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根順
(國科鎂業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財務部,河南 洛陽 471000)
事情的起因要追溯到兩年前。筆者擔任A公司財務經理,該職位的一項工作是每月根據公司預算執行情況出具經營分析報告,供公司高層參考。每月都需要耗費很多精力完成。
主要是從預算指標執行情況、財務比率、財務數據的比較等方面展開分析。由于已經從公司離開,不能取得具體數據,只能建立一個模擬情景,從公司的預期、實際執行的效果來分析。
從營業收入角度來說,2019年公司對經營形勢的預期樂觀,銷售部預測了一個比較高的銷售收入。(見上表)但從實際執行效果看,一季度數據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國家調控房地產行業、更加重視環保等。由于公司產品與房地產行業相關(屬于高壓制磚機),受房地產行業波動影響較大。數據上報給高管后,引起了一定的重視。公司督促銷售部分析一季度銷售形勢,采取對業務員進行培訓、進行客戶畫像等措施。
從庫存控制角度來講,由于前期原因,公司庫存規模持續保持在2000萬元左右,占用大量流動資金。公司計劃壓縮庫存,提高資金利用效率。但采取的措施是與客戶談判把一些呆滯庫存退給客戶,可以想見執行效果會怎樣。另一舉措是在開展其他項目時使用庫存零部件。公司很早已經實施了ERP系統,公司庫存物資賬實相符的準確度很高。但由于公司決策失誤造成的幾百萬呆滯庫存沒有辦法解決;公司銷路不暢(由于長期不重視全面質量管理),沒有客戶“口碑”,造成成品及主要備件積壓,沒有辦法解決。公司存貨配套性差,主要部件不是按照產品BOM齊套的,嚴重制約生產進度的協調。盡管有比較先進的工具手段,但由于管理水平相對較低,不能形成競爭優勢。
營業收入上不去,利潤總額、應收賬款回款數據肯定不理想。
經營分析效果不盡如人意,最后不知道該如何入手。一方面主要數據指標一直比較難看,經營不見起色,籠罩著悲觀氛圍。更重要的原因是總經理要求提出系統化的解決方案,要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整體、根本上解決。
財務分析面臨困境。因為分析未能深入營銷、技術、質量、生產、采購等環節,而經營的改善往往需要在這些方面久久為功才能有起色。
任何困境的出現絕非一朝一夕,也不是單純某個時期特別、偶然的因素。造成這種困境的原因可以說是方方面面的。第一,不注重全面質量管理工作。質量部門工作松懈,公司整體質量意識不強。比如,ISO9000是保障質量管理的全面體系文件,長期嚴格實施會形成質量、品牌的競爭優勢。但公司開展ISO9000僅僅是為了這個名頭,工作開展如同走過場,不能切實貫徹到各部門的質量管理工作中。采購部門采購的主要部件存在質量問題,質量部門沒有檢驗手段,也沒有控制供應商進貨質量的手段。結果在安裝現場,或者機器試運營過程中出現質量事故,造成退貨、返修,嚴重影響本公司產品聲譽,耽誤工期,增加質量成本。技術部門產品設計圖紙反復出現差錯,造成加工后的備件報廢。第二,不重視研發投入和技術創新。技術部不能適時推出受市場認可的產品,產品陳舊,技術部人員充當“救火隊”角色,被派去解決安裝施工問題,解決試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第三,公司決策失誤。上述2000萬庫存中,有四五百萬庫存屬于決策失誤造成。因公司產品非標,這些呆滯庫存用在其他項目上的可能性很小。第四,產品沒有市場競爭優勢,營銷部門往往進行低價格、劣質化競爭,產品報價就沒有利潤,陷入干得越多虧得越多的惡性循環。
任正非對會計人員要求為:第一,會計要懂業務,以提供更高價值的會計服務;第二,財務要渴望進步,渴望成長;第三,無項目管理經驗的會計人員,不能成為財務總監;第四,合格的財務總監隨時可接任總經理。借鑒成功者可以使我們少走彎路。
以質量管理為例,質量管理是以最低的成本來提高質量,具有經濟效益。筆者認為A公司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是質量管理的欠缺。
麥肯錫咨詢公司組織專家對歐美、日本的157家企業進行了調查研究,根據調查結果,將企業實施質量管理的狀況分為四個等級,如圖所示。的企業平均年增長率為16%,年平均利潤率為9.1%,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處于第一級的年平均利潤率約為零,市場份額逐漸下降。
相比歐美,對于欠發達國家來說,差距可能更大。該項調查情況提示我們,需要花大力氣加強企業質量管理,建立以預防為目標的全面質量控制體系。
具體到A公司恰恰處在第一階段,陷入困境也就有一定的必然性。
從上文分析可以看出,財務分析如果止步于財務層次,還不能抓住隱藏在這些數據背后
第一級:質量檢查。這類企業保證質量的方式主要是進行臨時的與最后階段的檢驗。獨立部門管理產品質量,服務質量、設計和工藝未列入檢測范圍,研發與生產脫節。在所調研的企業中,約25%的企業具有該類特征。
第二級:質量保證。生產部門主要負責質量目標實現,通過控制生產工藝。該類公司已開始檢測工藝過程的穩定性,已明確服務質量,但設計質量的測定還未進行。所調查的企業中,屬于該類型的約占36%。
第三級:預防次品。工藝與產品設計互相影響,開始出現面向客戶的特征,超過25%的產品競爭力非常強。生產過程平穩,幾乎達到零次品。為最大限度地降本增效,提升質量,密切與供應商協作。大致25%的企業屬于該類型。
第四級:完美無缺。該類企業非常優秀。已經形成內在的企業文化,在該文化下能使各部門工作質量不斷提高,質量管理被全員認同,成為卓越企業。另一個明顯特點是面向外部客戶,通過研發部門的優秀設計來滿足客戶需求,不斷優化公司管理流程。僅有13%的企業能達到這個層次。
質量管理水平提高,企業各方面的成本能顯著降低,實現經濟效益最優化,處于第四級的經營實質。就像A公司總經理一再強調的:“不能只發現問題,沒有解決問題的方案,沒有抓手。”質量管理在A公司是主要矛盾。當然不能要求財務部門代替質量部門工作,但要知道努力的方向。除了質量管理,還要深入營銷管理、供應鏈管理、生產運營管理等方面,補齊短板。針對每個企業的特點應側重不同的管理方法,抓住主要矛盾。比如,現在一個以生產照相膠卷為主業的企業,再怎么強化質量管理,也不會有好的經濟效益。因此了解市場,推出適銷對路的產品非常關鍵。
多掌握其他專業知識,更能夠發現現象下隱藏的本質,解決更大的問題。多元化的知識能讓我們在工作中“如虎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