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健 紀德奎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五育并舉”作為新時代教育的鮮明標志,為教育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時代校園文化建設需要在“五育并舉”理念下闊步前行。
建設“五育并舉”校園文化是落實黨和國家教育決策的必然要求。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肩負著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輸送優質人才的重任。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決定著教育的屬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必須旗幟鮮明地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這是落實黨和國家教育決策的題中之義。
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教育決策,要把黨的教育方針作為根本指引。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五育并舉”的重要論述,針對教育發展出現的新形勢、新問題給出了高屋建瓴的答案,為新時代學校建設指明了方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細致擘畫了未來我國教育發展的光明前景,再次鮮明地指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新時代教育發展、校園文化建設奠定了基調。學校作為育人的主渠道,必須忠誠黨的教育事業,旗幟鮮明地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政策,將“五育并舉”的要求深植于校園文化建設的方方面面。
建設“五育并舉”校園文化是順應世界教育發展潮流的可行舉措。
學生的全面發展是世界各國共同追求的教育目標,也是世界教育發展的潮流。早在20世紀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書中,就倡議從體力、智力、情緒、倫理等綜合方面培養完善的人;之后,在《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中再次強調個體有權利獲得充分的機會實現全面發展。進入21世紀,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先后發布多項報告,設想了適應21世紀經濟社會需求的學生素養框架,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新的參考視角。一時間,歐盟、美國、英國等先后加入這一潮流,紛紛出臺各自的理念框架,一場世界性的素養教育運動蓬勃發展,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成為世界教育共識。
利用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強化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促進學生核心素養養成,成為世界各國中小學的普遍追求:英國中小學,特別是公學,重視利用體育、各種課外活動以及校園環境等培育全面發展的“紳士”;韓國注重利用天人合一的校園環境及多彩的課外活動,培育適應多元文化的高素質學生;德國則在日常教學中融入了跨文化的內容,意在培養國際化的、全面發展的人才……在新時代背景下,加快“五育并舉”校園文化建設,是我國中小學校順應世界教育潮流的可行舉措。
建設“五育并舉”校園文化是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科學行動。
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人學理論的核心要義。在馬克思看來,人的全面發展就是“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人的全面發展昭示人發展的理想境界,也為學校教育提供具體方向指引。人的全面發展不是抽象的形而上意義的全面,而是真切的現實性的全面。對于新時代的教育而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要基于學生發展的現實境遇,遵循學生發展的基本規律,遵照學生發展的現實需求,喚醒學生發展的生命樣態。
學生的全面發展是身心和諧統一的發展,是認識世界、感受世界、體驗世界、改造世界的有機統一。校園文化之所以育人,是因為能激活學生智力活動、增進學生審美體驗、激發學生主體德性、激揚學生體質健康、激越學生勞動本性。建設德智體美勞并舉的校園文化,是新時代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科學前提,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應然選擇。
責任編輯: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