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穎
(福建江夏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教育管理是高等院校內部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否做好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直接關系到高等院校的教育質量和教育能力,對高校的校風校紀以及人才培養能力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通過加強管理,保障高校教育管理有效性、科學性對維護高校的教育質量和校風校紀都具有重要意義。在當今時代,社會因素對教育對象的影響越來越大,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怎樣做好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是每一個高校都必須要深入思考和面對的重大課題。本文擬立足新時代環境下高校所面臨的教育管理問題,探討創新改進高校教育管理質量的有效辦法。以下本文就從具體實務入手,對上述問題的深入探討。
(一)創新是時代發展需要。因為現代社會中充斥著來自各個方面的信息,人們日常生活領域可以接觸到大量的媒體信息,對于價值觀和是非判斷力尚未成熟的很多在校學生,很有可能受到一些不良媒體信息的影響而被誤導,出現心理情感、價值觀、行為觀念問題和思想品德方面的問題。以往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主要針對傳統媒體信息傳播環境下的高校環境實施管理,而無法有效應對現代信息社會的媒體信息傳播對大學生造成的影響,所以十分需要通過創新教育改革機制,來提升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工作的時效性和科學性。[1]
(二)以往的教育管理體制存在不足,需要引入現代科技進行升級改造。以往的高等院校在教育管理上主要采用依賴于人工的行政化管理模式,而缺乏科學的管理理論來指導院校的管理體制建設,以往的教育管理模式并未設置針對信息化教學活動的管理措施,因而十分需要進行教育管理體制的升級,讓其契合現代教育領域信息化發展的現實情況,所以只有通過進行管理模式創新,引入新的管理辦法,才能更好地適應現代高等教育領域信息化、科技化發展的現實需要。
(三)管理創新是院校教育工作應當與時俱進的積極舉措。傳統的高校教育管理主要注重自上而下的行政化管理,而現代企業管理領域很多新興的管理理論要求把人作為對象實施人性化、精細化管理,這是社會人文發展,對管理領域帶來的價值觀轉變和管理思想的升級。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很多涉及對人的管理,因而十分有必要引入現代先進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對傳統的行政化管理模式進行改進升級,這可以更好地加強教育管理的服務職能,更好地改進教育質量,為學生健康成長,培養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一流人才而提供支持。
(一)轉變傳統思想,大力推廣教育管理創新意識。對于高等院校的管理工作創新,第一步要做好教職人員管理思想的更新與轉變,以往的教育管理工作模式已經被很多教職員工所熟悉,很多教育工作者形成了一定的思想慣性,一旦對原有的教育管理模式進行改動和調整,必然會面臨一些教師對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出現質疑和反對,所以為了更好地推進高校的教育管理創新,第一步要做好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更新,要通過扭轉傳統思想,摒棄保守僵化的教育管理觀念,要以校長、各系領導為核心,通過召集教師進行討論,并匯總所有教師在教育管理改革上的意見建議,并通過對現有教育管理模式中弊端和不足的分析總結,讓所有教師轉變思想,樹立積極創新,勇于改革的精神,才能為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創新調整做好鋪墊。[2]
(二)推動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人性化改造。目前很多高校在教育管理上采用高度行政化的管理模式,把學生作為被管理對象,而不考慮教育管理對被管理者造成的影響。現代企業管理領域普遍認為人是不同于其他物質資源的特殊主體,對人的管理不能以對資源的管理等同,人具有自主性和自我意識,人的態度和情感決定了其行為模式和價值創造水平,因而對人的管理要跟對物的管理進行區分,采用跟人的心理行為特點相對應的管理措施來實施管理?,F代企業管理領域的精細化管理、人性化管理都是建立在這一管理思想基礎上,所以在管理上達到了更高的科學性與精細化管理水平。因而高等院校要積極學習和掌握現代人性化管理理論,以人性化管理的先進思想對高校的教育管理體制進行改進升級,對原有管理體制中不合理的地方實施調整,從而讓教育管理工作更多體現出人性化原則。
(三)加強高校的教育服務職能。以往很多高等院校在教育管理上主要強調行政化控制,而沒有認識到教育工作同時也是重要的社會公共服務,高等教育同時也肩負著為社會公眾提供教育服務的社會職能。這就使得以往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控制有余而服務不足,影響教育管理質量。這是以往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需要改進和完善的地方。前一段時間,我國宏觀領域在政府行政工作上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整,提出轉變思想,加強行政系統服務職能的口號,而在高等教育領域,很多高校依然采用高度行政化的管理模式,而不太重視加強教育工作的服務職能,這是一些高校在教育管理工作上不夠完善的地方,為了更好地加強高等院校的教育質量,實現高等教育對社會的公共服務職能,有必要通過創新調整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加強教育的服務能力,這要求高校要對自身的教育質量和教學效果進行更為細致的管理,通過加強服務職能,使得高校的教育質量獲得更為有效的評估,讓學生在接受教育上獲得的效果得到更好的衡量,讓高校的教育環境,生活環境優劣得到更為有效的反饋,為學生提供理想的求學環境,讓高等教育更好地為廣大學子提供優良的教育服務,這樣才能使得高校真正承擔起為社會提供高等教育公共服務的職責,使高等院校培養出更多的一流的高等專業人才。
(四)調整教育評價標準,創新人才培養機制?,F代社會領域對高等人才的要求不僅體現在學歷方面,專業能力更是現代社會對優質人才的核心要求,以往的高等院校在教育管理上主要采用標準化考試,對學生的學習成績實施檢驗,這就導致很多學生把學習的重心過度放在對教材中理論化知識點的記憶掌握上,而缺乏對專業技能和專業領域一些知識原理應用的掌握,這導致一些學生盡管平時考試成績還不錯,但一從學校畢業,接觸實際工作,往往表現得能力一般,其高學歷跟其低能力水平完全不匹配。究其原因,跟高校在教育評價標準上過于理論化,而缺乏對高等人才綜合能力的全面評測有關,因而要更好地培養出一流的高等人才,高校十分有必要對原有的教育評價機制進行改進調整,一方面要引入多元化的評價形式,做好學生教材范圍內知識掌握情況的考核,同時還要重視論文的考核與實習方面的考核,對于一些跟應用性聯系較少的基礎學科,應更加注重對學生論文質量和課題研究能力給予考核,通過嚴格審核其論文內容,通過匯集多名教師的評價,使得學生在專業研究上的真實能力和水平獲得準確反映。就很多跟現實中企業生產活動聯系較為緊密學科,應在實習環節做好學生參與實務活動的考核評價,聯合實習單位,對學生在實習方面的表現做出連續評價,并把學生在一些專業資質考試方面的成果納入能力考評范疇,從而更好地以科學的評價措施反映出學生的真實能力和水平。
(五)實現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公開透明。之前高校普遍使用的管理體制為自上而下高度行政化的管理模式,主要以層層向上負責的教育管理體制,一切以上級領導的命令看齊,教育管理工作缺乏外部監督。這就導致教育管理工作在模式上過度行政化,很多教育工作只考慮上層意見,而不考慮實際的教育成績和成果。這對于高校改進教育質量,發現教育問題都是十分不利的。為提升高校教育管理的透明化水平,有必要建立公開透明的教育管理下層評議與第三方監督機制,讓學生對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作出評議,更多的了解學生對于教育管理的意見和看法,及時發現院校在教育管理上存在的不足。[3]同時設立家長評議、群眾評議、社會評議等各方面的渠道,讓高校行政體制以外的第三方主體對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發表意見,做出評價,以不隸屬高校行政系統的第三方評價更為客觀地反映出高校在教育管理上存在的問題,從而構建透明化的教育管理評議監督機制,為高等院校發現問題、改進完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支持。
為了更好地順應時代發展需要,高等教育領域的教育管理工作也要與時俱進,因而為了保障高??梢詾閲液蜕鐣囵B出更多合格的精英人才,高等院校十分有必要引進先進的教育管理理念,使用現代化的管理理論和管理模式對原有的教育管理體制進行創新升級。在當今信息化、科技化發展的社會環境中,高校也只有積極地進行自身管理能力的創新改革,才能不斷把高等教育的質量水平提升到更高的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