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丹丹
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工程,過程中面臨諸多難題。高校附屬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可以依托高校的優勢尋找破解建設難題的路徑,實現跨越式發展。
堅持“五育并舉”理念,破解理念滯后短板
理念不清晰、不明確,甚至滯后于時代發展,是校園文化建設面臨的一大難題。附屬學校借助高校資源,可以在短時間內深入理解“五育并舉”理念,探明理念的構成要素與建構邏輯,找準校園文化建設的關鍵要素,較快構建起“五育并舉”校園文化建設理路。緊抓德育建設,深入貫徹黨和政府最新指示精神,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校園文化,滋養學生精神世界;夯實智育基礎,構建基礎型、拓展型、研究型多元化課程群,培養創新型人才;拓展體育內容,依托高校體育人才優勢、項目優勢,融入傳統體育文化因素,強化體育育人功能;優化勞動實踐,強化家庭勞動、學校勞動、社會實踐三者互動,引導家校共育,促進學生養成勞動習慣、技能和精神;加強高校與附屬學校互動交流,豐富美育活動形式,提升附屬學校學生審美素養。
兼顧軟硬建設舉措,破解重硬輕軟困境
校園文化建設中往往出現“重硬件輕軟件”的現象,影響著文化育人的整體成效。破解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軟硬兼顧。一方面,強化“硬建設”。注重校園環境的設計布局,使之符合學校這一特定場域的內在要求,給人以沉穩、端莊、開放、自由的感覺,讓師生浸潤其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文化心理暗示,健康快樂地成長為有文化底蘊的人;重視窗口建設,宣傳學校“三風一訓”,弘揚學校光榮歷史,展現“五育并舉”教育理念,發揮校園文化引領功能。另一方面,注重“軟建設”。重視學校人文環境建設,創造和諧的文化氛圍,尤其是塑造融洽的師生關系、團結友善的同伴關系;創設平等尊重、兼容并蓄的文化環境,給予師生精神激勵,促進其安心工作和學習,并積極參與學校各項建設工作;營造“以校為家,以學為親”的文化氛圍,熏陶學生形成健全人格和優秀品質,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
借助互相交流優勢,破解實踐創生不足
校園文化建設中,部分學校因條件限制,一味模仿他校的風格,缺乏自身的實踐創生。附屬學校背靠高校,可以廣泛借鑒國內外經驗,在校園文化建設實踐中不斷吐故納新,更容易實現校園文化創新。附屬學校與高校要積極進行交流與碰撞:一方面,附屬學校可以參加高校舉辦的多種專題講座、論壇等學術活動,這有助于其明確高校的文化追求,接觸到更廣泛的優秀建設案例,豐富對“五育并舉”校園文化建設理念的認識,實現理念上的創新;另一方面,高校要多走訪附屬學校,了解學校實踐工作現狀,及時獲取反饋意見,并給予針對性指導,幫助附屬學校更深刻地認識自身的優勢,有效解決校園文化建設中遇到的現實難題,實現行動上的創新。
達成特色整合愿景,破解特色不彰弊病
獨特的校園文化可以很好地彰顯學校特色,但在實踐中,校園文化往往流于形式雷同、千篇一律之弊。附屬學校如果能借助高校的理論優勢,深入挖掘校史校情,引導全校師生共同參與校園文化建設,將有助突出學校特色,實現內涵式發展。具體而言,附屬學校要結合自身的歷史積淀、價值取向、師資力量、學生情況,確定適合自己的校園文化建設方向。然后,在“五育并舉”理念下大膽創新,發揮優勢資源,打造特色項目,提升辦學質量,彰顯學校特色。
責任編輯: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