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雨
(宿遷澤達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宿遷 223800)
中國自古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荀子也說,“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對當代大學生開展禮儀教育,提高大學生個人修養,是弘揚我國禮儀文化、夯實我國禮儀之邦美名的必要舉措。在高職禮儀課程教學中,僅限于教會學生有禮貌,讓學生掌握交往技巧,顯然是不夠的。只有把禮儀教學的理念定位為課程思政,以價值為引領,把千百年的文明禮儀傳承下去,賦予禮儀文化新的內涵,才是現代禮儀教學的任務,也是高職禮儀課程教學的根本方向,才能完成立德樹人的任務。然而在高職院校禮儀課程的實際教學中,課程思政元素明顯不足。
目前,大部分禮儀課教師教學中以讓學生學習一些日常的禮貌用語和社交禮儀為教學目的。有的教師也會拓展一下內容,講授一些我國古代的傳統禮節儀式,讓學生覺得有意思,但課后就很快被遺忘。如此是因為在教學中只重形式卻忽略了理念,課堂教學缺少思政教育元素,只關注淺顯的外在儀式,這樣的教學無法從精神層面觸動學生。
禮儀課程一般設置為考查課,考核評價方式通常是讓學生完成一套禮儀操,或者做一些禮儀規范動作,模擬禮儀情境等,在考核評價過程中未考慮課程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效果。這種評價方式導致學生對禮儀的理解僅限于在禮儀形式上,學生只為應付考試,學與用斷連,不能做到知行合一。留心觀察會發現當代大學生在各種公共場合表現出大聲喧嘩、出口成臟、亂扔垃圾、插隊斗毆等現象仍然存在,但這些學生的禮儀課程考核通常都能及格。忽視思政教育,不將道德素養的提升作為考核因素,禮儀課上學習的知識課后就容易拋諸腦后,不能將知識轉化為自覺行為,學習便失去了意義。
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在于教師,禮儀課中的思政元素的缺乏,禮儀課無法發揮德育的效果,主要原因還是在于教師。
目前,禮儀課程教師對課程思政并重視。認為思政教育只是思政課老師的任務,專業課是需要教好專業知識,技能培養優先于思想素質培養始終是很多專業課老師對課程教學的認知。
隨著習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和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出臺,老師們逐漸對課程思政的概念有所了解,但仍然不知道該如何去實施。不同的學科思政教育的切入點和方式肯定不同,就禮儀課而言,禮儀與我國傳統文化和當代的核心價值觀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想要融入思政并不難。然而目前禮儀教學仍重形式忽略理念,這與教師的課程思政建設能力不足有很大的關系。首先是缺少專業的禮儀教師,大多數禮儀課教師是在自己的專業課教學之外兼任禮儀課教學,并不具備深厚的禮儀文化知識底蘊,課堂授課中對禮儀知識的講解膚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教學中不能融入思政元素。其次,教師對實施課程思政的方式方法還處于摸索階段,如何在傳授禮儀規范的同時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價值觀的引導,這些都還沒有形成成熟的思路。另外,禮儀課教師對想要融入思政的專業術語還不熟悉,存在著想講又講不出來的尷尬困境。
通過梳理禮儀課程中課程思政建設的主要問題及其成因,可以看出要建設好禮儀課程的課程思政首當其沖的是讓教師懂思政,然后讓教師能在教學內容中融入思政元素,能在考核評價中設計好思政導向。
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指出,“要緊緊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讓所有高校、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承擔好育人責任”。擔當起教書育人的職責的主體必然是教師,只有教師的思政意識和思政能力提升了,才能確保課程思政的有效實施。
首先教師要轉變對課程思政的抵觸心理。教育的首要目的是立德樹人,學生只有具備了優秀的品德才能成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課程思政包含對學生在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等方面的綜合教育,與“育人”密切相關,在課堂上對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展開正面的引導,這就是“課程思政”。課程思政也不是要一味的講大道理或喊口號,每門課程都可以通過某個知識點與思想政治教育自然融合,對價值的引導可以以微言大義的形式滲透進每一門課程。
其次,禮儀課教師需要提高自身道德修養,規范自己行為準則,以自身為榜樣來教化學生。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學生的價值觀、道德觀都來自于教師的啟發和引導,教師自身如果不具備高度的禮儀修養,就無法完成引導學生的任務。教師可以通過自學或參加一些傳統禮儀文化培訓來增加自身的文化底蘊,使自身由內而外散發禮儀修養,起到典范的作用,自然而然地熏陶學生,達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效果。
再次,禮儀教師需要提升自身思政教學的能力。禮儀課程本身就是道德教育中的一部分,但要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還是需要教師鉆研琢磨如何將禮儀規范與禮義精神自然銜接和有效融合。就教師自身來說,要有主動提升思政授課能力的意識和行動。首先,教師要主動去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例如傳統禮儀文化、當代核心價值觀等都是禮儀課程中豐富的思政元素。其次,教師要善于將思政元素融入到專業知識點中。另外,教師要善于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加深對禮儀的理解。就學校方面而言,學校要加強對教師德育能力的培養,可以通過培訓、教學比賽、研討會等形式來拓展教師的思政思維、豐富教師的思政教學手段;還可以通過思政課老師與禮儀課老師合作,組成課程備課小組,以集思廣益、專業互補的方式提高禮儀課教師的思政教學能力,從而解決禮儀課老師對思政概念和思政術語不熟悉的問題。
目前高校中的禮儀課程多以現代禮儀為授課的主要內容?,F代禮儀多被概括為“是與人交往的方式的外在的表現規范”。雖說大學生確實需要學習這些“外在的表現規范”,但若僅限于外在,會導致學生對禮儀的理解過于膚淺,要加深禮儀課程的內涵可以從引入中國傳統禮儀文化中的禮義精神入手,從以下幾個方面挖掘思政元素。
首先是以禮敬人。《荀子·禮論》講“禮者,敬人也”。若沒有以尊敬為內涵的禮義精神,外在禮節做得再規范也會顯得不真誠。所以禮儀課在講授人際交往禮儀時,要強調這些外在的行為規范實際是發自內心的對他人尊重,要引導學生將“尊重他人”“以禮敬人”內化為自身品德,再外化為友善的禮節,這種由內而外的培養才與育人的目標相契合。
其次是以禮修身??鬃诱f:“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篇第十六》),學禮才能從容地立身處世。禮儀課教師應在課堂上對禮義精神作出深刻的闡釋,令學生明白,禮儀不是表層的形式,而是由內而外體現出來的美德,學禮的目的是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從而實現個人“內外兼修”的至高境界。
再次是以禮輔法。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 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中國歷來注重禮治,依靠禮治,中國的封建社會能做到不借用外力來維持國家法紀,并為我國贏得“禮儀之邦”的美名。
中國目前已然是現代社會,國家治理也相應轉型為以現代法治為核心。但法治社會并不是要全然擯棄禮治,中國現代法治建設依然根植于傳統文化的土壤,現代與傳統的融合是法治建設必然考慮的因素。正如習總書記所強調的:“道德是法治的基石。法律只有以道德為支撐,才有廣泛的社會基礎而成為維系良治的良法?!保?]在禮儀課的教學中,禮的教化作用、社會規范、維持作用都是極好的思政素材。
禮儀課程融入思政就是為了引導學生內外兼修,如果考核評價方式僅體現在對學生的外在禮節規范、肢體動作等是否表現到位的考查,那么憑學生課堂上一時的表現是無法準確判斷其內在修養??梢詫⒄n程的考核評價體系中納入課外實踐評價,考查學生生活中的小細節,課外的種種行為是否符合禮儀規范,是否體現了禮義精神,作為平時成績納入考核,以這種方式引導學生對待禮儀知行合一。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現實生活中主動以禮義精神待人接物,體會學習禮儀后自身思想和行為的轉變,將感想記錄下來上交給老師作為平時成績。同學之間也可以互相觀察生活中的細節,如給打電話時的語氣、食堂買飯時是否自覺排隊、公交上是否禮讓老人、與人產生矛盾時如何化解等。每節課抽取幾分鐘,讓學生互相分享觀察后的感想,符合禮儀的行為全班給予贊許,不符合禮儀的行為全班給予批評與建議,以開誠布公的方式幫助學生從思想根源上認識到錯誤,進而在行為上進行改正。在全班形成互相督促、共修禮儀之風,學生便能逐漸養成了講文明、講禮儀的行為習慣,在生活實踐中實現自律,達到內外兼修的境界,這樣不僅在考核中融入了德育,而且通過實踐實現了禮儀課程中思政教學的效果。
我國傳統的禮儀文化注重內修,在當代法治社會中禮儀依然能發揮道德教化、行為規范的作用。高職院校中的禮儀課程需要將禮儀的精神內核作為授課重點,通過禮儀課教師思政教學意識和能力的提高,將禮義與思政自然融合,將課堂教學與課外表現相結合,使當代大學生在精神層面接受禮儀教育,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整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