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網絡時代,青少年社交呈現出新的特點。
一些基于共同興趣和同質審美建構起來的圈子,成為青少年發展社交關系的新場所。設圈、娃圈、Cosplay圈、盲盒圈、網游圈、飯圈、漢服圈、鞋圈……各類圈子應運而生,以獨特的規則、專屬的語言、有趣的活動聚攏著擁有共同愛好的青少年。圈層社交,成為青少年群體中一種難以抗拒的趨勢。
熱潮之下,清醒地認識圈子對青少年成長的利弊尤為重要。在圈子中,青少年表達主觀意志,展現個性特點,彰顯自我價值;釋放壓力,尋求快樂,發展自我意識;享受“心有靈犀”,追求社會認同,獲得精神愉悅……但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圈層社交的另一面:一些圈子被平臺和資本綁架,讓青少年成為生產流量的工具人和投入大量時間與金錢消費文化產品、商品的“著魔者”;虛擬世界同好對現實生活中的同儕關系和班級關系造成擠壓,進而影響線下交往;父母、師長難以理解子輩的世界,兩代人很難有深層次的交流和溝通……
這種新的社交方式,會給教育帶來什么樣的挑戰?教育者該如何去應對?又該怎樣引導青少年由小圈子走向大圈子,實現社會化成長?本期“專題報道”聚焦青少年社交新文化,呈現不同圈子的交友規則、分析影響青少年社交的因素等,以期引起教育者對青少年圈層社交更廣泛的關注,共同探討教育的應對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