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倩倩
(湖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四0七隊,湖南 懷化 418000)
地質勘查產業是我國經濟體系中的重要構成部分,它在環境、工程等領域處于關鍵位置,對于各個領域的順利發展有著重要作用。但隨著經濟迅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礦業市場整體上逐步出現低迷狀態,這對地質勘查產業造成了嚴重影響。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地質勘查產業要想激發活力,獲取較大的市場份額與較高的經濟利益,就必須探究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特征,分析地質勘查產業存在的問題,以此推動自身實施轉型升級戰略,在對產業進行融合的同時,拓寬服務領域,在未來市場中取得更穩固的發展形態。
地質勘查是地質工作中基礎性的環節,運用地質勘查技術對某一區域內的地層構造、巖石礦產、地貌等地質狀況作出調查和研究。其具備公益性和專業性特征,需要利用地質科學有關技術、知識和方法調查人類生存和發展過程中環境、工程等方面的地質信息,并通過專業性分析評價地質環境和災害[1]。地質勘查屬于實踐較強、技術含量較高的基礎性生產活動,這一產業是技術和科學的集合。地質勘查產業帶有公益性質,在國家環境、地理等方針政策的制定中發揮著較大價值。在市場經濟和行業發展等要素的影響下,近年來,大型企業和勘探行業將投資的重點放在了低風險的礦產勘查項目中[2],同時,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礦產市場波動,導致勘查項目融資逐步減少。在經濟新常態下,地質勘查產業結構必然會進行調整,要按照市場動態探索新的經濟發展活力。
在礦產領域,近些年來國際資源價值出現較大波動,我國礦產資源在投資方面出現增速下降問題,一些上游礦產企業面臨虧損,地質勘查產業隨之出現效益下降這一困境。地質勘查產業傳統的發展方式無法在短期內獲得顯著成效,需要在未來加大礦產資源儲備,并相應地對地質勘查加大投入。為應對新經濟發展趨勢,要對產業收益方向進行探究,增加對新興礦產和戰略性礦產的投資,同時還要推進智能化和數字化勘查技術的應用。
地質勘查產業內外部環境在發生顯著變化,這一勘查工作作為行業內的傳統主業逐步出現萎縮,一些大型非油氣礦產地質勘查投資逐步減少。就其性質來說,地質勘查產業需要為生態文明建設、民生環境發展、自然資源管理提供完整的服務方案,但是行業內的發展戰略逐步缺失,即使出現創新的發展方向,也大多停留在概念層級。地質勘查單位發展進程中,行業內的主管部門尚未做出行之有效的引導[3]。面對整個行業內存在的多種壁壘,地質勘查工作頂層設計會更多地受限于職能部門,很難在短時間內適應并滿足經濟社會發展中多元化的戰略要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發展戰略,社會經濟逐漸進入高質量發展層級,地質勘查產業結構調整也相應面臨著轉型升級的重大挑戰。值得注意的是,在地質勘查產業轉型升級中,目前政策仍處于缺位狀態,即使基層提出了創新的想法,但在不具備政策支持的狀況下也只能擱置[4]。可以說,地質勘查產業的轉型升級需要較大的勇氣和信心,要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從整個產業的角度謀求可持續發展,以創新和改革推進轉型升級。同時不能脫離社會發展和國民經濟動態,要主動拓展自身在社會和經濟領域的服務價值。
在實際發展中,地質勘查產業主要是為社會相關領域提供持續、安全的能源資源和保障,其屬性決定了自身的重要地位。在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下,這一產業仍然需要立足國內,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穩固的物質基礎,立足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需求。地質勘查產業在發展過程中要推崇綠色勘查,使這一產業流程實現從粗放型向精細化的轉變。首先,要對成礦理論進行深化研究,對產業預測靶區的精準度作出改善,提高實物工作量的操作使用率;其次,要開發可以減少環境破壞的地質勘查新工藝和方法,讓地質勘查產業具備新的文明發展形態。地質勘查工作內容要豐富涵蓋領域,包括資源的挖掘、資源的開發利用、環境的恢復和治理等,在以往單一的資源調查評價的基礎上進行延伸,打造綜合性資源調查評價體系,完善產業發展流程。
地質勘查產業擁有特殊的行業性質,公益性和基礎性特征使其在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任務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因此,要推進產業融合,在發揮專業技術能力的同時進一步拓寬產業功能。比如當前我國正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實施新農村建設任務,地質勘查可以充分發揮行業優勢,將技術和產品拓展至地災治理、生態保護、鄉村振興等領域,積極參與到城市地下水動態監測、水土環境監測、礦山地質環境動態監測等工作中去[5]。同時,要強化地質勘查水平,做好基礎地質礦產調查、地質災害治理等,為我國生態安全、美麗鄉村建設提供有力的地質勘查技術支持。
長期以來,地質勘查產業自成一體,發展較為封閉,因而在對接經濟發展新常態需求上反應較為滯后限制了產業發展效力。為此,要轉變思維理念,主動與其他相關產業整合,發揮自身優勢,借助資本市場的發展潛力對資源進行整合,發展壯大自身產業結構。比如,地質勘查單位具備技術優勢,可以和社會資本、政府合作,實現技術入股。還可以充分應用信息科學技術提升地質信息服務質量,將其與大數據、互聯網等高科技產業融合,在功能上實現轉型升級。
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生態文明成為特別強調的內容,地質勘查產業要具備動態發展意識,充分認識到市場與社會環境中的發展潛力,注重服務領域的拓展,以不斷挖掘新的經濟活力,提升經濟收益。在生態文明建設背景和新經濟業態下,要樹立生態服務理念,挖掘新的業務領域,制定“地質+”發展理念,增加產業社會與經濟價值[6]。比如,地質勘查本身具有專業性的技術優勢,地質勘查技術可以支持自然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算、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地下空間適宜性開發評價等,可以將其與化學、水文地質等學科專業整合,運用在民生和生態環境領域,為判斷地質環境、制定生態保護決策提供準確的信息數據。相關產業人員在挖掘更多服務領域的過程中,要關注市場需求狀況,并分析地質勘查產品的可利用空間,積極推進產品轉型,為市場創造全新的服務方式和產品類型[7]。比如與交通、水利、自然資源發展相關的企業或者政府單位進行合作,建立地質勘查基礎服務中心,為其提供相應的勘查技術,從而長久保持產業的發展活力。
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地質勘查產業需要與時俱進,探析新經濟帶來的新變化,深化行業改革。目前,這一產業存在工作萎縮、短期發展效果不明顯等問題,受到外部環境的變化與內部發展動力不足的影響,其產業結構面臨轉型升級要求。地質勘查產業輸出的是專業技術和科學技術產品,因此要做好提升行業技術水平和勘查能力的準備,引入高附加值和可持續發展的信息化產品,拓寬自身的服務領域,為地質勘查提供新的發展活力。同時,也要在產業流程和產業功能上進行優化,主動融入其他相關產業,借助其他外部力量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