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菊
(膠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山東 膠州 266300)
全面強化“三農”工作,推動農業實現現代化已經成為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而實現農業現代化離不開產業體系的建設和強化。然而,現代化的農業產業體系建設是一項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少地方在探索推進現代化的農業產業體系建設過程中面臨著不少的問題,尤其是在產業的橫向協調以及縱向延伸方面,沒有注重充分結合地方的特色優勢,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展力度不強。因此,對于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建設,應該緊緊聚焦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加快推進農村現代化產業業態載體建設,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農業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農業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主要是在當前農業生產發展現代化推進過程中所形成的大農業的產業格局。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在經營管理理念、農業生產要素上具有明顯的現代化產業經營的特點,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廣泛應用生物工程技術、互聯網和物聯網技術,注重農業生產機械裝備以及農業生產設施的智能化,在農副產品加工鏈條上以及休閑農業產業上實現了延伸。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特點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生產要素更加先進,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推動了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智能化建設,土地等生產要素的投入更加集約,注重生產要素最優投入以及農業綜合產能的全面提升。
第二,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布局更加合理,在農業產業化布局過程中更加注重考慮不同區域的自然環境條件、區位資源稟賦等方面的特征,逐步形成具有明顯區域化、專業化的產業結構布局,因而農業產業的專業化水平得到提升,產業競爭力得到增強。
第三,現代農業產業組織體系更加完善,尤其是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實現了規模化的種植以及專業化的生產,在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更加注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及農業種養大戶的培養,因而產業的規模化、集約化更加明顯,產業也實現了細分,有利于實現農業效益的最大化。
第四,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市場導向更加明顯。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不僅可以在產量上充分滿足市場的需求,同時也更加傾向于迎合市場消費者對于各類農產品在多樣化以及差異化方面的需求,農產品的生產逐步向高質量、品牌化的方向發展,農業的產業化特征更加明顯。
推動現代化的農業產業體系建設需要全方位的要素支撐,然而一些地方生產要素流失的問題比較嚴重,不僅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發展的土地資源保障力度不足,技術要素以及資金要素也難以對其進行有效支撐,一些地方農村地區的人才及勞動力外流嚴重,農業生產專業型人才招引困難,這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制約因素。
當前我國人均耕地面積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因此實現農業產業體系的現代化必須注重對農業產業結構進行科學的優化調整。但是當前不少地方的農業產業結構不夠合理,部分地區畜牧業產值還有著較大的提升空間,有的農業產業體系中缺乏高品質的農產品加工以及高效率的物流產業,造成整個現代化農業產業鏈條不完整,難以實現農業產業效益的最大化。
一些地方的農業產業基礎設施不健全,政策、資金保障力度不足,導致農業產業的質量效益不高,農業產業綜合生產能力水平低下,農副產品等也缺乏品牌帶動力。整體上農業產業產品的加工轉化能力一般,農業現代化產業的規模化水平相對較低。
促進地方現代農業產業實現高質量的建設和發展,應該根據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方向,立足于推動一二三產業之間的融合發展,在產業結構、產業鏈條、業態形式等方面進一步創新完善,重點可以從以下四方面探索措施。
應該注重結合不同地方的實際情況來對產業結構進行全面的優化。首先,應該對傳統的農區主導產業進行優化,對種植業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尤其是在推進種植業結構合理化以及高級化發展的過程中,保持糧食種植的穩定增長。在促進增糧增收等方面給予政策以及資金支持,穩定地方的糧食種植面積,促進糧食產量的持續提升。其次,應該根據不同地方的不同農業基礎條件,探索優化農林牧副漁等農業產業結構,對于耕地面積相對較少、水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可以積極發展漁業產業;林業資源豐富的地區可以探索發展林業產業以及畜牧業,重點在于產業結構的調整應該符合地方的實際情況,注重提高生產要素的利用效率,并做好生態資源保護和建設。
首先,對農業加工體系進行完善,根據不同地區優勢農產品的主導產業領域,充分利用各地不同的資源要素稟賦,加快培育各類農產品加工的規模化企業以及龍頭企業,推動農產品加工的技術創新升級,實現農產品加工深度和廣度的拓展,進而帶動提升農產品的經濟附加值。其次,加強對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配套支撐,完善農業物流體系,建立健全農業物流智能化信息化網絡體系,將物流體系和農業產業體系緊密結合起來,積極發展第三方物流配送,將農產品產業鏈中的增值環節和物流環節充分結合起來,進而實現農產品運營效率的提升。此外,還應該進一步創新拓展農產品的銷售市場以及銷售渠道,充分依托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平臺,順應網絡銷售、直播銷售發展趨勢,打造更加豐富更加專業的農產品銷售渠道,進一步提升農業產業的經濟效益水平。
高質量的農業生產以及農產品的供給,也為現代農業體系新業態的出現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在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發展方面,可以積極探索具有文化休閑色彩的農村旅游新業態,結合不同地方的特色資源優勢,滿足城市居民對農村田園生活、耕種養殖體驗的需求,實現鄉村發展軟實力的活化。可以積極探索農業的社會化服務體系,順應農業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的趨勢,大力發展農機耕種全流程的社會化服務,或者發展經營型農業服務業為農業生產提供農資供給、土地托管代耕等服務,還可以發展現代化的農產品流通產業,通過農業生產的社會化服務為農業生產經營提供有力的支撐。此外,還可以加快發展農業科技產業,在農業產業發展過程中加強與各類農科院以及農業高校高職高專院校的聯系,強化農業重大技術以及農業產業技術等農業科研成果在農業生產領域的研究應用,推動農業產業體系在種養殖模式上的創新發展。
推動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建設和發展,離不開政府的規劃引導和投入保障。在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展過程中,應該注重結合不同地方的實際情況,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符合地方實際情況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展規劃,明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發展思路和目標重點,確保整個農業產業體系發展的科學有序。同時,應該針對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展,建立完善相應的政策機制,強化農業生產相關各方之間的協調,并加大對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發展的資金扶持力度,充分利用農業經濟發展領域的各類財政預算資金、各類農業財政專項資金以及農業類債券資金等。加大對農業的補貼力度,并針對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建設發展設立發展基金,強化金融扶持,健全風險分散機制,為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的高質量建設發展提供切實有力的支持保障。
在地方農業產業建設發展過程中,應該根據現代農業發展實際,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發展規劃,強化財政支農補貼力度,積極培育現代化新型的農業產業經營主體,進而推動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發展步伐,實現農業產業結構轉型,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帶動地方經濟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