揮積極心理學的作用,使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可以在本質上得到改變。
我國對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問題十分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與我國國民的幸福生活息息相關,同時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影響到我國高等教育的具體進行。所以,高校應該合理地使用積極心理學,充分了解積極心理學的原理以及實踐特點,盡全力培養高校大學生的健康心理,進而使得我國高校大學生可以擁有良好的心理狀況,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得到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