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玲
三國時期孫權曾說過:“能用眾力,則無敵于天下矣;能用眾智,則無畏于圣人矣。”班主任若能在班級管理中充分運用學生的智慧進行管理,則必定會給班級注入新的活力,使學生得到充分發展。班級管理中的分組管理是這種思想的具體體現。所謂分組管理就是班主任的一個基本管理模式,即班主任在工作管理中引入小組競爭機制,科任教師運用它進行教學管理,全班參與,全天候發揮作用的一種管理方法。
一、均衡分組
以60個學生為一班,六人為一組,分為10組,在各小組的男女比例、學習成績、紀律表現、性格特征等方面反復推敲,力求均衡,以確保今后在各種競爭評比中的公平性。
二、編號管理
根據每組學生的學習情況,對組員進行編號。根據每組學生的具體情況安排座位。組長是小組的核心人物,關系著整個小組的成長,因此每個小組設立兩個組長。
三、管理形式
(一)以小組的形式管理班級紀律
班級分組管理的理論與實踐很好地解決了常規班級管理所不能解決的問題:1.班級的分組管理體系把班級的行為規范及具體事由從班級的事務轉變為小組的事務,使得班級紀律更加明細化,也就是把班級事務由班主任的事轉變成為每一個學生自己應承擔的義務,這就很好地解決了為誰而管的問題。2.小組管理可以促使學生的自我價值得到實現。3.把一個班級劃分為幾個小組,這種競爭可以激起學生的好勝心,更容易在班級內部營造出一種以小組為單位的競爭氛圍,使得學生的學習欲望和學習興趣都大幅提升。
小組紀律管理的模式:
1.班級提出管理目標:紀律目標與獎懲措施。
2.值日班長每日反饋:當日評定表現好與差的小組,給予獎勵或懲罰。對每組成員的優劣表現進行加減分,并納入每日量化考評中。
3.周評定:根據每組一周的表現進行星級評定,并在量化考核中加減分。
(二)以小組的形式促進班級的學科學習
班級內部的學習小組不同于課堂教學中的小組,它具有自主性、競爭性、互助性等多重性質,正因如此,它在課堂上所發揮的作用也遠遠超過了單純意義上的學習小組。
1. 預習新課:
(1)小組自主理解。
(2)小組互相探討。
(3)小組提出問題,并分析問題。
(4)小組間將疑難問題進行總結討論。
2.小組比賽:通過將各個小組回答問題的多少、課中及課后練習以及做題的準確率、課堂上所做筆記是否認真等為內容,實施加分制、獎勵制,以此促進小組間的競爭。
3.復習鞏固:在分組的基礎上,學生每周對所學的科目取長補短,對自己弱項科目及時整理,并對一周內的學習內容運用思維導向圖進行總結,及時鞏固所學內容,使自身的學習進度有條不紊的進行。
4.組員互助:組內兩組長對所管組員進行輔導,以強帶弱,以優帶差,有利于學習,有利于團結。填補了教師不能全面顧及的缺陷,能起到“生教生”的作用。
5.線上監督:線上教學由于沒有教師在場,有許多偷懶、不聽課的現象存在。對于線上教學,我們應該積極與學生進行互動,并將線上互動予以截屏,組長統計,以期達到線上監督的作用。
(三)以小組的形式開展班級活動
組長可把不同的任務分給每一個組員,由組員具體負責所在組的具體任務。比如,收發作業,費時費力,到最后也搞不清楚誰沒交,而組長把每科分給組員具體負責某一科目,就一目了然了。
四、分組管理的作用
1.提高班級及課堂管理的輻射作用
在班級分組管理中,最重要的轉變是取締過去的班級管理模式,由班主任、科任教師帶頭管理學生轉變為班主任、科任教師有任務分配給小組,再由小組組長將具體任務細化分配給組內成員。采用分組管理,班主任、科任教師不再是“單兵作戰”,而是實現了班級管理的“全民皆兵”。這也使得班級中的每件事情轉變成了小組的事務,從而衍生成每個小組成員應盡的責任與義務。在管理機制上,這種新模式的實行,得以讓學生成為班級管理的主體成為現實。通過班級的分組管理把學生的問題集中到小組處理,由小組進行探討,再由小組將解決不了的難題反饋給班主任及科任教師,這樣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班主任擺脫了事無巨細的班級管理工作,科任教師也可以了解不同程度的學生對知識的把握情況,及時解決問題的同時,提高了教學效率。
2.使學生間的競爭具體化
學校的學習本身有競爭,但要看到明顯的變化周期還是比較長,每天的變化學生看不到,一旦形成不好的習慣就很難改變,小組管理恰好彌補了這個空缺,學生遇到的問題都能及時糾正。
總之,在小組的管理模式下,學生的行為舉止都有評價,客觀的評價提高了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升了班級的整體學習效率和整體成績,使學生綜合素質得以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