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彥軍(甘肅平涼市崆峒區白水鎮杏林小學)
養成教育的“養成”是需要有目標和方案的制定的,其中要養成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這個過程是比較艱辛的,因為我們必須進行有目的性的,并且需要長期去進行教育,這樣,才能潛移默化中對孩子形成影響,養成教育的發展,需要從多種方面入手,結合不同的教育方法,而德育不管是什么時候,都是人的性格形成的第一個要素,小學生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的確立,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應該是從點點滴滴做起,所以我們要有耐心,需要我們給予關愛、信任和鼓勵,并且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引導機制就是通過引導學生的行為,以養成教育為目的,把學生當作養成教育的中心,學生好的發展和成長就是養成教育的核心內容,而引導機制就是學生在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基礎上的引領,養成教育就是通過適當的環境去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日常行為規范法則,從而去體現初養成教育的核心基礎。因此,小學教育的發展既要以學生為中心,又要創建良好的環境,去為學生創設更為美好的學習環境,同時也為這些祖國的花朵提供各種各樣的途徑,以便他們為更好實現教育發展,提供前車之鑒,其中我們不僅要通過知識和精神方面的引導作用,我們還要通過獎勵和物質方面的誘惑,從而實現雙重引導,把這些東西發揮到極致,便可以讓學生們在養成教育中不斷實現自身的發展,充分發揮學生在引導機制中的不可替代的主體作用,在這個引導機制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十分注重老師的行為規范準則,老師要以身作則,充分體現自己作為教師的職業道德標準,在通過自身的道德示范作用,為學生做出榜樣,并成為學生的精神楷模,而且老師們的做法和規范,必須要讓學生們聽得進去,這就需要老師現身說法,在這個過程中去激發出學生的不斷學習的潛力,激發他們的斗志,養成堅強不屈的意志力和獨立的品格,讓學生在引導機制下健康發展。
在養成教育中,小學教育是其發展的重要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不斷加強對小學生的引導作用,還要對他們進行約束機制,要不然就會造成他們的過度放縱,從而對后期的管理造成不便,所以在小學教育的過程中,老師們要做到心中有數,不能只去引導而不知道去約束他們的行為,引導只是去帶領他們,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也會有很多小朋友,他不服從這些好的引導,這時就需要進行約束了,所以約束機制是很有必要的行為,老師們既要在小學生的意識,對他們的不好的意識進行約束,形成精神模式的禁區,又要在日常的行為中去,盡量對小學生的不良好的行為,進行糾錯,還要在糾錯的過程中,不能傷害到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所以約束機制是很難的,要進行約束機制,也是要像引導機制一樣去潛移默化地對他們日常生活中做出約束機制,比如,讓小學生們去學習,校規校紀,班規班紀,還可以讓小學生們去學習不同的規章制度,比如,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明白學生的任務,明白學生的目標,使得小學生明白自己應該去做什么,不應該去做什么,還有對別的同學不道德的行為,自己要怎么做。并且老師應該通過小朋友們看到的這些,不道德的行為,加以引導,并且針對這些不道德的行為讓小朋友們及時改掉,老師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讓學生明白,不知道的行為會造成什么樣的危害,讓學生們在生活中,不讓他去規范自身行為和自己的舉止動作,讓小學生們朝著更加完善的、健康、積極的方面去健康成長。
有了引導機制這個入門,約束機制這個發展過程,獎勵機制就顯得尤為重要了,獎勵機制是最后的關鍵階段,而且更是小朋友們喜歡的階段,因為有獎勵,他們會格外開心,小學生的幸福感很強,滿足感容易實現,一點點的獎勵就會讓他們變得格外開心,小學生在自我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得到別人的鼓勵和夸贊,這樣,會讓他們信心更足,更加自信,而且學生在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肯定后,會在自我行為中形成自信的模式,自信會讓他們今后的行為更加的優秀。養成教育就是要通過前兩者就是潛移默化的學生們的行為進行規范后,出現了獎勵機制就顯得尤為重要,養成教育要通過合理的獎勵學生,讓學生形成既定的思維模式,這個模式是指導他們良好行為習慣的模式,學生們就更加向著好的方向發展。
在課堂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必須注重培養學生在學習中的良好習慣和行為,例如:在語文課上學到關于熱愛祖國的內容是,可以要求學生有感情朗讀,并仔細理解其中的情感,還可以給同學播放那些關于熱愛祖國的短視頻,以此來培養學生有意識的熱愛祖國的情感。在數學課上,數學老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們多動腦筋,多思考激發數學思維能力。在音樂課上,音樂老師教授孩子們會唱那些熱愛祖國的歌曲和觀看相關的視頻。在思想課上,老師要通過講授思想品德的好處來教育孩子們,要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在教育同學們學習思想品德的同時,也要規范同學們的行為,把這些內容都融入課堂上,讓同學們在學習各科知識的同時,也能接受熏陶,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在學習和實踐中逐步吸收。教師還可以結合班級活動來給同學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同學們去思考,樹立正確價值觀,對我們的意義,和對今后的生活有什么影響?兒童的行為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他們是隨著自己的興趣而轉移的,還不懂應如何遵循那些規范和要求,更不懂應如何去養成良好行為習慣,這需要老師加大對學生的引導,兒童的行為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他們是隨著自己的興趣而轉移的,還不懂應如何遵循那些規范和要求,更不懂應如何去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需要老師加大對學生的引導,把那些規則和要求納入《小學生法則》中,是他們逐漸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等。
學生作為現代教育核心的主人,國家更重視學生在道德品質和情操上的表現能力,學生們只有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才會有利于學生今后的學習,或者是工作上的發展,良好的道德品質,極大地影響每個學生今后的發展方向和人生目標。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養成,不僅需要教師在課堂上或者在課下的引導,也需要教師對于每位學生在生活中的一些習慣進行引導。學校可以開展與之相關的活動,學生從通過參加活動,感受到活動的設置和創新,讓學生在活動中逐漸實現對于道德品質的養成。例如:為學生營造一個“保護衛生,從身邊做起;保護衛生,從點滴小事做起”的氛圍,增加學生保護衛生的意識的同時,從而增加學生在體驗中進一步的成長。學校還要每年定期開展關于誠實守信方面的教育活動,比如辯論賽,征文比賽,或者演講比賽,還有可以以誠實守信為主題,畫一個板報,或者開一個主題班會等各種活動,通過學生進一步參加比賽,能夠清晰地感受到這些活動對于自己的影響,也能在參加活動的同時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些活動的方式也可以以學生感興趣的形式進行,吸引學生注意的同時,可以把這些舉辦的內容都運用到生活中,讓他們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去體驗誠信的重要性,從而增加誠信對于他們的影響,和他們對于誠信的更深一層的理解。除此之外,學校還可以舉辦“爭做學習和品質道德最好少年”“文明有禮”的相關教育活動,要求學生都要把這些舉辦的內容實踐到生活和學習上,在一定程度上,極大地推動了學生的養成教育。
在小學階段,每個學生的身心都在快速發展,他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特別快,但是遺忘得也同樣快。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只要老師一講,或者要求做到,他們都能很快接受,并按照要求做到最好。但是等過了兩星期之后,他們就很可能已經忘得沒影了。所以,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品質和行為習慣的養成,都需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堅持,任何沒有堅持的行為,結果往往不會對學生有太大的影響,同時,既浪費了他們時間,而又沒有達到所期待的效果,這個行為習慣的練習就白費了。所以,為了進一步推動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學校必須以評價作為主要的動力,從而推動學生在道德養成上的堅持。學校也應該對學生的行為習慣的養成,起到一定的監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