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鈉,徐 潔,蔡彩萍
(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1.產科,2.胸外科,浙江 溫州 325000)
新生兒早期基本保健(early essential newborn care,EENC)由世界衛生組織于2013年發布,產后即刻母嬰皮膚接觸是其中一項重要環節,可顯著改善新生兒健康水平,促進產婦產后恢復[1-2]。穴位按摩是中醫中一項簡單、無創,且操作方便的保健方法,通過對穴位刺激,舒經活絡,對產婦產后恢復具有重要價值[3]。產后出血是經陰道自然分娩的嚴重并發癥,盡管大多數產后出血產生的不良后果可以避免,但產后出血致死率仍較高,嚴重威脅產婦生命健康[4]。目前已有研究證實,穴位按摩對預防產后出血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5]。而關于母嬰皮膚接觸聯合穴位按摩在自然分娩產婦中的應用研究較少,故本文展開相關研究,現報道如下。
納入2019年7月至2019年10月于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自然分娩的200例產婦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00例。納入標準:①產婦均經陰道自然分娩;②孕周≥37周;③單胎頭位;④產婦及其家屬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具有剖宮產指征產婦;②合并心、肺、腎、肝等嚴重器質性病變者;③合并精神系統異?;蛘J知障礙;④凝血功能障礙產婦;⑤既往有剖宮產生產史。本研究獲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對照組采用常規產后干預,對產婦進行母乳喂養、乳房清潔等宣教,指導產婦進行產后護理,進行心理干預,消除產婦產后焦慮、緊張心理,鼓勵產婦進行母乳喂養,仔細告知產婦母乳喂養及新生兒護理的常見問題和解決方案,注意產婦營養均衡,避免辛辣、油膩等食物。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母嬰皮膚接觸聯合穴位按摩。母嬰皮膚接觸:新生兒娩出后,用準備好的干毛巾擦凈,擦干過程中快速評估新生兒呼吸狀況,使新生兒與母親皮膚接觸,新生兒與母親持續皮膚接觸至少90min,嚴密觀察新生兒生命體征及覓乳動作,當出現舔舌、流口水、尋找等動作時,指導產婦開始母乳喂養,促進早吸吮、早開奶。穴位按摩:分娩結束后2h,由專業的產后穴位按摩師向產婦介紹按摩目的及方法,取得產婦及家屬配合,將42℃左右的熱毛巾熱敷在雙側乳房,在乳房周圍涂適量凡士林,進行按摩,用食指、中指、無名指指腹環形按摩乳房乳中、乳根、膻中、中府穴位;采用梳篦法,左手托住一側乳房,右手呈梳狀,從乳房根部向乳頭方向梳抓,牽拉乳暈皮膚及皮下組織,用大拇指向上下、左右方向牽拉兩側乳頭3~5min;一手托起乳房,另一手以手掌大小魚際輕輕拍打乳房使之顫動,操作5~10min;子宮按摩前囑產婦排空膀胱,平臥于按摩床上,按摩區域涂適量凡士林,按摩宮底、關元、三陰交穴位,將手掌放在宮底部,用小魚際肌順時針方向環形按摩子宮5~8min,點按關元、三陰交穴位5~10min;足底按摩采用屈食指手法點、按為主,配合摩、推、掐、括等,力度以患者感覺酸、麻、脹、痛為宜,按摩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三陽經及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三陰經5~10min;按摩過程中及時向產婦講解,詢問按摩力度,按摩時手指勿滑動,避免損傷皮膚。以上按摩1次/d。
①比較兩組產后24h出血量及出血時間:胎兒娩出后待子宮羊水排盡,將彎盤置于產婦臀下收集血液,后采用衛生墊收集血液,稱重衛生墊使用前后重量,于產后24h稱重衛生墊,出血量=(使用過的衛生墊重量-使用前衛生墊重量)/1.05g+直接收集到的血液量;②比較兩組分娩前后紅細胞比容、血紅蛋白水平:采用邁瑞血球分析儀,配套使用試劑盒DS試劑檢測紅細胞比容,并配套使用試劑盒M-6LDH檢測血紅蛋白水平,分別于分娩前1d及分娩后3d進行檢測;③比較兩組產后產婦泌乳始動時間及恢復情況指標(惡露持續時間、產后第3d、7d子宮底下降高度):記錄產后產婦泌乳始動時間及惡露持續時間,于產后第3d、7d測量子宮底高度,測量前排空膀胱,以測得的子宮底高度與產后測量的子宮高度差為產后第3d、7d子宮底下降高度。

觀察組產后24h出血量及出血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值分別為13.332、3.452,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產后出血量及出血時間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postpartum bleeding volume andbleeding time between the two
兩組產后紅細胞比容、血紅蛋白水平均顯著低于產前(P<0.05);觀察組產后紅細胞比容、血紅蛋白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值分別為2.418、4.685,P<0.05),見表3。

表3 兩組分娩前后紅細胞比容、血紅蛋白水平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hematocrit and hemoglobin levels before and after delivery between the two
觀察組泌乳始動時間及惡露持續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t值分別為18.366、10.166,P<0.05),產后第3d、7d子宮底下降高度顯著高于對照組(t值分別為5.979、3.370,P<0.05),見表4。

表4 兩組產后產婦泌乳始動時間及恢復情況比較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initiation time of lactation and recovery of postpartum between the two
采用自然分娩的產婦多伴有產后出血。產后出血指產后陰道持續或間斷流血,亦可表現為急驟大量出血,可造成產婦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是目前導致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6]。產后出血主要由產婦宮縮乏力所致,因而促進子宮收縮是治療產后出血的關鍵因素。母嬰皮膚接觸是臨床新生兒早期常用的保健措施,可有效提升新生兒健康水平,促進產婦產后身體機能恢復[7]。穴位按摩結合傳統中醫和現代醫學,針對產婦生理特點,幫助產婦盡快恢復[8]。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出血時間及產后24h出血量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母嬰皮膚接觸聯合穴位按摩可有效縮短產后出血時間,減少出血量。有研究顯示,子宮按摩可刺激子宮反應,加強子宮收縮,促進宮內壞死脫模組織及淤血排出,有效促進血液循環;子宮按摩可直接壓迫子宮,促進子宮收縮,減少宮腔積血發生[9]。母嬰皮膚接觸通過早期母乳喂養,刺激乳頭神經末梢,神經沖動可上傳至下丘腦興奮室旁核和室上核,加速腦垂體釋放催產素,從而促進子宮恢復,減少產后出血[10]。此外,本研究顯示,觀察組產后紅細胞比容、血紅蛋白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證實母嬰皮膚接觸聯合穴位按摩較常規產后干預對于減少產后出血效果更好,血細胞水平下降更少,與以往研究結果一致[11]。筆者認為,新生兒與產婦立即皮膚接觸時,新生兒受到母親氣味、體溫對其感知產生刺激,增加新生兒主動覓食及吸吮,刺激產婦乳頭神經,促進子宮復舊。穴位按摩包括對產婦乳房、子宮、足底進行按摩,通過對關元、三陰交等穴位的刺激,幫助產婦恢復體力,消除疲勞,調節臟腑、組織及器官生理,促進宮腔內組織殘留物排出,減少出血發生。母嬰皮膚接觸與穴位按摩聯合應用于自然分娩產后,結合現代醫學理念及傳統中醫,共同減少產后出血的發生。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泌乳始動時間及惡露持續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產后第3d、7d子宮底下降高度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母嬰皮膚接觸聯合穴位按摩可促進產婦產后泌乳及子宮恢復。穴位按摩可有效疏通乳腺導管,牽拉乳頭,且通過皮膚接觸,興奮傳導至大腦底部的垂體前后葉,刺激釋放催乳素,促進乳汁分泌,并有效促進血液循環。子宮按摩使子宮收縮加強,促進宮腔內殘留物排出,縮短惡露時間,加速子宮恢復[12]。有研究顯示,新生兒與產婦乳房接觸,促進新生兒早期吸吮,可刺激產婦迷走神經,誘發催乳素及催產素的分泌,促進泌乳[13]。穴位按摩可通過對穴位及反射區的刺激疏解肌肉緊張,疏通經絡,調和血氣,促進產后泌乳,加快子宮恢復。穴位按摩聯合母嬰皮膚接觸,結合中西醫保健措施,共同促進產婦泌乳及產后恢復。
綜上,母嬰皮膚接觸聯合穴位按摩可減少自然分娩產后出血,促進產婦早期泌乳和子宮恢復,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