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銘
(武漢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58)
在當前的高校中,一般教學規范都是經教學管理部門及監督部門共同制定,確保教師在課堂上的秩序管理,以及教學內容傳授等,師生時間往往處于一個主動“教”,一個被動“學”的關系中,學生通常在課堂教學中是沒有對教學模式發言權以及對教學內容發言權的[1]。雖然當前各高校師生都認識到了這方面存在的問題,但在實際中,卻無法對其進行變革。對于學生來說,高校不僅是其學習知識的地方,還是幫助其健康成長的地方,因此高校應從各方面進行考慮,建立一個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實現完美結合“教”與“學”的目的。
以學生為中心主要是指所有參與者在教學活動中秉承一個教育理念,該理念一般包括了四點要求。其一,高校堅持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為最終教學目標,以促進學生成長發展為根本任務。其二,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學校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在學生獲取知識技能的過程中,教師及其他教學工具應作為輔助手段為學生提供幫助。其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作為主導者,兼顧每個學生之間的差異,在教學質量的評價中,應將學生的評價或是學生在教學中的投入程度作為主要評價指標[2]。其四,在教師教學質量方面,學生站在自身情感角度與學習效果方面,有權利提出合理化評價以及合理建議。
教師評價主要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全方面測評教師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和教學效果等,來對其教學能力及水平進行判斷,并提出合理化建議,以此提高教師素質、教學質量等。教師教學質量評價則主要是指評價教師的教學質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所表現出來的教學態度、方式以及內容等,是否能滿足高校教學目標以及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需求。教師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是對高校教師教學質量一個完整的評價體系,其中包括評價目的、主體、內容以及結果等,在該評價體系中,主要通過評價方法和步驟形成一個具有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的整體,最終在經整理和反饋后的評價結果基礎上,尋求進步與改進的措施[3]。
現今時代是在不斷變化的,新的事物和理念也在不斷涌現,高校在發展過程中就需要根據新的教育理念對教學質量評價體系進行適當調整。在這個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中,必須要具備能體現教育工作的兩點要求,即發展性和全面性。但從目前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來看,普遍存在缺乏全面性和發展性的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就會對提升和發展教學質量產生影響。
目前在多數高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指標中,通常更注重的是教師教學實施過程,對其他教學中的關注與分析相對缺乏,例如,如何改進教學目標、教學資源、教學效果等[4]。因此,從實際效果來看,雖然目前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更規范統一、操作簡單、易比較等。但多數高校的一些專業學科,不僅專業性質上有較大區別,且研究內容、范圍等都具有很大差異性,因此也會有不同的教學結果和評價結果。除此之外,不同年級之間的評價體系也會有很大差異性,因此,目前這種固定化的評價標準在一定程度上會對教學結果以及評價結果產生影響,容易破壞其客觀性。
多數高校當前采用的教學質量評價指標主要是評價教師職業技能,但對于學生來說,不僅對此感到陌生,還沒有對評價的參與感。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學生相對缺乏專業能力,很難客觀判斷教師的職業技能,如教學內容的前沿性、是否與實踐進行結合等相關問題,學生的評價往往更側重于對自身的評價,如學習收獲、行為改變等。但是從目前來看,這些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指標中是很缺乏學生的關注,學生作為教學主體、評價主體,在發揮評價方面的作用時受到了一定限制[5]。這就導致學生更傾向于對教學質量表面形象的評價,而無法對其產生原因進行深入分析。在教學評價中,學生作為雙主體,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從某種方面來說,學生的“學”對教師質量評價發展趨勢有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學生的學習效果是檢驗教學質量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標。
高校在構建教學質量評價體系過程中,首先需要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無論是教學主體還是評價主體,都需要以學生為基礎,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作為指導,真正落實教學評價,這樣才能充分體現出評價體系的價值。高校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主要目的是能對教師教學過程進行監測,以期教師能在教學過程中保持認真負責的態度,以豐富的知識和有效的教學方法促進教學質量及水平的有效提高[6]。基于此,這就需要學校在構建評價體系前,提高教師對“以學生為中心的”內涵認識,使其能充分了解在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在該理念下的內涵,同時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真正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質量評價。
面對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指標中存在缺乏發展性和全面性問題,需要高校在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中,確保其評價指標要具有全面性,可根據實際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適當調整。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建立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不僅能促進教師教學水平、職業素養等得到提高,對于學生來說,也能提高其學習能力與實踐能力,促進師生之間共同成長發展。在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中,參與評價的各主體都需要認識到,教學質量評價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師生共同成長與發展,通過積極參與到教學質量的各項評價指標中,實現提高高校教學質量的最終目的[7]。另一方面,在評價體系中的各主體也需要充分認識到,教學質量評價只是作為一種教育管理措施,而非查找教學漏洞的手段,同時實施教學質量評價的目的也不是為了限制師生發展,而是作為一種良性機制使教師、學生、學校等多方受益。其次,由于各參與評價主體的方式不同,因此在教學質量評價實施過程中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對評價指標進行調整,如教師方面可以適當增加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學生自尊心維護、學生錯誤地靈活處理等相關指標,評價方式可以為教師設計自評問卷、同行教師評價等。在學生方面,則可以增加教師教學方式的吸引力高低、是否作出具有啟發性的解答等,評價方式可以為匿名評價。在學校方面,也可以增加優秀教案評選、教師教學反思等指標。最后根據專業不同、年級不同,在評價指標中還需要以此制定不同的評價指標,確保評價指標能體現出共性。
一般在教學質量評價過程中,多數高校往往更注重教師的“教”,在評價體系中的內容以及形式上,更傾向于圍繞教師為主體進行評價,對學生的主體地位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忽略。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通常與學生的“學”既是相互獨立,又是相互依賴的,“教”屬于外在的引導部分,“學”屬于真正能讓學生接受的內在部分[8]。只有學生真正激發了學習自主性,才能通過認真努力地學習行為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這樣才能真正體現教師的“教”,也才能對其教學質量進行評價。因此高校在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質量評價時,需注重評價體系指標中對學生“學”的評價,可以通過教學設計、實施、效果等方面完善評價體系相關指標。在教學設計評價指標方面,主要以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創新性思維鍛煉,以及加強師生互動等進行評價。教學效果則是建立在學生問題的基礎上,形成動態教學,同時確保學生作業設計具有合理性,這樣才能既提高學生的知識技能,還能提高學生的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等。
現階段,在社會在迅速發展下,對高等教育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高校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不僅能充分凸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學習自主性,幫助學生實現全面發展,培養成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綜合性人才。同時,該教學質量評價體系還能加強學校的教學管理,完善教育制度。在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中,通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充分結合“教”與“學”,不斷完善評價體系指標,真正發揮教學質量評價的作用。從實際分析,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無論對學生還是對教師都有重要意義,既能幫助學生健康成長,還能幫助教師不斷調整教學方向,優化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等,真正實現高校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