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凡華
(大真大學,韓國 京畿道 999007)
疫情防控時期,網絡化教育成為主要教育方式,在學生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受網絡影響,學生在教育期間易出現一些心理問題,影響著學生健康發展。因此,在實際進行網絡教學中,應提升對教育網絡化程度以及其存在問題的了解,明確產生問題原因及影響等,并加強對教育心理學思考,同時為發揮教育心理學作用,降低教育網絡化影響,應制定問題預防處理方式措施。
教育網絡化,指的是學生在學習期間,改變傳統教師課堂授課教學模式,采用以網絡為教學途徑的線上學習趨勢。網絡教育發展中,相較于以往呈現明顯區別,網絡化教學將網絡納入教學目標中,關注學生學習效果,同時重視學生網絡等方面綜合素質培養,并且重視對教育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利用。而教育開始由傳統教學開始向網絡化方向轉變中,主要由兩方面表現:一是教育網絡化背景下學習呈現主觀能動性。學生通過網絡渠道進行知識學習,且快速明確主要學習目的、以及學習內容,同時可根據自身學習特點和方式,利用相應學習手段對知識結構進行優化處理,可提升學生對相關學習內容的主觀能動性。二是教育網絡化學習環境下打破了傳統“一言堂”教學模式,互動頻率增加,呈現出明顯交流性。學習知識過程中,學生可通過網絡學習渠道提升對自身情況了解,并確定自身學習過程和內容,且可根據疑惑和知識學習需求進行交流,及時補充對相關知識掌握程度,利于提升其對知識儲備量[1]。
在教育網絡化發展趨勢下,教學方式發生極大變化,教學網絡化特點更加突出,而其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由于網絡本身具有多元化特征,因此,導致教育在向網絡化發展中呈現多元化特點。由于網絡教育期間主要面向對象并非特定群體,明顯對象具有多元性,使得在進行網絡教育中需要改變傳統以班級為中心統一授課模式,重視線上教學手段應用。教學期間需要教學人員制作網絡教育需要課件,通過自我創造和加工,使課件內容也具備相應多元化特點,以此滿足不同學生需求。同時學生進行網絡知識學習中,受自我價值和文化背景存在差異的影響,使得適合學生教育方式呈現多元化特點。
進行網絡化教育期間,離不開對多媒體技術及多媒體設備應用。使用多媒體進行教育時,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多方面內容教學中,并在相應設備輔助下,可建立良好學習環境,促使學生共同參與到知識學習中,提升整體教學質量。而多媒體技術本身的圖像和動畫效果,相比于傳統文字傳輸教學方式,不僅可使教學課堂更加生動、傳神,而且利于學生更加快速、立體和全面接受知識,可在極大程度上提升教學知識傳遞效率,提升學生對相應學習內容掌握程度[2]。
網絡教學環境下,課堂授課形式發生巨大變化,學生在課堂中對相關學習內容具有選擇權,可根據習慣和進度自主選擇教學內容,學生自主性得到充分發揮,對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同時由于網絡中學習資源不斷增多,導致學生在網絡中可獲取更多學習資源,并具有更好的選擇余地,學生可根據自身學習需求,以及薄弱學科選擇相應知識點獲取學習資源,利于提升學習效率。
網絡化教學交互性,指的是學生與網絡教育形成的相輔相成學習模式,一方面,需要學生結合自身情況及不足,確定網絡教育中具體學習內容、目標及進度,然后根據網絡學習資源教學知識分層進行學習,及時掌握學習中應掌握的相應知識點,利于滿足學生學習效果。另一方面,學生通過網絡渠道進行知識學習中,可直接進行學習效果、學習內容和學習問題反饋,又可根據既定測評系統,使學生對相應學習內容掌握程度進行分析,利于實現個性化教學。
傳統教學中,受學生本身價值觀與文化背景、經濟觀念以及教學資源缺乏等問題影響,導致在實際進行教學期間存在不平等現象。而采用網絡化教學方式后,通過網絡渠道可有效解決以往教學中教學資源分配不均問題,利于提升教育平等性。通過網絡教育方式,利用網絡方便和快捷性特征,可對不同階級和不同背景學生進行健康教育,且學生可獲得相同教學資源,相較于以往傳統教學方式,教學中教育平等性特征明顯,可為更多學生提供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
在教育網絡化發展趨勢下,教育特征和使用優勢突出,有別于傳統教育,極大提升了學生學習效果,對拓寬學生視野,提升教學質量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實際教學中,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導致某種程度上網絡教育優勢未顯現出來,網絡教學正面作用未能有效發揮,甚至受網絡影響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教育心理學問題,不僅影響了教學水平,而且不利于教育網絡化發展進程推進。在教學中引發的教育心理學問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教學心理學相關研究人員通過對網絡環境下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研究,發現學生在不同學習環境中,學習形成的相應規律會發生一定變化,也就是說學生在不同環境下學習習慣會發生相應變化。在網絡信息化基礎上展開網絡教學,可打破傳統教學方式和課堂授課形式對學生的束縛,會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產生影響,且學生在接觸相應教學內容時,難以長期保證同樣注意力,使得依靠網絡方式進行教學存在一定不足,對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會產生一定的促進作用,當然要求學生長時間對其保持注意力如果只是依靠網絡還是存在一定缺失的。知識在以網絡為基礎的教學方式,知識表達方面具有更高立體性。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網絡課堂利用其優勢和豐厚學習資源,可改善豐富學生學習思維,又可改善文科知識內容在表達方面的缺陷。由于學生在網絡化學習過程中,學習結果需要根據學生知識結構進行確定,而網絡環境下學生學習過程和思維方式更加立體化,采用傳統方式進行評價難以掌握學生學習成果,甚至會對學生產生誤導,導致出現該問題原因與網絡化教育中學生學習結果為重點相關,教學模式過于貼近現實,缺乏對學習過程、學生個性以及學生興趣的重視,進而影響了學生認知[3]。
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是教育心理研究中的重點問題,也是網絡教育環境下對學生產生的負面影響。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生處于同一環境中,可隨時進行溝通交流,而在對學生進行網絡知識學習后,從環境方面學生失去了進行語言溝通和情感交流的條件,導致學生學習過程更加機械化。而在實際教學中,為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更加需要情感方面的交流,若長期采用網絡教學方式,學生學習過程中情感交流存在明顯不足,難以避免地會使學生產生相應的心理健康問題,甚至導致學生道德素質降低。相較于可進行實際交流的傳統課堂,學生多重人格發生率更高,會對學生正常生長發育產生較大影響。
對學生的教學質量,不僅受學校學習環境影響,而且家庭環境也會產生極大影響。家庭環境在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做好家庭溝通教育,既可提升學生心理健康程度,又可改善教學環境,改善網絡環境下進行知識學習的不足。在對學生進行網絡化教學期間,對學生的情感教育,主要通過家庭環境教育方式實現,家長是學生成長目標,學生通過對家長正確行為模仿,利于加快其健康成長速度。因此,在進行家庭教育期間,家長應對學生生活進行負責,并對學生心理行為進行調整,以此保證學生在學習成長中可獲得正確指導。同時教師和家長應關注對學生心理方面問題的調整,通過正確引導,預防學生產生心理方面的問題。
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各種網絡道德問題出現愈加頻繁,而多元化、快節奏的網絡教育,使得學生在學習中經常會面臨一些網絡道德方面的問題,受學生年齡低、經驗缺乏不足等因素影響,易受錯誤、有害信息影響,而導致其出現道德方面的問題。因此,在進行網絡教學中,不僅應充分利用網絡優勢,而且還應加強對學生信息篩選和利用能力的培養,以此減少網絡道德方面問題[4]。
為提升網絡化教學質量,降低網絡問題對學生的負面影響,應重視對教育心理學科的應用,將其與網絡教學相融合,并對相應措施進行優化改進,從而滿足實際教學需求。對此,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考慮:一是應整合多方面觀點,建立優質教育心理學內容系統,為展開心理教育奠定基礎。在教學中應先樹立正確教學目標,明確學科屬性、發展特征以及不同理論派別等,結合教育對象核心特征與現實需求確保科學穩定性與實用性。二是將心理學融入實際教學中,掌握心理學科下學習規律與實踐方式,對教學內容進行規劃,明確實踐策略,并對實踐方式進行創新。三是在進行心理學教育中,應加強對教育心理學科定性、定量研究,并借助自然科學方式,對研究問題和得出的結論進行分析,確保其真實性。同時應在真實社會現象基礎上,明確實驗研究結果與真實現狀間關系,以研究結果為基礎對教育現象進行解釋,為開展心理學教學提供理論基礎。四是以素質教育為導向,確定學科研究與發展方向。教學中結合我國教育實踐和改革需求,掌握素質教育與教育環境間關系,有效利用網絡教學環境,充分發揮其在教學中的作用。
隨著現代化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教育網絡化進程不斷加快,這種趨勢下網絡教學手段一度成為主要教學方式,尤其是在特殊時期,不僅展現了其在教育中的優勢,而且滿足了更多師生需求。但在實際開展網絡化教育期間,采用網絡教育易引發一系列教育心理學問題,進而影響學生的健康發展。因此,在網絡教育中,應提升對教育網絡化了解,明確網絡教育突出特征以及引發的諸多心理方面問題,并采取相應措施加快解決相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