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敏
(廣西財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0)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與發展,共享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迅速發展起來。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共享充電寶等各種共享經濟形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日益活躍。共享經濟的產生打破了傳統的經濟模式,帶來一系列的變革,隱患與問題也逐漸凸顯,引發了一些獨特的倫理和法律問題。同時,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和中美貿易摩擦等多種因素影響,共享經濟交易總額增速放緩,我國共享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如何對共享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深入剖析值得重視和研究。
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是由美國社會學教授Marcus Felson & Joe Spaeth(1978)在論文《群落結構和協同消費:基于日常生活方式》中提出的。共享經濟發展受到很多學者的關注,學者們普遍采用被譽為“共享經濟鼻祖”羅賓·蔡斯(Robin Chase)的觀點。她認為共享經濟是一種與陌生人共同分享物品使用權而獲得酬金的新形態,其主要形式是集中閑置資源,并有償讓渡資源的使用權,使讓渡者獲得報酬的新經濟模式。一方出讓閑置資源的使用權或提供服務獲得報酬;另一方以租借等方式使用閑置資源,使物品價值發揮作用。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共享經濟作為新經濟形態迅速發展起來,成為陌生人之間有報酬的閑置資源共享的商業經濟模式。如共享經濟領域的先鋒Uber 和 Airbnb逐漸成為享譽全球的領先者。有關共享經濟的學術研究也如雨后春筍發展起來,學者們從共享經濟的不同視角將共享經濟稱為零工經濟、協同消費、按需經濟等。本文認為,共享經濟是指個體或組織將閑置資源有償讓渡給他人使用,滿足需求的一種新的經濟模式。
共享經濟以新的活動組織方式為特征,是傳統產業與信息化的融合,既有傳統經濟的特征,也具備了傳統經濟模式所不具備的新特征。有學者指出,共享經濟具有五個基本特征:共享經濟是由信息技術的發展而來;共享經濟是通過共享平臺進行組織;共享經濟主要以閑置資源或服務作為交易;共享經濟是在不改變原有商品所有權的前提下,讓渡商品的使用權;共享經濟以獲取經濟報酬為目的。這五個特征可以作為判斷是否屬于共享經濟的依據。可見,共享經濟在生產消費方式、生產關系、消費理念、市場主體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嶄新的特征,這些特征是傳統經濟結構的轉化和延伸,從而達到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和資源有效配置的目的。
共享經濟作為新經濟形態的代表,其發展離不開經濟學理論的支撐,通過經濟學原理的分析,探索共享經濟中的經濟學規律,揭示共享經濟強大的生命力。
邊際成本是指企業生產產品時,增加一個單位產量所需要增加的工人工資、原材料等變動成本,即當產量增加一個單位時,總成本的增加幅度,反映變動成本和總成本的變動情況。邊際成本的曲線是U字型的,它表明在一定產量下,邊際成本會持續降低,隨著產量的提升,可能會呈現出邊際成本不斷增加的趨勢。在市場良性競爭的前提下,會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邊際成本,這使得消費者只需要承擔商品邊際成本,從而形成一種理性經濟模式。在共享經濟中,其本質和運營模式會使商品的邊際成本降低,市場供需結構和商品、服務的成本決定了商品或服務的供需均衡價格會降低。商品或服務價格降低,使實際收入提高,從而刺激需求,提升總購買能力,促進經濟的發展。共享經濟的本質就是盤活閑置資源,實現資源共享。
供求關系是一定時期內社會提供的全部產品、勞務與社會需要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包括質的適應性和量的平衡。保持良好的供求關系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目標之一。共享經濟體現了經濟活動中供給與需求的關系。由于共享的產品能夠滿足人們強烈的需求,消費者愿意支付租金來享受這一服務。假設供給量由產品自身價格、生產成本、相關產品的價格、生產技術、生產者預期、市場中同類廠家的數量等6個方面決定,在供給曲線中,假設在這些條件不變的前提下,研究供給量Qs與價格P的關系,可以發現,在共享經濟中,由于資源共享,商家生產的邊際成本會下降。產品或服務的邊際成本下降,會引起供給曲線向右移動,這樣,同樣的價格,會使商家更愿意提供更多的產品或者服務。根據經濟學理論,在市場經濟中,以下幾個因素會對需求有較大影響:商品價格、消費者收入、消費者喜好、產品預期價格、消費者數量等。在需求曲線中,假設這些條件不變的前提下,研究供給量Qd與價格P的關系,可以發現,在共享經濟中,由于資源的有效共享,消費者的收入會增加,從而引起需求曲線向右移動,即同樣的價格,消費者的需求增加。
效用論是現代西方經濟學家用來說明消費者對個別商品需求的一種理論。該理論認為,商品具有能夠給消費者帶來一定的滿足這樣一種效用。對于消費者來說,任何一種商品的效用都具有以下性質:在消費者完全得到滿足之前,總效用隨消費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每一單位增加的消費量的效用遞減。一是效用最大化。新制度經濟學認為,一定約束條件下,人們總是在將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并把效用最大化的假說影響至所有人的選擇。共享經濟中,個人或企業在擁有資源的同時,都希望效用最大化,通過有效手段把成本暫時轉移給他人,并從中獲取收益,實現效用最大化。
共享經濟作為一種新興的商業模式和經濟模式,充分發揮了商品的使用價值,使得消費者具有較大的滿足感,如新冠疫情的影響給共享經濟帶來了新機遇,但是在發展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影響著共享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共享經濟的快速發展,很多行業參與進來,使大量資本投入,各個行業都想取得共享經濟發展的先機。作為新發展行業,完善的監管體系還未能建立,使共享經濟的準入門檻較低。一方面,一些企業為占領更大的市場份額,不斷擴大投入,導致較多共享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企業采取壓低產品價格的方式參與競爭,比如一度掀起共享熱潮的共享單車,摩拜、哈羅、小黃車、滴滴等,多家企業參與競爭,為爭奪市場,企業之間大打價格戰,這種惡性競爭的持續,使部分企業經營慘淡,甚至嚴重虧損,一些企業無以為繼退出市場。這種行業的惡性競爭對共享經濟的發展極其不利。
共享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式,相關法律還相對滯后,在共享經濟發展中還存在著法律的空缺。對共享經濟市場的監管、法律規范的制定等問題還處于探索階段,無法為共享經濟的發展提供法律的約束,和具體實施的指導等,因為無法可依,監管部門在執法和監管的過程中處于尷尬境地。另外,在共享經濟運營中,還涉及商家、第三方平臺、消費者等主體,如何保障各方的權益,是當前法律需要抓緊解決的問題。
共享經濟的一個主要特點就是基于互聯網平臺的交易,由于現階段我國的信用體系還不完善,客戶在進行共享經濟交易過程中,第三方共享平臺要通過收集大量客戶數據,如手機號碼、身份證號碼、支付寶賬戶、銀行卡號等信息作為審核客戶資質的條件,大量的客戶信息資源掌握在共享平臺手中,客戶的隱私和信息安全沒有保障,個人信息存在泄露和濫用的風險。因此,如何完善客戶資質的審核機制,保障客戶個人數據、隱私的保護是共享經濟亟須解決的重要問題。
共享經濟已經成為經濟體系和居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為國家經濟發展和增長貢獻力量,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如何根據共享經濟的特征,剖析共享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它進行不斷的調整和完善,并提出相應的對策,使之在新經濟時代站穩腳跟,促進共享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確立相關的法律制度規范共享經濟的競爭行為,確保交易公平。建立共享經濟主體的準入和退出機制。要堅決打擊市場中不正當的競爭行為,保障共享經濟與傳統經濟模式協同發展,采用技術手段對交易行為進行監管,促進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的形成。建立公平的市場競爭,保障市場經濟正常運行。
根據當前共享經濟的發展現狀和趨勢,逐步建立和健全相關法律法規,通過制度規范和約束共享經濟的發展。一是成立共享經濟相關行業協會,讓行業內部能夠實現自我監管。二是與政府部門建立協同監管的長效機制,嚴格管控共享經濟發展中的一些違規行為,將不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企業剔除出共享經濟領域,維護客戶的利益。三是政府監管部門要建立有效的監管機制和嚴格的問責機制,建立符合經濟發展實際的監管機制,保持監督的持續性、主動性、動態性,在法律法規的約束下促進共享經濟高速、健康發展。
建立和健全相應的信用體系。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主導作用,設置相應的信用等級評估機構,對客戶的個人信用進行合理評價,逐步建立和完善個人信用體系。在社會中進行信用宣講教育,幫助廣大公民樹立誠信意識,建立失信懲戒機制,使法律監督與道德約束相結合。將個人信用信息接入征信系統,進行宏觀監控。通過創造健康有序的信用環境、建立規范完善的懲戒機制、增強客戶自覺維護信用意識、提高客戶失信成本等方式,加快構建政府領導、全民參與的良好信用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