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國 沈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一個好的聲樂作品是由優美的歌詞和動聽的旋律組成的,所以它兼具音樂性和文學性。在聲樂演唱中,作品的內涵需要演唱者用不同的語氣和情緒去表達,而憤怒、喜悅、歡樂、悲傷等情緒的傳遞也需要樂感的表達。由此可見,樂感就是對音樂作品中的音調、語速、力度、節奏、情感內涵、音樂走向變化的整體掌控能力,利用自己的聲音準確地傳達出作品里的情緒是優秀演唱者的重要特質之一。在演唱中,演唱者只有將“聲音”與“情感”緊密結合,使二者相互依托,歌唱才能真正成為一種藝術[1]。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感覺是人們腦海中對客觀事物的主觀反映,是人們理解世界的首要條件,而樂感就是演唱者領會音樂的前提。所以,樂感的培養在聲樂演唱中具有重要意義。
1.再認樂感
再認樂感是指演唱者在接觸到一首新的作品時會覺得似曾相識,并且能夠很迅速地在腦海中搜尋出與之相似的歌曲。再認樂感是演唱者對音樂的整體感知能力及心理反應能力,是一種心理活動。
2.無意樂感
無意樂感是指演唱者在某一特定條件下無意想起某首歌曲旋律的心理活動,是在外部環境的刺激下有意識地想象出來的,是一種下意識的記憶。觸發這種無意樂感的關鍵就是周圍的環境氛圍,還需要演唱者有大量的樂曲儲藏和專業的音樂素養。
3.有意樂感
有意樂感是指演唱者能夠自覺并主動地將歌曲中蘊含的情感和思想內涵通過自身所具有的音樂技能表現出來,也就是一種有意識的聲樂感覺重現。有意樂感建立在演唱者自身的聲樂技能和知識的基礎上,培養這一樂感的關鍵是演唱者在日常學習中要注重對聲樂技能及聲樂知識的反復練習,只有自己的音樂技能提高了,才有可能培養出這樣的樂感。
在聲樂演唱中,演唱者先天的歌喉條件因人而異,歌唱技巧方面的不足大多可以通過后天的努力來彌補。但是,如果演唱者對歌曲的理解能力有偏差,最后呈現出來的演唱效果就會存在較大差異,而這樣的效果差異歸根結底還是各自樂感差異造成的。若演唱者具有良好的樂感,他們對于聲樂作品的感知能力也會隨之提高,對于歌曲演唱的整體把控能力也會更強。所以,樂感的培養能夠提高演唱者的音樂理解力。
聲樂藝術是藝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習過程中,演唱者不僅要著重培養聲樂技巧,還要培養審美能力。演唱者在聲樂演唱中對作品的演繹并不局限在對歌曲曲調、節奏、歌詞的表達上,更重要的是對作品的感知和理解,以及對聲樂作品的欣賞程度。較強的音樂審美力能夠讓演唱者更好地感知和理解作品。而音樂審美力建立在演唱者具有良好樂感的基礎上,所以樂感的培養能夠提高演唱者的音樂審美力。
在聲樂演唱中,演唱者必須在演唱前熟悉樂譜,了解樂曲的創作背景和故事節點,以便在演唱中更好地加入自己的情感,確定樂曲最終的情感基調和演繹方式。這一過程需要演唱者豐富細致的樂感作為支撐,因為只有細膩的樂感才能讓演唱者更準確地在字里行間、旋律變換中找到樂曲的情感轉折和變化,從而在演唱過程中更好地把控歌曲的情感[2]。
音樂是一個情感媒介,能幫助人們傳達喜怒哀樂,表達心中的情感,帶給人們不同的情感體驗。所以在聲樂演唱中,音樂性是不可或缺的。具有良好樂感的人能夠將自己沉浸在音樂作品中,每一句歌詞的演唱都能扣人心弦。但是,對于那些樂感缺乏的演唱者來說,即使演唱技巧再高超,他們也很難打動觀眾,對于這一作品的演繹始終都是不夠成功的。所以,樂感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作品的音樂性。
樂感是一種捉摸不透的存在,其滲透在聲樂演唱中的方方面面,特定的樂感必然與演唱者自身的審美觀念有關。音樂審美觀念會影響演唱者對歌曲風格的把握,以及對作品的理解程度。有什么樣的樂感,相應地就能表達出什么樣的情緒。所以,審美觀念的確立是樂感培養的基礎。在聲樂演唱中,演唱者要以音樂審美為統領,建立健康的音樂審美觀。
建立良好的審美觀念需要演唱者有意識地感受作品的地域文化,欣賞風格純正的音樂作品,并在欣賞過程中學習其他演唱者是如何表達情緒和運用氣息的。當然,在欣賞不同的音樂作品時,演唱者還要帶著自己的審美觀。這樣一個欣賞的過程,就是演唱者自身審美觀念形成的過程。通過欣賞這些好的聲樂作品,演唱者可以認識到自己在演唱中的缺陷和不足,從而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改正,進而一步步提升自己的樂感和演唱能力[3]。
聲樂有三大類,分別是民族、美聲和通俗。演唱者在進行學習時通常會局限在自己所學專業的分類上,或是當下比較流行的歌曲上,這對于演唱者樂感的培養是十分不利的。演唱者應盡可能多地欣賞不同風格的音樂,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不同類型的歌曲有哪些風格的演繹,從而培養對不同風格音樂的敏感度。在日常練習中,演唱者可以將各種風格的音樂穿插著練習,首先可從感受者的角度領會歌曲中的寓意和特點,然后再開發自己對這一類型音樂的感知力,從而延伸自己的音樂視野,提升自己的音樂感受力,最終培養出獨特的樂感。
樂感提高的前提是形成較好的語感。所謂語感,就是個人通過語言表達情感的能力。在日常對話中,一個人與他人交流的語氣、語速、語調,整體構成了語言的傳達。聲樂演唱是語言和音樂結合的產物,也可以說是演唱者在用不同的音高說話。樂曲與歌詞的表達最終構成了立體的音樂感受,所以語感培養對樂感培養尤其重要。語感的培養需要演唱者在練習演唱歌曲的過程中注重換氣與咬字,因為在演唱中隨意換氣會使得歌曲演唱不連貫,而咬字不清晰會破壞音樂的完整性。
舞臺實踐是演唱者得到樂感效果反饋最直接的方式。在舞臺實踐中,演唱者的音樂感覺和歌唱技巧都能最大限度地被釋放出來,觀眾直接的反應也能夠調動演唱者內心深處的情感。因此,積極參與舞臺實踐能夠讓演唱者在樂感的提升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量的舞臺實踐能夠緩解演唱者演唱時緊張和焦慮的情緒,加深演唱者對舞臺內容的理解,提高演唱者的舞臺表現能力。保持從容不迫的心情,能夠幫助演唱者培養自己的樂感,更好地理解作品、表達作品,賦予作品深刻的情感。
演唱者自身的演唱技巧對樂感的培養也是十分重要的。演唱者在演繹歌曲時,總會遇到找不到情感切入點的問題,這時就可以利用一些演唱技巧來補足。例如,演唱者可在樂譜中對某句需要有情感起伏的句子進行標注;或者運用速度記號來表現句子的律動,促進作品情感的升華;或者可以根據演唱節奏落實重點字詞的重音。要想突出音樂作品的韻味,演唱者不能從頭到尾都采用一種力度去演唱,強弱適度的演唱能夠使音樂作品更加完整地呈現。演唱者對演唱作品的速度急緩和力度變化的捕捉力是培養良好樂感的關鍵因素,因為只有“抑揚頓挫”的演唱才能被稱得上是“有樂感的演唱”。
傳統的音樂教學總是將重點放在音樂技巧和技能方面的培養上,不重視對演唱者音樂素養的培育,導致演唱者的樂感較差。實踐表明,演唱者只有具有較好的樂感,才能將歌曲演繹得更加完美。好的樂感不僅可以提高演唱者的聲樂技巧,還能提升演唱者的音樂綜合素質。樂感在聲樂演唱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樂感的培養需要長期的訓練,它的形成不僅受到先天因素的影響,如天生的感知力、敏銳度等,還受到后天的教育資源、生活環境、民俗風情的影響,所以培養樂感要從多方面進行。對樂感的有效培養并不局限在讓演唱者明白什么是樂感,更多的是讓演唱者明白樂感在聲樂演唱中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再通過一些有針對性的措施,讓演唱者在音樂作品中培養樂感,為專業演唱水平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礎。樂感是音樂欣賞與音樂制作之間的橋梁,所以對樂感的培養應該貫穿整個聲樂演唱學習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