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世林
摘 要: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了強大的生機與活力,引發我們對社會主義觀念轉變產生新的思考。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有力地說明,社會主義非烏托邦式之空想,其在現實維度仍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中國的建立與完善進一步佐證,社會主義非計劃經濟所捆綁,市場經濟在實際運行中同樣可以成為更好建設社會主義的有利因素。堅持社會主義,深化對社會主義內涵的認識,一定要堅持發展的觀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生動表明:社會主義是一條代表人類發展方向的前進道路,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途中的一個階段,是不斷完善發展的理論體系,是保障理論與實踐成果的制度凝結,更是一切向好因素的集合。
關鍵詞:空想社會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因素
中圖分類號:D09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1)11-0013-03
一百多年前,中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李大釗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中開篇即談道:“一個德國人說過,五十歲以下的人說他能了解馬克思的學說,定是欺人之談。因為馬克思的書卷帙浩繁,學理深晦。”[1]從帶有烏托邦色彩的空想萌芽到系統科學的理論問世,從一國的偉大實踐到多國的競相發展,社會主義的內涵在數次飛躍中不斷得以深化。如今,站在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起點,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復雜狀況和各種質疑我國社會主義屬性的聲音,我們亟須建構與時俱進的理論體系,闡釋社會主義觀念的時代塑型。
一、從理論到實踐:社會主義非烏托邦式之空想
作為一種社會學思想,誕生于16世紀初的社會主義(socialism)主張整個社會應作為一個整體,產品、資本、土地、資產等要素均由社會擁有和控制,并按照公眾利益的現實狀況進行管理和分配。自1516年莫爾發表《烏托邦》一書以來,作為社會主義的最初形態,空想社會主義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
1.空想社會主義的萌芽帶有烏托邦式的色彩
空想社會主義是人類歷史發展的產物,其出現蘊含著必要的物質前提和思想基礎。一方面,16世紀的西歐社會變化快速,大機器的迅猛發展帶來社會勞動分工的細化,大規模的商品生產引發使用價值和抽象價值的分離,新航路的開辟推動世界市場的拓展,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與時存生產關系不相適應的小生產模式開始瓦解,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開始確立。但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帶給人們的不是福音,而是將“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園詩般的關系都破壞了”“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系了”[2]。面對殘酷的剝削與越發明顯的兩極分化,啟蒙思想家用《人間喜劇》《悲慘世界》《大衛·科波菲爾》等作品尖銳無情地展示著現存社會形態下底層百姓的悲慘境地和人與人相處的兇殘、貪婪與虛偽。這些直接的思想材料使無產階級改變社會現狀的愿望日益強烈,空想社會主義應運而生。
但是,觸及不到根本生產關系的空想社會主義者雖然有社會變革的方案,卻幾乎沒考慮過自己精心制作的藍圖如何才能付諸實踐。傅立葉曾花費整整12年枯坐書房,僅僅是為了等待人們對他在報紙上的呼吁言論做出回應。他們并不期望和打算通過無產者的起義來實現社會變革,甚至還往往寄希望于英雄人物的出現和資產階級的援助,這種帶有明顯烏托邦色彩的意識自然無力改變下層民眾受苦受難的悲慘境遇。
2.科學社會主義的出場堅定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
與空想社會主義不同,馬克思和恩格斯以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論為指導,基于前人的已有理論基礎,立足所處社會現實,在對資產階級的歷史進步性給予肯定的同時,洞悉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存弊病和不可化解的固有矛盾,用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論證了“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2]這一重要觀點,從而完成了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偉大轉變,為今后社會主義從理論到實踐、從一國到多國的飛躍奠定了理論基礎。
如果說在19世紀,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時所思考的主題是社會主義為什么必然取代資本主義;20世紀列寧、毛澤東等領導人通過實踐探索出了社會主義如何取代資本主義的道路,在現實中找到了具體做法。那么,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主題,就是資社并存中的矛盾沖突和合作交流。中國共產黨堅強有力的領導、改革開放提供的強大動力、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等多重優勢推動社會主義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3]主流的意識形態和社會現實已經告訴我們,社會主義不是空想,社會主義已經成為現實。我們堅定理想信念,首要一點就是社會主義信念。
二、從構想到運行:社會主義非計劃經濟所捆綁
1.辨清錯誤的社會主義經濟論
在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進程中,曾出現過兩種十分典型、影響較大的經濟發展理論:經濟決定論和計劃經濟論。持有第一種觀點的學者認為:經濟是決定社會發展的單一因素,僅僅用經濟因素的自動作用就可以解釋復雜的社會現象和歷史發展進程。他們甚至將馬克思主義中的社會主義理論妄斷為經濟決定論,這種庸俗的機械的歷史觀和崇拜自發性的機會主義理論受到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寧徹底的揭露和批判。恩格斯在19世紀90年代寫給約瑟夫·布洛赫的書信中直接指出:“根據唯物史觀,歷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如果有人在這里加以歪曲,說經濟因素是唯一決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這個命題變成毫無內容的、抽象的、荒誕無稽的空話。”[4]立足現實維度,結合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經驗,這種社會主義經濟論的局限性也是顯而易見的。
相比之下,第二種觀點離我們更近,也更為我們熟知。持有第二種觀點的學者認為:根據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敘述,社會主義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只能發展計劃經濟,由國家統一分配管理,實行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成為區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性質的關鍵。這一觀點在斯大林時期得到凸顯,而我國在同一時期也開始實行“一大二公”的政策以突出社會主義的“純潔性”和“優越性”。但是,純粹計劃經濟的弊端在落后國家的發展中開始顯現,蘇聯經濟領域的改革失敗導致政治、思想文化等領域的崩潰,最終導致解體。當西方學者對我國市場經濟的合法性不斷發問的時候,鄧小平同志就深刻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5]計劃經濟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并非是固定的配對關系。自此,計劃和市場開始以配置資源的手段進入人們的視野,市場經濟體制確立以來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也進一步增強了我們的發展信心。
2.用馬克思主義發展的眼光看待社會主義經濟的運行規律
馬克思主義是辯證發展的,社會主義不僅沒有純粹的經濟框架約束,也并非是被計劃經濟所決定的。
首先,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創設的社會主義語境下,實行計劃經濟存在著“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社會交往的普遍性存在”這兩個基礎性的前提,在此基礎上,人們才可以按照計劃分配達到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美好狀態。但毫無疑問的是,雖然我們國家經歷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變革,取得了發展奇跡,但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改變,經典作家所創設的前提性條件在現實社會主義國家中還未實現。其次,馬克思主義是時代發展的產物,與時俱進的思想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列寧在新經濟政策時期關于商品經濟的論述,斯大林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理論做出的貢獻,毛澤東有關“價值法則是一個偉大的學校”的思想,都清晰地反映了在不同地域、不同國情、不同發展階段下對馬克思主義的新認識,這是不斷更新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應有之義。最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已經不再停留于抽象的“資”“社”之爭。從理論層面看,社會主義與計劃經濟必然匹配不再是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今天世界上沒有馬克思設想的真正意義上的計劃經濟國家,任何把計劃經濟作為社會主義必要特征的觀點都難以成立。從實踐層面看,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不再是非此即彼的對立關系。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并不沖突。當代世界沒有抽象的市場經濟,也沒有抽象的社會主義,現實的社會主義都是融入了市場經濟因素的社會主義。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和方法論,并不排斥國外經濟理論的合理成分。”[6]在我國社會的經濟發展中,應該堅持以“揚棄”的態度對待西方經濟學。我們需要的不是純而又純的經濟學理論,而是真正讓人民幸福起來的經濟發展。作為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有機結合的典型代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理應在全球化發展的新形勢下充滿自信。
三、從一元到多元:社會主義是一切向好因素的集合
1.社會主義是一條代表人類發展方向的前進道路
回顧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歷代領導人都對“道路”問題格外重視。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就曾指出:“革命黨是群眾的向導,在革命中未有革命黨領錯了路而革命不失敗的。”[7]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鄧小平同志提出,要在中國的具體國情下“走自己的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也深刻指出:“道路問題是關系黨的事業興衰成敗第一位的問題,道路就是黨的生命。”[8]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發展道路既不同于僵化、教條的社會主義老路,也不同于西化、不符合科學社會主義原則的資本主義邪路,而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以追求和平發展為導向、代表人類社會發展前途的科學道路,是代表著并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道路。可以說,我們國家已經在改革開放4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在新中國成立70多年的持續探索中、在近代180多年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在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守正創新中找到了自己的成功之道。這是凝結了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理論和實踐結晶、具有深厚文化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的道路,并且這條道路將越走越寬廣。
2.社會主義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途中的一個階段
2020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發表講話,提出要在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的基礎上,增加社會主義發展史。同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復旦大學《共產黨宣言》展示館黨員志愿服務隊全體隊員的回信中再次提到,希望廣大黨員特別是青年黨員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結合“四史”學習,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奮發有為中踐行初心使命。從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中我們也可以發現,社會主義不僅僅是一條道路,同時也是偉大復興中國夢征途中的一個重要歷史階段。“制定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些提法都有力地佐證了這一點。只有通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才能使社會主義證明其生機活力;也只有通過社會主義發展階段,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民族復興和社會主義的結合是歷史使命的必然選擇,二者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
3.社會主義是不斷完善發展的理論體系
理論的發展是社會變革的先導。社會主義要想解釋實踐中為什么這樣做而不是那樣做,消除人們思想中的一系列困惑,就必須形成不斷完善發展的理論體系來闡述社會主義,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其他什么主義的共同點與區別。這一“發展”包含著兩層含義:一是必須以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發展的基礎,違背了基本原理,就談不上發展社會主義;二是必須在歷史的實踐進程中為社會主義增添新的內容,如果只是單純地重復以往既有的內容,沒有在現實的實踐中孕育新的理論成果,那么,這一理論也談不上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之所以能夠在實踐中不斷地煥發生機與活力,就是因為它不斷地總結實踐經驗,以解決實際中的重大問題為發展的基礎,與時俱進地形成新的理論成果。
4.社會主義是保障理論與實踐成果的制度凝結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全世界出了同一份考卷,從這場“抗疫”大考一下子就看出了中西方的制度模式孰優孰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幾乎在所有可比的領域內都完勝西方資本主義制度。與我們不惜成本地搶救每一個生命、精準到點的防疫舉措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西方政客不顧疫情蔓延的現狀,堅持經濟利益優先,罔顧人性宣稱“群體免疫”,放棄救治老人,不斷用“騙局”“大號流感”等說辭忽悠國民,這種缺乏“實事求是”精神的做法已然在全世界人民的注視下不知羞恥地樹立著其“反面形象”。由此,我們也不難看出,資本主義制度所宣揚的自由、平等、公正、仁愛等“普世價值”,是裹挾著資產階級虛偽性外衣的意識形態武器。自由、民主、人權是好東西,但如果只照西方的話語體系來界定這些概念,并且不分時間、地點、民情、發展水平就把自己所謂的民主模式強加于他國、把“共同價值”說成是“普世價值”,從本質上看,這和過去的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和平演變并無差異。與資本主義制度相比,作為上層建筑的突出表現形式,社會主義制度切實保證了人民當家做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優越性最主要的體現,是可以在實踐中直接把握,并在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得以彰顯的有力保障。
5.社會主義是一切向好因素的集合
《共產黨宣言》中曾指出:“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2]于是,教條的社會主義者就機械地將私有制和公有制作為劃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指標。可立足于現實不難發現,作為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私有制仍然存在并且衍生成為我國經濟活力的重要推手。從計劃經濟時期一概排斥私有制到改革開放以后有條件地認可、接受,再到堅持公有制為主體條件下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這一過程的背景就是改革開放實踐不斷深化的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推進的過程,也是對社會主義內涵的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
20世紀80年代中期,市場經濟改革所帶來的承包現象、雇工現象引發了全國范圍內關于姓“資”姓“社”問題的大討論。從價值導向出發,鄧小平同志用“三個有利于”的判斷標準,一舉破除了人們在意識中給社會主義設定的種種概念約束。從歷史進程來看,社會主義從來都不是固定的、一成不變的,而是在開拓中不斷前進的。能夠滿足人民需要從而提升人民幸福感、能夠對國家和社會發展有利的因素都可以吸納到社會主義的發展進程中來。
從空想社會主義的萌芽到科學社會主義的問世,從巴黎公社的首次嘗試到蘇聯十月革命的偉大勝利,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自一開始就懷揣著廣大無產階級和工人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馬克思主義不是教義,而是指導我們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社會主義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原理或概念,而是可以隨時代發展和現實需要不斷豐富其自身內涵的向好因素的集合。對社會主義內涵的認識是一篇大文章,我們一定要有發展的觀點,發展的觀點就是實踐的觀點、與時俱進的觀點。我們要毫不動搖地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與時俱進地發展社會主義,在現實進程中不斷深化對社會主義的認識。
參考文獻:
[1]李大釗.我的馬克思主義觀[J].新青年,1919(6).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習近平:緊緊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N].人民日報,2012-11-19.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習近平.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J].求是,2020(16).
[7]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習近平.關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幾個問題[J].求是,2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