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銘文
(阿克蘇技師學院,新疆 阿克蘇 843000)
心理健康輔導,是教育者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與規律,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以充分發揮學生潛能,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活動。一般來說,心理健康輔導有兩方面的任務,一是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幫助學生克服一般的心理問題,以維護學生心理健康。二是通過向學生提供相關知識,提高學生自我心理輔導能力,預防心理問題的出現。在這兩個任務中,預防心理問題的發生是心理健康輔導的重點。
多項研究表明,中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令人擔憂。他們的發展方向不同于普通學生,所面臨的壓力不是高考的壓力,而是就業的壓力。由于早年在學習方面多少經歷過挫折與失敗,他們往往自卑心理表現突出,從而導致不同于普高學生的心理困惑或行為問題[1]。困難首先表現在學習方面,相當數量的學生有較嚴重的學習適應困難,學習焦慮程度很高。學生普遍存在厭學情緒,學習動力不足,學習目標缺失。往往將多余的精力放在不恰當的地方,常常導致偏差行為的發生[2]。
還有研究表明,中職院校的學生在人際關系方面有問題的人數較多,這是青少年普遍面臨的心理問題,多表現為做事比較沖動、欠缺考慮,而且比較敏感,尤其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和評價,對于自己不好的方面比較關注[3]。從許多學者的實證研究來看,職業學校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有:
厭學現象在職院學校學生中較為普遍,主要表現為對待學習不主動,情緒消極,例如遲到、早退、曠課等現象較為常見。厭學的學生在學習中無精打采,有的學生則是一上課就昏昏欲睡。他們學習效率低,很少感受到學習成功的快樂。
中職院校的學生出現厭學與其學習成績較差有關,有些學生雖然想進步,但由于基礎較差,又沒有掌握較好的學習方法,學習成績上不去,久而久之,對學習失去信心,甚至討厭學習。有些學生甚至因為成績較差而受到老師同學的歧視,因此對學校、對學習產生厭倦。
中職院校的學生正處在青年時期,他們血氣方剛,遇事容易激動。在男生身上,這種情緒往往表現為易怒。有的人因一句刺耳的話、一件不如意的小事,就“火冒三丈”,出口傷人,甚至大打出手。中醫認為“怒傷肝”,事實上,對一個人的整個心身健康都有不良影響。發怒時,常會引起心跳加速、心律失常、不思飲食等癥狀,有時則會使人喪失理智,導致傷人損物等嚴重后果。
易怒大多與學生的認知、氣質、環境、意志等因素有關,少數則與其自身的人格特征有關。
中職院校學生情緒不穩定在女生身上常常表現為情緒低沉、壓抑。當人處于壓抑狀態時,一般會有不滿、煩惱、空虛、寂寞、孤獨、苦悶、疑惑等感覺。在外部表現上,壓抑往往會表現出精神萎靡不振,“成天唉聲嘆氣,抱怨活著真累”,做事沒有動力,失去靈活的思維,與人交往缺少熱情,對他人的情緒反應缺少共鳴等。特別是長期的壓抑會誘發胃潰瘍等生理疾病,還會導致心理異常,甚至自殺。
出現壓抑有多方面的原因,有的是因為其“自我認同”的危機沒有處理好而導致的,有的則是因為其自身的各種需要在枯燥的學校生活中無法得到滿足而導致的,個別人則是因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正確而導致的。
孤僻就是不愿與人交往,其表現為不隨和、不合群、封閉自我、獨來獨往。這是青少年時期初期出現閉鎖性特點的一種表現。孤僻的原因有很多,一是不能合理評價自己,要么評價過高、自命不凡,要么評價過低、有壓抑感。二是生活中可能有過重大挫折、心靈創傷等。三是與他人缺少共同語言;四是缺乏交往能力。
嫉妒是指對品質、才能比自己強的人產生的一種由羞愧、憤怒、怨恨等組成的復雜感情。一般表現為心胸狹窄,容不得別人超過自己。嫉妒有百害而無一益,法國作家司湯達說過,嫉妒是最大的惡德。的確,嫉妒既傷害別人,又折磨自己。所以巴爾扎克說:“嫉妒者比任何不幸的人更為痛苦,因為別人的幸福和他自己的不幸,都將使他痛苦萬分。”
嫉妒的原因也有很多,但是大多與不能正確認識自己,不能正確評價別人,不能正確看待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有關。
反社會人格有很多表現,在思想和行為上,常常與社會相矛盾;看待周圍的人和事時,總以與大多數人相反的眼光去看;當自己的行為不正確時,總是從社會的消極方面為自己的錯誤找出理由。別人都不對,只有自己對。在學校生活中的具體表現就是,看不慣一切,經常與學校、老師對著干。
反社會人格與中職院校學生的逆反心理有關,也與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尚未完全形成有聯系。此外,與教師的教育方法不當、家庭和社會的不良影響也有密切關系。
談起心理健康,可以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其定義與內涵也非常多。而其核心內容則是“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成為自己”的過程[4]。通過工作、生活的實踐構建完整的人格,有效地適應社會,并通過切身的探索和體驗式學習,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斷完善和發展自我,從而達到馬斯洛曾提出的“自我價值實現”。
中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內容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工作重點是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識,樹立學生心理健康意識,教會學生簡單容易的心理調適方法,并了解和認識心理異常現象,從而有效地進行自我認識、把握和預防。同時,為了配合職業教育目標,將擇業、生涯規劃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也是一項重要工作內容。
中職院校的學生常常面臨的問題有學業困難、人際沖突、異性關系問題以及就業壓力等方面。心理輔導老師通過個體咨詢或團體輔導的方式,幫助學生獲得成長與發展,從而使問題得到改善。同時,對于自殘、自殺、校園暴力等危機事件進行干預,盡可能降低危害的發生,并降低危機事件對其他師生的不良影響。
團體咨詢是在團體情境下進行的一種心理咨詢形式,它是通過團體內人際交互作用,促使個體在交往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討自我、接納自我,調整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以發展良好的人際關系。
團體心理咨詢最大的功能在于它有益于正常人的健康發展。學校的心理咨詢教育是以全體學生為服務對象的,以班級為單位的學生團體不僅有著共同的人生發展課題,也可能有著相似的心理困擾。因此,學校采用發展性團體心理咨詢也就成為一種趨勢,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探索運用團體心理咨詢的模式開展心理教育,其中內容涉及自我探索、敏感性訓練、生涯規劃等方面。
在學生入學,組建班集體的時候,就開始滲透心理輔導的內容。以書面作業、小組討論、班會的形式,讓學生回答以下三個問題:
1.我是誰?
2.我要干什么?
3.怎樣才能成功?
通過上述問題的引入與回答,幫助學生既尊重其個人的興趣意向,又不忽略社會現實性。幫助學生及早進行職業探索,培養學生的職業興趣、就業技巧和工作能力,從“知”“情”“意”各方面做準備。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中職院校的學生已經開始向成熟過渡,自我意識也已經開始建立[5]。因此,除了應針對學生經常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健康輔導,還應該著力培養學生自我調整能力。
只有當學生樹立了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才能對自己和社會有正確的認識,從而更好地實現個人內部的協調和外部的適應,即維護個人的心理健康。班主任在班級日常管理工作中注重運用心理學知識,構建良好的班級心理環境,關注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學習成長、制度文化等要素建設,定期召開心理健康班會課,對特殊學生群體開展經常性談心活動,給予必要的關愛。學院樹立正確的宣傳輿論導向,倡導“每個人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責任人”的理念,充分利用校園廣播、網絡、微信、校刊、櫥窗、板報等平臺,普及心理健康知識。
通過團體輔導、素質拓展、問題辨析、角色扮演、心理情景劇、專題講座等方式,融知識性、趣味性、參與性和操作性為一體,指導幫助學生解決在學習、生活和成長中出現的困惑,真正提高學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調節能力。
了解常見心理問題的表現和原因,初步掌握一些心理健康的常識,學會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輔導方法,并引導學生以正確的態度對待各種心理問題。
一年級學生的心理健康輔導以適應新環境、了解心理保健基礎知識為主;二年級學生則以處理好學習、人際交往等為重點;對于畢業班學生則要配合就業指導工作,幫助其做好就業的心理準備。
調適心理壓力的途徑包括自助、互助和專助。
自助是自我調適減壓。例如284呼吸訓練法,吸氣2拍,屏氣8拍,吐氣4拍,連續做4分鐘;合理飲食,補充維生素C和維生素E;大量飲水,增加運動。有實驗表明,規律的有氧運動、聆聽音樂、有節律的聲音和動作都能夠令人心情愉快。保持生活節奏的穩定,按時作息,保證一日三餐等都是調適心理的好方法。
互助是借助團體的力量,通過電話、視頻等方式和自己的親人、朋友、同學保持聯系,接受其他人的支持,和支持他人,體驗投入感,提升幸福感。[1]
“專助”是向心理學專業人士求助。
總之,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輔導,維護并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對于其學習生活乃至今后的職業生涯發展而言意義都非常重大,學校教育應該擔負起這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