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艾娜
(江蘇省漣水中等專業學校,江蘇 漣水 223400)
提到“知行合一”,許多人第一反應就是想到我國古代著名學者王陽明。他認為,作為人應該知善惡、有良知,并且能夠做出正確的行為,從而“致良知”。也就是說,不僅要分得清善惡是非,還要在行為上保持與思想上的一致性。而中職學校教育,其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要任務,也應該培養學生做到“知行合一”,使其在思想和行為上都保持正確性。
家長、學校等社會各界人士,一般都認為中職學校其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這就導致了學生甚至老師和學校都對文化課程教學極不重視,尤其是作為基礎文化學科的語文學科,甚至有人認為語文是可學可不學的一門學科,這是對語文學科的極大的錯誤認識。社會各界及中職學校對于語文學科的忽視,導致了教學效果的不理想[1],學生在課堂上,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價值觀念的引領,從而在今后的生活中,都難以有較高的道德素養或思想水平,導致很可能會缺乏一些高尚可貴的人文素養與品質。
在中職學校的語文課堂上,大多數教師依然保留著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學習先進的、優秀的教學方法或自己進行創新,仍然使用著教師講、學生聽的老一套教學模式。同時由于學生、社會對此的不重視,教師也沒有受到有力的監管和壓力,就呈現出對上課沒有緊張和重視的狀態。在沒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進行上課、備課,導致其在課堂中都是照著教案讀,沒有開展一些活動或與學生進行互動,學生聽起來就會非常枯燥無味,對此門課程的興趣也會迅速衰減[2]。從而,學生的語文素養長期得不到提高,其各方面的品質也得不到培養,也就難以形成“知行合一”等崇高的品質。
從中職學校語文學科的教學方法中我們就能夠看出,中職學校的語文教師教學水平普遍不高。一方面,是以前的教師崗位入職條件低,因此一些年紀較大的教師都沒有受過較高層次的教育,并且還有一些教師是非師范專業的,因此在教學上有一定的局限性[3]。另一方面,是學校對本門學科的不重視,從而導致對相關教師的培訓較少,其專業水平也不能得到較好的提升,而且,學校對此門學科沒有嚴格的考核,因此也就造就了相關教師的懶散、不求進取,在教學上沒有用心鉆研,教學質量也就不言而喻。
我國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教學做合一”與“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一起構成了陶行知生活教育不可分割的三大原理,“學校里的教育太枯燥了,必得把社會里的生活搬一些進來才有意思。”那么作為現今中職語文教學來說,教學中有機滲透“知行合一”也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是有利于教師的“教”。作為中職學校語文學科教師,針對的是不同的專業教學。那么語文學科教師,在傳授學生一定的寫作、閱讀、分析的基礎能力的同時,更應該培養學生他們職業意識的培養,為學生今后的職業能力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在專業技能性較強的專業教學中,如中餐烹飪學科中涉及飲食文化的內容,在語文課教學中,可以滲透飲食文化內涵介紹,與學生今后就業相聯系,豐富學生視野。如在教授加工制造類專業學生語文課時,可結合“中國制造2020”“大國工匠”精神相結合,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素養。
二是有利于學生的“學”。對于職業學校學生來說,語文學科作為基礎學科,更能評價一名學生的綜合素養。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除了掌握聽、說、讀、寫的語文學習能力,還要與自身學習的職業相聯系。要將專業技能與文化理論有機融合在一起,真正做到“做中學、學中做”。因此,作為語文教師要科學引導,在教授語文知識時將其融入專業技能學習,更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作為教師,除了負責教書育人、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外,還要意識到自身對于學生有著重要的示范、指引作用。教師需要對所有的學生一視同仁,無條件地關心、愛護學生,對其始終保持相信的態度,給予學生必定成才的信心和信念。我的母校有這樣一句話,“身正為師,學高為范”,意思就是只有自己的學識達到了較高水平并且品行端正,才有資格成為別人的老師。要知道,學生對于老師的模仿和學習,大多數都是無意識的,因此,作為教師,需要提升自我的綜合素養,保持良好的品行,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要求自己做到知行合一,在課上、課下都保持節儉、善良、好學的作風,為學生提供一個正面的、優秀的榜樣,使學生受到自身高尚品行的影響,對自身產生崇敬之感,學習其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從而使中職學生的整體素質水平得以提高,在其往后的生活中都保持“知行合一”的高尚品質。
教師需要全面了解并掌握教材內容,并分析教學內容是偏向于知識能力還是偏向于素質教育。只有了解教學內容的偏向,并根據偏向制定教學目標,同時根據教學目標開展教學活動,才能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中職語文知識教學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其核心內容是聽、說、讀、寫這四方面。應用聽說結合的方式能夠提升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應用讀寫結合的方式能夠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因此,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后,可以應用聽、說、讀、寫的方式進行教學,從而可以為實現教學目標打下基礎。
對于中職學生的語文教學,應該不僅僅局限于課本上的知識性內容,還應在教學過程中有正確價值觀念和高尚品德行為的滲透,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正確品行觀念的引領,使課堂教學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從而使學生形成較高的道德素養和正確的思想觀念,并且在這些觀念的指引下,做出正確的行為。例如,在《善良》[4]一文中,有著“善良在現在已經被視為了一種愚蠢的行為”的觀點,那么,就可以要求學生對此進行獨立的思考,提出為何善良的行為反而會被視作愚蠢、你認為善良的行為在現在看來是否愚蠢以及為什么等問題,給他們發表自己觀點的機會,慢慢地引導他們從文中去感受善良的力量,使其認識到善良的重要性,從課本中受到感染和激勵,從而努力做一個內心善良的人;然后再問到,作為一個善良的人,在平時的生活中應該做出怎樣的行為,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在思想和行為兩方面都要保持統一的善良,做到知行合一。
在實際的教學中,除了一般的課堂教學外,還應適當地開展一些主題活動,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一些教學目標也是需要相應的教學活動才能更好地完成。例如,可以在班級中開展“好人好事評比大賽”,以透明公開的形式去評選優秀的典例,讓學生自己去說在平時看到了哪位同學做出了什么樣的先進事跡,再讓大家討論這位同學平時的道德品質,以及這位同學其他做得好的事例,從他人的經驗中得到啟發,感受他人高尚品行帶來的各種好的感受。或者以“辯論”“演講”等眾多形式,來開展關于“知行合一”的主題活動。在這些主題活動中,滲透職業學校特有的職業能力知識和職業生涯規劃,讓學生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活動帶來的樂趣,還會受到他人美好品質和行為的感染和引領,從而,其自身也會開始向著好的方向轉變。
考核檢驗是中職語文教學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大多數中職學校都以分數高低來評定學生的能力和成績,往往忽視了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這不僅不能提升學生學習的態度,還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更會使學生不愿學習中職語文知識,同時也無法真正地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因此,進行考核檢驗時,教師需要從多角度去檢查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形成積極樂觀的學習態度,并使學生積極自主的探索鉆研語文知識。例如,教師可以開展口語表達考核、示范教授考核、擴展閱讀考核等。在口語表達考核中,教師可以制定考核內容,并讓學生根據考核內容進行口語表達,同時根據學生的語言、語態和內容進行打分,這樣能使學生認真對待每次考核。在示范教授考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制定示范教授內容,并讓學生對所規劃的內容進行教授,這樣能看出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并使學生積極認真地鉆研語文知識。在擴展閱讀考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講述所知道的擴展閱讀內容。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講述時的流暢程度、準確度和豐富程度進行打分,這樣能提升學生進行擴展閱讀的興趣,并使學生積極自主地進行拓展閱讀。
中職學校語文學科教學,目前還任重而道遠,需要對此加以重視,進一步加強對相關教師的培訓和管理力度,改革落后的教學模式,培養能夠做到“知行合一”的高素質語文教學師資隊伍,從而才能為職業教育的發展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