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子彥
(西南民族大學,四川 成都 610225)
“能不能賞個臉?”“看在我的面子上,你就……”在日常生活中,總是能聽到類似這樣的話,我們總是主動運用或者被動接受“臉面”的影響?!澳樏妗本烤故鞘裁?,學界一直沒有統一的概念,每個人都可以對臉面有不同的認識,但是每個人都不得不承認“臉面”確實很重要。
大學生對于“臉面”的認識,相較于其他社會群體也有自己的特點。但是很少有學者關注某一群體對于“臉面”的態度,學界內更傾向于“臉面”對于中國人的影響,也幾乎是默認所有人處理相關問題的邏輯都是一樣的,并沒有關注群體的特殊性,更在乎的是理論的普遍性及其適用范圍。即便是有關注到大學生“臉面”相關的問題,也基本上集中在丟面子的體驗[1]、面子消費[2]、面子對大學生的影響[3]等話題上,有些研究甚至帶著污名化大學生群體的傾向,不能客觀地分析和看待大學生的“臉面”問題。作為大學生群體中的一員,筆者認為有必要對大學生對于臉面的態度及其對大學生的影響進行研究分析,直接用研究對象的語言來描述“臉面”是什么,而不是用前人的理論來替他們“發聲”。
本研究采取訪談法直接對大學生群體進行訪談,了解他們對于臉面觀的態度。在訪談對象的選擇方面,本研究采取的是目的性抽樣和方便抽樣相結合的方式,在本人自行研究方便的基礎上,選擇了那些能為筆者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研究對象。
在對受訪對象進行訪談的過程中,采用的是面對面直接訪談的形式,從以下幾個方面了解他們對于臉面觀的態度:對臉面觀的第一印象、臉面觀的來源、關于臉面的特殊體驗、臉面消費的態度、臉和面的區別。
在訪談資料分析方式的選擇上,本研究實施方式為:先回放訪談錄音,然后逐字逐句形成文檔,接著對文檔進行編碼,進行開放式登錄、關聯式登錄、核心式登錄三次登錄,再進行資料分析與理論建構。
1.一級編碼(開放式登錄)
通過反復聽訪談錄音整理出訪談內容后,反復閱讀,本研究共得出16個一級編碼,按訪談提綱的思路劃分為臉面的組成要素:外貌(具體)、成就、關系圈的成就、形象(抽象);影響臉面的因素:關系親疏、個人是否在意、扮演角色、所在場合;臉面的經歷:關系圈取得的成就、與他人合作、在公共場合出丑;臉面觀的來源:家庭教育、接觸環境、羞恥心;臉面的區別:丟臉比丟面子更嚴重、臉更直觀更受人重視。
這些類別并不考慮作為關聯式登錄的參考依據,這些類別是筆者前期對于大學生臉面觀的假設,認為可能會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但本著對資料應該有“主動投降的態度”,遂選擇放棄這些分類方式,只保留16個一級編碼,重新尋找編碼之間的內在聯系,盡可能讓資料自己說話,讓資料呈現出不是用現有的理論影響扎根理論出現的過程。
2.二級編碼(關聯式登錄)
臉面本身產生于社會互動,因此臉面觀的形成也與個體內在和外在環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基于這一點認識,在進行關聯式登錄時,本研究將一級編碼分為三大類,一類是個體的自身的期待:外貌(具體)、形象(抽象);一類是個體所處外部環境的要求:外貌(具體)、形象(抽象)、扮演角色、所在場合、家庭教育、羞恥心;連接二者的是個體與外部環境的關系:關系圈、與他人合作、關系親疏,這種關系可以是人與人的關系也可以是人與環境的關系。
在關聯式登錄中對一些和其他編碼關聯不緊密的編碼進行了取舍,后面的材料分析還是會提及有關內容,編碼的取舍只是為了保證整個研究過程的連貫性。
3.三級編碼(核心式登錄)
經過核心登錄后,本研究將個體、關系、外部作為核心類屬,重新對編碼進行歸類,其中:A個體,細分為A1個體期待{a1外貌(具體)、a2形象(抽象)}與A2個體經歷{a3關系圈取得的成就、a4與他人合作、a5在公共場合出丑};
B關系,細分為B1可以改變的關系{b1關系圈、b2合作、b3關系親疏}與B2不可改變的關系{B2不可改變的關系、b5合作、b6關系親疏};
C外部,細分為C1外部期待{c1外貌(具體)、c2形象(抽象)、c3場合要求、c4角色要求、c5家庭教育、c6羞恥心}。
通過編碼也可以進一步看出,臉面實際上就是在個體與外部環境的互動中產生的。其中,個體期待是個體在社會互動過程中對自己“臉面”的期待,或個體心中自己的完美形象;個體經歷是個體從小到大體驗過的與“臉面”有關的事件;可改變的關系是個體通過社交與其他人建立的可以改變的且有親疏之分的關系;不可改變的關系是個體在特定的場合中不得不接受的關系;外部期待是外部環境對個體的要求,或外部環境認為的個體的完美形象;外部引導是相對主動的行為而言,個體在外部環境影響下做出的行為。
1.大學生群體對于“臉面”概念的理解包括個體期待和外部期待兩個部分
首先,在訪談開始之前,筆者詢問過受訪對象對于臉面直觀的印象,他們都沒有將臉面作為人體組成部分來看待,而是將其抽象化。但要論及臉和面的區別時,他們并沒有對臉面提出準確的定義,更多的是通過自己的語言在描述。
從受訪者提供的信息,可以分析出他們對于“臉面”概念的理解是包括個體期待和外部期待兩個方面的,這是她們在描述個人經歷中不自覺透露出的對臉面的觀點。個人期待方面,主要包括自己的容貌、體型、自己在他人眼中是否有好的形象;外部期待方面,主要包括特定環境下的選擇(面試)、特定的角色(班長、朋友、室友)。
2.大學生群體的臉面觀的來源是復雜的
臉面觀作為一種觀念,是個體在通過社會教化習得或是社會互動的體驗中感知到的??傮w來說,一個個體要形成臉面觀,必定受到外部環境和個人內化的雙重影響,本研究認為,受個人內化影響更多的個體屬于自我認知程度較強的個體,受外部環境影響更多的個體則屬于自我認知程度較弱的個體。
具體來說,形成臉面觀的來源有家庭教育、羞恥心和其它途徑(同伴、學校環境)。不同來源的影響程度取決于個體對這一環境的認可程度和處在這一環境中的時間長短,有的受訪者更加認可家庭教育對于自己臉面觀的影響作用,而其他的受訪者則將“臉面”作為人有羞恥心的自然結果,在后面的訪談過程中,他們也將自己從其他途徑受到的影響作為自己臉面觀形成的主要因素。
按照受訪者在接受訪談過程中的具體表現,筆者將第一類受訪者看作是自我認知程度不太強的一類,第二類受訪者自我認知程度較強,雖然他們表示自己的臉面觀的主要來源還是外部環境,但是他們對自己的臉面觀知覺程度要比第一類受訪者好,因此筆者推論他們在接受外部環境的影響的時候有相當的自我內化的過程,這種影響對于他們而言是自己選擇占更多的部分而不是被動接受。
3.大學生群體在臉面的經歷中的感受
大學生群體關于臉面的經歷主要分為以下幾種:關系圈取得的成就、與他人合作、在公共場合出丑等。大學生可能會因為周圍和自己關系不錯的人取得成就而覺得有面子,有的則覺得別人取得的成就和自己沒有關系,自己取得的成就和別人也沒有太大關系,在別人的成就中,自己沒有臉面的相關體驗。
大學生群體也會出現因為顧及面子,和他人合作或者相處的時候,即便自己有不滿也會礙于面子不敢說出來的情況,但是這一點也存在個體差異。
在公共場合出丑,是大學生群體容忍度比較低的一種和臉面有關的體驗,怕出丑、怕“社會性死亡”,大學生群體總是在盡一切可能避免尷尬的事情在自己身上發生,如果不幸發生了,那么這件事對于他們的影響是很大的。在大學生眼中,如果是在關系親密的人面前出丑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那種恰好認識但是又不太熟,或者是公共場合出丑,這對于他們而言是很難接受的。
實際上,臉面相關的體驗除了與事件的嚴重程度有關(單就丟臉丟面子的體驗來說),還與個人受外部環境的影響有關,臉面觀也可以理解為人們對于外部環境的態度,如果很容易受到外部環境影響,基本上也可以認為其對臉面是比較在乎的。相應地,按照前面提到的觀點,也可以認為其自我認知程度并不太強,需要過多外部的因素來實現對自己的了解。
4.大學生群體對臉面的在乎程度受到關系和外部期待的影響
一般認為,如果關系熟悉了,雙方在交往的過程中就會逐漸淡化臉面的觀念,但是并不能認為對于不認識的人來說,臉面就完全不重要。關系的親疏對于臉面而言只是一個影響因素,具體情況往往是復雜的。
大學生群體對于臉面的在乎程度還受到外部期待的影響,外部期待主要包括外貌、形象、場合和角色要求。不論自我認知程度如何,大學生或多或少都會受到這些外部期待的影響,并且主動或被動按照外部期待的要求來行事。當所處場合和角色明確的時候,大家都會主動地按照相應的社會期待來行動,以獲得足夠的臉面。當角色和場合不太明確的時候,自我認知程度較低的大學生就會陷入迷茫,深受臉面的困擾不知所措,很害怕在其他人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或者他們不知道怎么樣才能滿足外部對他們的期待。沒有特定角色要求的時候,自我認知程度較好的大學生就會比較放松,因為他們更享受這種自由不受約束的感覺。
翟學偉對“臉”和“面”進行區分得出“臉面”的一般定義是:臉是個體為了迎合某一社會圈認同和期待而表現出的形象,而面子是這一印象整飾在他人心目中產生的序列地位,也就是心理地位。[4]從訪談資料中我們也可以得出相似的結論,大學生群體會按照一定的社會期待來表現自己,但是他們在給不給面子這一點上往往有困惑:總是礙不下面子,并不能按照翟學偉所說的心理地位快速地做出選擇,筆者認為這一點是大學生相對其他群體對待臉面態度上的不同之處。
本研究認為,臉面、角色和自我認知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臉面就是各種角色期待的總和,如果一個人按照他所承擔的社會角色期待的要求來行事,基本上可以保證他的臉面不受損。同時,在感受臉面、承擔社會角色的過程中人們也在進行自我認知,不斷豐富對自己的認識。因此,本研究也認為,一個人對臉面、角色的態度,熟練轉換各種社會角色,應對各種臉面問題的能力也反映著一個人自我認知的水平。
最后,筆者認為“臉面”這一概念不應該被污名化,臉面和其他社會規范一樣都是指導我們日常生活的,都是我們自己生活的經歷或者前人經驗的總結,我們在研究分析臉面的時候,要盡可能排除不必要的成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