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濤,李曉英,張 琳,朱榮平
(常州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江蘇 常州 213000)
新生兒ABO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newborn,HDN)是新生兒常見的疾病之一,發病原因為母體與新生兒血型不同而出現同族免疫性溶血反應,HDN是新生兒血清總膽紅素(total bilirubin,TBIL)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1]。血清TBIL水平過高會導致一系列臨床癥狀出現,常見有黏膜、皮膚、鞏膜黃染等,持續升高還會出現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同時對患兒心、肝、肺、腎等多處臟器造成損傷,患兒出現壞死性小腸結腸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的可能性也會增大[2-3]。因此,改善新生兒溶血反應,降低TBIL水平是臨床預防HDN相關并發癥的主要手段[4]。目前,臨床降低TBIL水平主要采用藍光療法、靜脈滴注白蛋白,其對病情較輕的患兒療效較好,但對病情危重、黃疸發生早的患兒治療耗時較長[5]。為了盡快改善患兒臨床癥狀,降低并發癥發生率,臨床需要找到更多方法對患兒進行干預治療。經研究發現,益生菌可以調節人體腸道菌群,對NEC具有預防作用,但目前臨床上關于益生菌對HDN患兒的預防作用研究結果較少[6]。基于此,本研究采用病例對照的方法,對78例HDN新生兒進行治療,探討其對HDN患兒的干預效果。
本研究選取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于常州市婦幼保健院分娩的78例HDN新生兒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9例。納入標準:①母兒血清學溶血檢查符合《小兒內科學》HDN診斷標準[7]:母親血型為O型,患兒血型為A型或B型,患兒伴有黃疸表現,血清學檢測抗體釋放試驗陽性、抗人球蛋白試驗陽性或游離抗體試驗陽性;②監護人自愿參加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患有消化道畸形、復雜性先天性心臟病等各種先天性畸形;②染色體改變者或先天性宮內感染者;③藥物過敏者。本研究獲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HDN患兒基礎資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basic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HDN
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包括糾正酸中毒、補液等退黃措施,藍光照射7d,靜脈注射10%人血白蛋白(進口藥品注冊證號S20160018),劑量為1g/kg,使用1~3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服用益生菌,益生菌制劑為培菲康(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散,國藥準字S10970104),低于40℃沖服,或結合母乳、配方奶沖服,2.0g/袋,每次1/4袋,2次/d,持續治療7d。
①測定兩組治療前、治療7d后TBIL、紅細胞計數(red blood count,RBC)、血紅蛋白(hemoglobin,Hb)水平:采用OLYMPUS AU5400生化檢測儀測定TBIL水平,采用美國生產的COULTER ACT 5diff AL儀檢測RBC、Hb水平;②統計兩組NEC發生率,參考Bell標準診斷[8];③測定兩組治療前后腸屏障功能:采用分光光度計法測定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D-乳酸水平,其中DAO活力測定采用南京建成科技有限公司DAO試劑盒(生產批號20120926),D-乳酸水平測定采用成都博世生物技術提供的D-乳酸試劑盒(生產批號BD0405),測定時點同①;④測定兩組治療前后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采用流式細胞檢測法檢測CD4+、CD8+水平,并計算CD4+/CD8+比值,儀器為美國BD公司的流式細胞儀CantoⅡ。

治療前兩組TBIL、RBC及Hb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TBIL、RBC及Hb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治療后觀察組TBIL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776,P<0.05),治療后兩組RBC、Hb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HDN患兒治療前后TBIL、RBC及Hb水平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TBIL,RBC and Hb level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in the two groups of HDN
觀察組NEC發生1例(2.56%),對照組發生7例(17.95%),觀察組NEC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014,P<0.05)。
治療前兩組DAO、D-乳酸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DAO、D-乳酸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值分別為8.184、9.017,P<0.05),見表3。

表3 兩組HDN患兒治療前后腸屏障功能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intestinal barrier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HDN children before and after
治療前兩組CD4+、CD8+及CD4+/CD8+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CD4+、CD4+/CD8+高于對照組,CD8+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值分別為6.272、6.251、3.006,P<0.05),見表4。

表4 兩組HDN患兒治療前后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比較Table 4 Comparison of T lymphocyte subse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ABO血型不合是新生兒發生HDN的常見原因,HDN是患兒體內TBIL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TBIL升高會導致患者出現一系列并發癥,NEC是常見并發癥之一[9]。NEC作為一種炎癥性腸病,其發病率及死亡率均較高,臨床表現為腹脹、嘔吐等,嚴重時甚至會出現暫時性休克,威脅患兒生命安全。因此,臨床需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降低TBIL水平及HDN并發癥發生率[10]。
本研究中,治療后兩組TBIL、RBC及Hb水平顯著低于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TBIL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治療后兩組RBC、Hb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益生菌治療HDN患兒可顯著改善患兒TBIL水平,但對RBC、Hb水平改善不明顯。其原因可能為益生菌可以調節人體胃腸道菌群構成比例及數量,增加腸道內厭氧類菌群數量,降低有害菌群的數量,改善腸道微生態平衡,同時具有一定抗感染作用。另外,益生菌可通過減少結合TBIL分解來降低未結合TBIL數量,還可通過刺激腸道蠕動來使TBIL從腸道內排出,以此降低TBIL水平[11]。益生菌對RBC、Hb水平改善不明顯可能是樣本量較小、治療時間較短所致,還需要長期的觀察。
本研究觀察組NEC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治療后觀察組DAO、D-乳酸水平低于本組治療前及對照組治療后,提示益生菌治療HDN患兒可顯著降低NEC發生率,改善患者腸屏障功能。有學者對817例新生兒HDN并發新生兒NEC的高危因素分析發現,未發生NEC的新生兒使用益生菌治療的占比顯著高于發生NEC的新生兒,表明益生菌對HDN患兒發生NEC具有較好預防作用,與本次研究結果相符[12]。其原因分析如下:益生菌可以補充腸道所需的正常菌群如雙歧桿菌、乳酸桿菌、酵母菌等,刺激其生長與繁殖,同時抑制外源細菌定植和內源致病菌如致病性大腸桿菌、葡萄球菌、腸球菌等過度繁衍,以此調節腸道內菌群微生態平衡,提高腸屏障功能,發揮免疫調節作用,恢復腸道吸收消化功能,降低NEC發生率[13]。同時益生菌在酸性環境和膽汁中穩定,在腸黏膜定植并進行黏附,使腸道產生抗微生物的物質修復腸黏膜,還可通過促進腸上皮細胞粘蛋白分泌來改善患者腸屏障功能[14]。
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CD4+、CD4+/CD8+高于本組治療前及對照組治療后,CD8+低于本組治療前及對照組治療后,提示益生菌治療HDN新生兒可顯著提高患兒機體免疫功能。益生菌主要通過對細胞因子的調節作用來對T淋巴細胞免疫作用產生影響,一方面,益生菌可調節樹突狀細胞對T淋巴細胞的調控;另一方面,益生菌還可以通過細胞信號轉導途徑,影響細胞因子的產生,激活巨噬細胞,以此提高患兒機體適應性免疫功能和固有免疫能力,改善CD4+/CD8+比值[15]。
綜上,益生菌治療HDN新生兒可顯著降低TBIL水平,降低新生兒NEC發生率,改善患兒腸屏障功能和機體免疫功能,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