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北
鄉村早有陪讀之風,近年來竟呈愈演愈烈之勢。家長們剛將孩子帶進幼兒園,就瞄準城鎮優質學校,家境富裕的買房,囊中羞澀的租房,一送入小學門檻,就毅然踏上漫漫的陪讀之旅。初中陪讀的更多,到了高中沖刺階段達到峰值。大學里的陪讀也有看漲的苗頭。
許多地方正在“教育改革”的名義下將優質教育資源急劇向城鎮集中。家長們送子進城,是順應時勢之舉。孩子年幼,生活尚難自理,家長暫且陪讀,也是一種理性選擇。但是,像現在這樣一陪就陪到大學,真是聞所未聞。這能陪出什么樣的孩子?
輿論早有警示,“巨嬰”的出現亟待關注
獨生子女是家庭生活的中心。父母的心思,集中于“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他們要做兒女的“守護神”,排除一切干擾,減輕一切負擔,保障孩子心無旁騖地投入課業提升成績。每天的飲食穿戴,日常的灑掃庭除,本是孩子生活自理的啟蒙課程,都已為父母一手包辦。校園中的勞動課程,田野上的農事教育,社會上的勤工儉學,本是孩子培養勞動意識、增長勞動技能、認知勞動價值的大好機會,也遭遇了一些家長的漠視。在他們心里,只要孩子能學出好成績,考上好大學,就必定有個好前程。現實則未必如其所愿。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孩子是怎么成長的?古人倡揚的“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有其深刻的人生哲理。校園里的學習是一本書,實踐中的磨煉、生活中的摔打同樣是一本書,哪一本書都不能錯失。不讓孩子們從實踐的磨煉中去增強本領、提升能力,不讓孩子在生活的摔打中涵養信念、砥礪精神,那就是拒絕孩子的成長,就是毀棄孩子的未來。父母再美好的期望,也很可能付諸東流之水。
專家亦有告誡,教育必須糾偏“半人”現象
孩子的生命成長需要的是“全人教育”“全面發展”。知識學習,專業學習,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而更重要的還有創新發展思維、團隊合作意識、社會情感能力和人文素養的學習。可是,在應試教育的導向中,我們努力踐行的還是“半人教育”,人文教育方面還多處于空白地帶,許多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陷入一個單向度、封閉性的成長繭房。這種偏向不僅體現在學校、在課堂,也體現在家庭、在陪讀。
心靈的成長是個持續的過程,社會情感學習是門一生的功課。這種能力的提升,不僅在學校專業、系統的社會情感教育,而且在家庭環境,在父母教養觀念的拓新、親子互動方式的轉換和孩子耳濡目染的潤澤。時下的過度陪讀,家長恰恰是放棄了應擔的教育責任,萎縮了孩子應有的習得能力。
也有一些家長擔心,會不會陪出“不知感恩”的孩子
陪讀只是一個表象,讓人擔憂的是傾覆中的親子關系。不少孩子將父母的付出視為“應該”,自私自利之心日增,感恩孝敬之情日減,只知索取不知回報的現象日漸蔓延。
時下,中國家庭中“老養小”的“啃老”現象已不鮮見。過度陪讀是另一種“啃老”,當然,這里“啃”的不僅僅是長輩的錢財。據了解,鄉村陪讀生中不乏貧困家庭。筆者熟悉的一所中學高中部有一貧困生,無法自理生活,還嫌棄食堂飯菜質量,逼得孤身一人在家的80多歲奶奶來校租房陪讀。有學者感嘆,中華民族的孝道文化將因此而不斷流失。
孩子在家庭中不知感恩父母、孝敬父母,走上社會也很難學會去尊重他人、關愛他人。
問題反映在孩子,責任還在父母的教育。他們將家庭遭遇的經濟收入的困窘、養兒育女的艱辛、生活經歷的波折,都竭力向孩子遮掩起來,把真實、嚴酷的生活過濾成純凈、鮮亮的色澤,裝扮成輕松、完美的模樣。如此這般,怎么去生發、養成孩子們的責任意識、感恩文化?曾聽老家的朋友講述一事:鄉間有一名女孩已30多歲,在讀博士后,還要求母親只身前往全面照料生活起居。其父拖著殘疾的身體獨自在家艱難度日,一再后悔:當初要是就念個本科多好!
當下的社會競爭激烈,內卷嚴重,未來的人生不確定性放大,新可能性增多。被家長們一再寵著的孩子們如何自處,如何出彩?陪讀的家長們還請三思,該放手時就放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