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萱浩 錢予辰 劉魁鵬 李靖 陳楚彤(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國際經貿學院)
我們分別研究了武夷山茶產業的生存、變革和發展,研究當地茶商在工業化時代采取的不同措施致使其被很好地保護下來甚至發揚光大的原因,同時也探究武夷茶古今制作差異及其與周邊其他產業,如旅游業之類的互相作用。我們發現茶產業及其文化在價值觀、生活習慣、性格養成、社交活動等方面對當地人們產生了深遠影響,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與人們的生產生活緊密相連,也使以茶為物質基礎和載體的茶文化有了強大的受眾群體,茶和茶文化的應用創新也才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采訪考察的過程中,我們了解到,其實工業化對茶產業的影響并不太多,機械仍舊不能很好地代替手工,也仍然會受限于當地的地理環境。而由于對茶葉產量的要求并不高,當地并沒有在研發更好地器械上花太多的心思。在我們看來,茶的市場目前更偏重于中年人這一塊,產量也算是供需平衡,這就容易讓茶文化只局限于一部分人之中。如果能通過機械提高產量,提高生產效率,是不是也能夠促進市場向其他人群擴散,促進各企業培育更多更好的茶去滿足更多樣化的需求呢?
茶產業除了以茶為載體之外,這份技藝的傳承人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論是制茶還是泡茶,都大有學問。但我們往往很難停下來,靜下來去細細地沖泡品味。越來越多的茶包、茶飲料等更為便捷的衍生品相繼出現,雖然能讓更多人對茶感興趣,但同時也是在縮減茶文化的傳承,侵占傳統茶在人們心中的位置。更多的人選擇去研究茶飲料,而不是茶本身,實屬有些本末倒置。我們應該想辦法讓更多的人意識到,茶不僅僅是飲品,它更多的是作為一種優秀傳統文化的象征載體,而貫穿在我們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也應意識到,文化不只在于物,更在于人和其中的深刻內涵。
當今社會上對茶文化的宣傳并不十分到位,有太多的人在想要更了解它的時候苦于無路可走,從茶企那邊也了解到,對茶文化了解更多的往往是上一輩的中年人,而哪怕是整日與茶為伴的人也很難說自己非常了解茶文化。各企業在最直接的宣傳手段——軟包上也并沒有做太多的功課,只是針對產品進行了籠統的介紹,有的甚至連軟包都沒有。對茶文化而言,產品的軟包信息是人們獲得相關信息最直接便捷的方式,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但顯然大家都忽略了這條捷徑。我們在問卷中也收到了一些青年人對茶文化傳承提出的建議,也基本都是針對宣傳科普。我們自己也有切實的體會,在網上查詢資料時,針對茶文化官方詳盡的科普僅限于幾個大型搜索軟件的百科詞條,里面所說的內容也不能盡善盡美。相較而言更多的還是民間關于茶的偏方和謠傳,對茶文化而言或許沒什么壞處,但也絕對算不上是好事就對了。我們了解了許多不同的渠道,有很多人在自發的宣傳茶文化,也有很多企業注冊了自己的公眾號,通過這些平臺宣傳茶的文化和茶的知識,但大多收效甚微。究其原因,無非是企業在宣發時更注重自己的產業而非科普,打了太多廣告讓人們感到疲勞,而個人科普缺乏權威性且難以做到面面俱到,有時候早上發出的文章晚上就發現了錯誤的情況也不少見,可以說很多人都是懷著一腔熱情卻做著無用功。顯然,茶文化在普及方面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當宣傳工作并不理想的時候,大眾就會缺少了解這個文化的渠道,原本會對這個文化產生興趣的人,可能只是因為缺少這樣一個深入接觸的機會而和它錯過。但如果只著眼于宣傳而不提升產品,哪怕引起再多人的興趣也只能眼看著他們失望離開。就如前文所述,眼下的茶產業大多只著眼于固有的產品,雖然他們態度端正,對傳統茶十分執著是好事,但萬事都有兩面性,這樣的態度和堅持,也在無形中阻礙了市場的擴張。在我們看來,茶企如今要做的,應該是在保持健康發展的同時提升自己的軟包,并且找到傳統茶和衍生品之間的平衡,讓茶文化流傳得更廣,更有吸引力。
我們也詢問了當地茶企文創類等周邊產品的研發,卻發現這些企業對這些產品并不十分上心。當下周邊文化在年輕人之中盛行,在我們看來周邊產品也是除主營產品之外的,一種擴大青年市場的優秀渠道,但兩家企業的情況讓我們有些驚訝,在與茶葉無關的,茶文化的其他載體上,他們并沒有那么重視,甚至放棄了這一部分的開拓。當然作為企業,主營產品顯然是最重要的,在做好主營產品前并不做其他考慮也可以理解,但是當地的其他各界對這一類的產品也并沒有多少關注。文創類周邊也只是一個縮影,是更多尚未開發的宣傳渠道的縮影,一樣新的事物總是要在某些方面滿足人們的喜好,才能引起更多人的興趣。
在采訪中,桃淵茗的負責人向我們提到,他們不只是對做茶的人才有需求,在其他方面依舊求賢若渴。負責人無奈地告訴我們:“可能在杭州、廈門這些沿海地區,有些電商人才慢慢培養出來了,他們會做得更完善一些。我們這邊人才匱乏,就處于弱勢了。其實我們有計劃把電商運營這一塊搬去杭州,或者福州、廈門這種大城市,人才、資源、消息都會比這里來得好,甚至客服都比較好招。”但顯然武夷茶的根在武夷山,轉移陣地并非上策,只有找出方法讓根系蓬勃生長,自然就能從根源上解決人才等種種問題。
我們還意識到,社會高速發展的這個時代,茶文化的競爭對手不僅僅有我們自己的酒文化,更多的還是他國文化的沖擊。當代“酒桌文化”盛行,連帶著酒文化的發展都比茶文化要好上不少,但酒與茶本身在理念上的不同,導致酒文化對茶文化的侵占并不會太過分,兩者的不同內涵與作用更能相互扶持。需要引起更多重視的是他國的飲品對茶文化的沖擊,比如現在年輕人常掛在嘴邊的“快樂水”可樂為代表的碳酸飲料,還有以自然就是健康為招牌的果汁等各式各樣口感更豐富有趣的飲品。它們對茶飲市場的侵占是更為激烈的。在茶文化內涵剛剛復興的如今,茶文化的競爭力被大幅削弱,產品地位真可謂是岌岌可危。
如今剛起步的茶文化雖然看著勢頭正好,一切欣欣向榮,但一番分析下來,仍舊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社會各界都要在這些問題中找到合適的方式去幫助正在復興的優良傳統。只有上下一心齊心協力,才能找出那些尚未發現的隱患,將它們一并解決。從復興一個文化開始,一步步地去實現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茶文化是傳承下來了,那么其他的傳統文化呢?像京戲臉譜、皮影、中國漆器等都面臨著走下坡路的窘境,這些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特定的地理環境、經濟形式、政治結構、思想意識的作用下,世代形成、積淀,并為大多數人所認同而流傳下來的中國傳統文化,它不但占據了中國文明社會的絕大部分時期,而且在今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期,仍在影響著我們當代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中華民族精神的精華,具有永恒的價值。當代,在社會主義發展的新的歷史時期,我們仍然要繼續總結和弘揚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這對創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文化,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素質,鍛鑄民族精神和增強民族凝聚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既然優秀的傳統文化對于當今社會有著重大意義,那么該如何拯救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呢?對此我們進行了思考,并結合武夷山茶企的做法提出了幾點建議:
(1)加大文化宣傳力度,打響文化品牌,尤其是龍頭品牌,讓更多的人知道并了解。讓優秀傳統文化進企業,豐富企業發展內涵;讓優秀傳統文化進家庭,提升社會文化內涵;讓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提升學生文明素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而形成熱愛優秀傳統文化的風氣,不斷增強國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
(2)營造宣傳中國傳統文化的社會輿論環境。要努力拓展傳統文化的輿論導向,在各種公共場所,設置標語、圖片、宣傳畫等,以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展示傳統文化的魅力,讓廣大群眾處處生活在傳統文化的氛圍中,時時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強化對網絡輿論的監督和引導,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提升國民素質,推動形成注重傳統文化的社會風尚,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宣傳,完善法規、制度措施,強化全民保護意識,培養弘揚傳統文化的社會風氣和良好習慣。
(3)進一步加大對優秀傳統文化宣傳的扶持力度。在有影響的主流媒體上設立傳統文化論壇,研究和梳理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大力弘揚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陶冶情操,凝聚人心。利用元宵、清明、中秋、重陽、端午等重要民族傳統節日和人文典故進行思想教育;同時注重提升文化內涵,發揚其中蘊含的傳統美德。還可以制作周邊,像正山堂做過一些與茶文化相關的小飾品和文創產品,或者是明信片之類的,都是以區域特色為內容。
(4)政府出資鼓勵傳統文化建設。武夷山有很多這樣的活動。比如說“正巖杯”斗茶賽,每個人都可以去參加、審評,它其實就是文化傳播的一部分。武夷山一年大大小小有好幾十場斗茶賽,另外還有茶博。建議政府劃撥專項經費,支持企業用實際行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對已經實際投資弘揚和推動傳統文化發展的企業進行補助,同時鼓勵和提倡民營資本參與其中。借此來增強人民群眾對傳統文化的感性認識和興趣,引起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喜愛和熱愛,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以達到提高道德水平的目的。
(5)各級領導干部做好弘揚傳統文化的表率。就像武夷山是個能量場,各種各樣的名人都會來武夷山,這里也是所有茶客朝圣的地方,他們畢生一定要來武夷山一趟,看下印象大紅袍,知道牛郎坑長什么樣,看看肉桂為什么這么好,正山小種憑什么賣這么貴……很多人是抱著朝圣的心理來到武夷山的。同樣的其他傳統文化所在的地方也應該有領導干部主動去宣傳,傳統文化更能被民眾所熟知,更能繼續傳承和發揚下去。
(6)中國傳統文化不僅要繼承,還要使其得到傳承,使其與全世界全人類的文明進行交匯與碰撞。以武夷山紅茶為例,武夷山是紅茶的起源地,也是最早做紅茶的,到現在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做的是傳統的正山小種紅茶,它是小葉的,而且一棵茶樹有很多的品種在里面,所以也叫奇種。它的質量是最好的,也是最傳統的。武夷山的正山小種紅茶可以說是世界獨一無二,最早茶葉出口到國外,英國喝的紅茶都是從武夷山這邊出去的。隨著茶葉出去的還有武夷山的茶文化,國學大師季羨林一直希望中國傳統文化能夠“送出去”。他曾說,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的交流是不平衡的。我們中國人拿過來太多,而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送出去太少。“拿過來”與“送出去”是中國傳統文化傳承面臨的現實問題,也是當代傳統文化繼承者最為艱巨的一項任務。
(7)傳統文化可以與旅游業相結合。就像武夷山依靠印象大紅袍來宣傳自己的茶文化,吸引外地游客,充分利用武夷山這一世界雙遺產的平臺,突出大紅袍的特色,憑實力的支撐、口碑的傳送和適當的營銷策略,打造出了一條精品旅游線路。同時以人為本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觀念,其核心內容和旅游行業管理當中的人本思想不謀而合,所以在文化和管理工作的融合方面,相關工作者應充分考慮到文化的差異性,發揮旅游區域內傳統優秀文化的特色,利用文化優勢,促進當地旅游業的發展。與此同時,還應加強對區域傳統文化的保護,促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此外,旅游區域的管理工作者應和當地政府相結合,利用政府的影響力發揮傳統文化的作用,展現文化特色,制定出合理的旅游管理規劃。在旅游管理中,相關工作者應充分利用傳統文化展現出多樣化的旅游形式,而且這也是旅游行業發展過程中具體管理工作的必然需要。相關工作者應在管理過程中,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其中,為游客制定出更具特色的旅游方案。人們旅游的目的是放松心情,在旅游過程中,通過實際的體會和感悟,感受到其中所蘊含的文化特點。在管理工作中,相關工作者應在旅游活動開展之前對活動路線和內容大力宣傳,并做好其他的準備工作,對全體旅游管理的有關人員開展傳統文化的培訓工作,具體可包括傳統文化知識、文化價值以及旅游方面的相關法律和法規,向其明確傳統文化在員工工作崗位上的價值和意義,以及對整個旅游管理體系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