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佳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遼寧省分行,遼寧 沈陽 110000)
現階段,我國城市與鄉村之間的經濟產能和生活環境表現出明顯的二元化和結構性的失衡,鄉村發展嚴重滯后于城市。振興鄉村經濟成了提升國民經濟實力的重要渠道之一。
我國農村地域廣闊,基礎設施投資總需求巨大,特別是邊遠地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農產品仍多處于靠天吃飯狀態,存在脆弱性,農民收入無法得到有效保障,自有建設投資積累有限。第一產業投入回報率遠低于第二、三產業,社會資金投資意愿也不足。目前農業基礎設施以政府投資為絕對主體,受制于財政收入增長的客觀性,財政支持上升空間有限。
人在現代產業結構調整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我國縣鄉地區,青壯年離鄉去城市打工現象普遍,“空心村”問題凸顯,特別是較貧困地區教育資源匱乏,農業新思想、新技術難以推廣,導致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通道不暢。農村仍以粗加工為主,農產品的精細加工、保鮮和儲運等技術仍較落后,產品附加值較低。
農村生產要素市場化機制尚不完善,農村產權權證化還處于發展階段,產權交易市場也處于發育期,且尚未建立覆蓋農村信用體系的征信系統,造成銀行貸款的抵質押物及信用保證不充分。特別是農民個體面臨農產品投入回報率較低,再投資積累有限,且可能無法獲取有效貸款資金供給的問題,擴大再生產嚴重受阻。
1.積極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屬于純公共物品,受益全體農民,具有強基固本作用。政府應鼓勵擴大PPP模式范圍,通過財政資金撬動社會資本,通過社會資本引入銀行信貸支持,重點支持中央預算投資計劃內農村電網升級改造項目,以及農田水利、農村和縣城電網改造等基礎設施建設。
2.推動農村生態環境及居住環境的改善
應以縣域范圍內垃圾焚燒、污水處理、固廢處理項目等農業生態環保領域為開發重點,加快新產品研發速度。圍繞農產品流通、以水力為核心的基礎公共設施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等領域,結合區域發展重點和特色,創新配套授信政策支持。
3.支持改善農村公共服務
關注縣域民生工程、重文化惠民工程等領域,重點支持市場化運作的城鄉文旅,以及專注于休閑農業、鄉村文化領域的運營商,鼓勵鄉村第三產業的發展,走輕污染、高附加值路線。
1.保證糧食、生豬等重要民生農產品信貸支持總量
開展糧食、生豬、肉牛等全產業鏈授信研究,結合鄉村發展實際情況,適度放寬調整授信要素標準,優先支持科技含量較高的中小型經營主體。同時,支持從事糧食適度規模經營的新主體資金需求,著力滿足大中規模豬場新建、改擴建及流動資金貸款的需求。
2.大力支持特色產業和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
圍繞重要產糧基地和農產品大縣,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重點,通過信用村鎮建設和產業鏈金融服務,加大對農村特色產業的開發和拓展力度,加大對農村新業態新產業的支持力度。
1.加大對科技賦能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資金支持力度
首先,重點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主體,培育農村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推進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相互融合,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的銜接。其次,加強與農業農村部門合作,精準服務新主體。再次,加強與國家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和國家融資擔保基金的合作,建立科學合理的分擔機制,有效解決新主體的融資問題。最后,充分梳理、盤活農村現有可利用資源,逐步擴大抵押品范圍,拓寬鄉村抵押類貸款融資渠道。
2.大力支持農村創新創業
鼓勵銀行與各級財政、農業、工商等政府部門合作,持續推進再就業、創新創業小額擔保貸款,支持農村新興群體創新創業。結合返鄉創業人員資金需求,推進返鄉創業人員信息庫建設,通過銀行現有產品匹配和產品創新,加大對返鄉創業、就業人員的信貸資金支持力度。
3.探索激發農村集體經濟活力新途徑
認真研究農村集體經濟政策,全面分析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趨勢,以集體經濟比較成熟、發展比較穩健、改革成效明顯的農村地區為突破口,積極探索銀行服務農村集體經濟的策略。重點研究如何通過對農村集體經濟的融資支持,有效撬動村集體和村民資金結算、理財、保險等綜合金融服務。
1.加快健全農村數字化信用體系
鼓勵銀行建立惠農綜合服務平臺,建立線上線下協同推進機制,以“農村信用+”的形式,加快完善升級現有農村信息數據庫,逐步建立以銀行為主、政府數據協同、互聯網互通的開放式農村數字化信用體系,推進多平臺協同合作,不斷豐富數據內容,提升數據價值。酌情采取“整村推進”模式,共建農村地區信用體系。
2.加快推進構建“三農”數字化金融產品體系
將提速發展互聯網貸款作為“三農”金融數字化發展“一號工程”,加快對互聯網貸款的開發和推廣,豐富經營性貸款、消費類貸款等網貸產品的種類,積極推進與鄉鎮政府數字化系統的互聯互通,優選客戶、精準扶持,推動網貸產業鏈發展。
3.加快推進構建“三農”數字化金融服務模式體系
加快推進“數字化產業鏈+”模式,深入發展產業鏈與保險、擔保等的合作,尤其要加快推進農擔線上化發展。推進業務流程標準化,持續優化惠農貸款評分模型,進一步增強模型的科學性、精準性,逐步實現審批自動化、智能化、標準化。
1.加大產品創新力度
豐富監管考核指標,綜合考慮銀行業務規模、管理能力等因素,量化金融支農惠農監管要求。鼓勵銀行推廣針對不同區域村縣的特色化、差異化的發展思路,圍繞優勢行業需求,研發符合“三農”客戶生產周期的貸款產品。積極探索拓寬農村抵質押物種類的方法,滿足鄉村振興多樣化融資需求。
2.建立“三農”綜合服務生態圈
在農產品產業鏈方面,以資源稟賦高的核心企業為中心,探索銀行與第三方機構共建信息平臺模式,通過監測商品流通鏈中現金流、訂單流和物流,有針對性地扶持核心企業鏈條上下游經營主體。以農業特色產業為抓手,通過行業協會或政府引導,出臺差異化的政策產品,支持長期效益高、實質風險可控的涉農細分子行業,探索行業綜合金融服務方案。在農批物流商圈方面,以地方骨干農業批發市場為試點,加快推動IT系統共建合作,探討構建可復制可推廣的“市場+商戶”一體化服務模式。在鄉村振興項目方面,以農村基礎設施、鄉村旅游、新農村建設、搬遷安置等地方重點項目為突破口,實現項目區域內包括產業配套、農民消費、村集體存款等的一攬子“打包”服務,推動“項目+產業+消費”聯動的融資模式。
認真總結金融扶貧經驗和模式,保持金融扶貧政策不變、力度不減。一是立足貧困地區,結合其資源稟賦和資金融通需求,通過扶持企業,增加貧困人口就業,帶動貧困地區的綠色養殖業、林下經濟、旅游經濟、農村電商等具有區域特色產業的發展,重點支持風電、水電、電網、水利、交通等設施建設項目。二是堅持貧困戶脫貧不脫政策,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的標準,繼續以扶貧小額、惠農信貸進行扶持,確保其脫貧不返貧。三是針對已脫貧人口、邊緣人口,根據國家相關政策要求,分類給予信貸支持。推廣“一縣一業、一村一品”,支持脫貧摘帽地區大力發展特色鄉村產業,挖掘新模式、新路徑,積極拓寬業務領域,鞏固脫貧攻堅戰取得的成果。
本文以金融助力“三農”發展為出發點,指出農村基礎設施薄弱、產業模式落后等問題,提出創新產品、引入擔保機制、延續脫貧政策等措施,以保證重要農產品、特色產業和重點主體的發展,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大力發展鄉村數字金融服務,深入研究國家農村集體經濟政策,滿足現代鄉村實際融資需求,加快推進“三農”綜合金融服務,發揮金融在支持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