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致浩
(重慶財經職業學院,重慶 402160)
職業院校的主要目標就是培養符合行業需求、有助于社會發展的職業型人才,近年來各大院校將改革重點集中在了教學制度改革上。從當前職業院校整體教學改革情況看,在“1+X”制度下開展實行會計專業課證融合式教學,促使學生在實踐中,不僅可以掌握專業知識,也能夠具備多種職業技能,為學生日后真正步入崗位工作奠定基礎。因此,有必要分析、研究1+X證書制度下會計專業“課證融合”,進一步提升會計專業教學實效性。
“1+X”證書制度作為一種人才培養制度,主要模式便是“學歷證書+多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以會計專業為例,在“1+X”證書制度落實下,可以有效推動職業院校完成“三維立德樹人”教育目標,對職業院校向現代化改革方向發展起到重要作用[1]。本文主要借助了“1+X”制度為背景,以會計專業課證融合教學改革為方向,在完善學歷證書的基礎上,促使學生可以扎實發展道路,與此同時,也可以通過自身具備的職業技能更好地擇業、就業、創業,這對會計人才培養具有重要作用。同時,這樣也可以緩解就業矛盾,為職業類院校提供可持續發展路徑。基于當前強調的創新教育培訓模式制度下,職業類院校實施會計專業“課證融合”,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會計人才培養質量,同時,也可以更加深化人才培養培訓模式與評價模式方面的改革。
為有效分析“課證融合”的實踐意義,本文以《采購業務開票》會計信息化教學為例,并結合新道業財一體化應用證書平臺,設計了整體教學改革過程。這部分內容涉及了財務會計、稅務會計、成本會計等內容,在會計實務中,采購業務是常見業務,在“1+X”證書技能考核中,此部分知識也是重點內容。對此,通過對課程標準和證書標準的融合,在課程中融合基礎理論知識講解,并借助仿真系統,引導學生模擬采購環節開票的業財一體化處理過程。這一設計思路,有效促使會計教學理論與會計實務的融合,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解讀單據信息,與此同時,也更好地提升了學生會計實務操作能力,借助社會財稅熱點問題,有效激發了學生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掌握業務流程,形成自主了解新政策、新準則的意識,并全面提升掌握能力[2]。
在會計信息化課程實踐中,主要的教學目標是促進學生思辨能力,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對此,本文主要設置了幾個環節,包含了課前準備、課堂教學、課后任務。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又進行了細致的劃分,通過課前導入、理論講解、實踐操作、延伸拓展四個環節,全過程、細致地開展會計信息化教學,促使學生提升增值稅專用發票的開具實踐操作性。與此同時,教師使用了“超星學習通”“1+X業財一體信息化平臺”等信息化手段,并運用了豐富的教學手法,比如情景教學法、任務驅動法、探究討論法、啟發引導法、案例分析法、仿真平臺模擬法等。在創新教學模式的同時,有效調動了學生積極性,促使學生更加自主地參與到實際教學活動中,將理論知識落實到實踐中,進而提升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真正意義上,實現“教、學、做”一體化發展[3]。
會計專業教師將事先準備出來的學習資源發布到“超星學習通”中,其中包含了教學課件、案例資料等內容,學生通過超星學習通進行自主預習,并根據預習內容借助網絡確定采購業務流程,查閱最新頒布的增值稅專用發票開具政策,了解相關內容,為課堂上關于新政的解析做好提前準備工作。而專業教師也需要提前進行賬套操作,這一操作主要通過“1+X”業財一體信息化平臺完成,做好基礎工作可以為課堂上采購業務開票實操演示做好準備,避免因為操作不順暢而浪費時間,影響教學效果[4]。
1.導入環節
良好的教學導入可以迅速讓學生進入學習狀態,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前搜集好相關資源。比如,可以引入微視頻,播放“購買商品不開發票”實際案例情景,吸引學生注意力,并讓學生思考視頻內容,而后引出增值稅專用發票的概念。接著,教師可以利用大屏幕向學生展示專用發票中三個聯次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對比不同。最后,教師講解概念以及作用,促使學生初步形成專票認知[5]。
2.理論講授
在講解理論知識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入業財一體化應用證書平臺中,飲料制造企業增值稅專用發票開具案例,而后構建企業實際開票情景,并通過平臺的真實單據,借助實物向學生逐步演示出專用發票票面主要內容,并按照每一欄的內容詳細解讀具體的填寫要求。
3.實踐操作
在實踐操作過程中,主要依托“1+X”業財一體信息化平臺。該平臺開票系統界面與企業實務基本相同,采用此種信息化手段,有助幫助學生感受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差距,促使學生更好地參與實踐操作[6]。
教師先演示票據開具詳細步驟,涉及發票號、客戶選擇、數量、單價等內容,而后讓學生模仿操作。當學生出現操作錯誤時,教師可以借此為例,直接講解如何作廢發票,幫助學生詳細體會會計實務工作中的各個環節,理解會計實務的不可逆性,從而有效培養學生從事會計工作的嚴謹性,提升其職業素養,樹立認真、負責的職業態度[7]。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在課程中利用課堂片段,不斷引入證書考核內容,從而幫助學生更多地了解會計職業知識,提升證書考試通過率,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
4.延伸拓展
延伸拓展是教學的最后一部分,教師需要根據上述實操任務,向學生提出有關問題,比如任務中的業務發生時間?不同時間稅率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而后讓學生結合網絡資料,選擇最新增值稅電子專用發票實施、小規模納稅人免稅、稅率改革兩個新政點,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討論,擴展學生知識視野。
在課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相應的任務,進一步鞏固學生所學知識,讓學生自主完成“1+X”業財一體信息化平臺采購業務增值稅專用發票開具其他題目,而教師可以通過在平臺上的成績監測,掌握學生完成情況,并利用學習通中的線上討論功能,在線解答學生存在的疑問,指導學生關注一些共性問題,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基于“1+X”制度下會計專業課證融合教學改革背景下,作為高職院校需要結合具體專業人才需求,整合、開發教材,豐富學習資源,建設考核站點,積極與行業、企業真實崗位掛鉤。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一線會計專業教師需要結合根據相關X證書考核的相關要求,融入課程標準、課程計劃中,調整理論實踐課比例,充分發揮出現代化信息教學手段,借助有效的企業真實案例,提高會計專業教學實效性[8]。
在會計專業教學實踐中,需要教師對課程進行不同程度的改革,能夠有效結合典型工作任務,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會計職業成長規律,重新幫助學生構建實踐行為,通過具體的實踐操作,全面整合人文素質、考試內容、考試方法、職業素質等等。促使會計教學各個環節可以實現“教”“學”“做”一體化。在信息化手段與相關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平臺結合下,學生的信息解讀能力、資源獲取能力、應用能力等綜合職業能力得到提升,這與行業需求的人才相適應。
為達到使用“1+X”平臺使用要求,會計專業的師資需要參與培訓,考核合格后方可使用。會計專業教師需要正確、全面的理解“1+X”證書制度與會計專業“課程融合”的意義,革新教育觀念,在課堂教學中,全面融入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內容,保證學生可以學以致用,提升職業能力。同時教師也可以與校企合作企業建立緊密合作,積極拓展會計教學新資源,完善課程建設,加強教師的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實踐能力。
通過對課程標準、教學目標的修訂,將X證書考試同學業考試結合,利用證書考核替代期末考試,提高課程要求,提升學生課程學習的積極性,實現教考分離,同時加快X證書在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落地實施。
綜上所述,基于“1+X”證書制度之下的會計專業課證融合的教學改革,強調教師進行課程設置時,要根據職業考證內容合理設計課程標準、課程教材、教學內容。通過本文的分析不難發現,會計專業課證融合教學改革,正是有效迎合了社會人才需求,符合行業和企業用人要求,對推動會計行業發展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