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啟彬(山東日照市五蓮縣高澤小學)
建構“現代學校治理體系”,只有首先明白它“是什么、干什么、為什么”,才能明確學校治理的方向以及更好地實現學校治理的本來價值。
治理:著眼各利益方之間責權利的劃分、制衡以及利益方對事務的參與和協同。
教育治理:指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利益群體和公民個體通過一定的制度安排進行合作互動,共同管理教育公共事務的過程。
學校治理:由校長、教師、學生、家長、社區等多元主體組成的利益相關者參與重大決策的過程,包含外部治理結構和內部治理結構。
在某種意義上而言,治理結構是一種權力結構,治理結構的調整過程就是權力的再分配過程。優化學校內部治理結構,就是通過機制或組織的變革,把教師、學生、家長及社會人士吸納進管理陣營,一方面校長要把長期以來習慣性地攥在自己手中的權力分出一部分給這些人,另一方面要改變這些人過去作為被管理者、管理對立面的地位,形成約束和監督機制。
1.多方參與。政府部門、教師、學生、家長、社區、相關社會組織都是學校治理的主體。學校治理的實質即在于多元主體對學校事務的參與。
2.平等合作。學校治理主體之間建立互信互惠的伙伴關系,對學校事務進行共同管理。
3.民主協商。站在討論、商量的立場,用協商的方式去解決學校事務和學校發展的問題。
4.決策公開。學校決策的程序和結果要接受社會監督,涉及家長和社區居民切身利益的決策事項要讓居民參與,確保“學校權力”始終在陽光下運行。
5.制度引領。制度不僅可以提升管理者的素質和能力,也可以防止管理者濫用權力和失職。
學校治理的關鍵,于外重構學校與外部組織的新型關系,厘清政府、社會和學校之間的法律關系,實施管辦評分離;于內重建學校內部治理機制,厘清學生、教師、家長和校長之間的權力關系。同時也在于確定學校的利益相關者在學校的組織運行過程中充當的角色。
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主要是形成有效的管理體制和良好的運行機制,調整學校的教育生產關系。在管理體制方面,要對各種主體的責任、權力進行明確的定位,有負責決策的、有負責落實的、有負責監督的等。運行機制包括制度和運行的程序。制度主要解決什么事能干、什么事不能干的問題,程序主要解決怎么干的問題。
一是健全校長負責制。校長進行決策主要借助校長辦公會。應明確辦公會的成員組成、議事規則和權利義務,具體執行上級部門、教職工大會制定的重大決議,負責研究審定涉及學校日常管理的一般性事項。二是健全學校中層管理機構。明確學校與內設機構以及各管理層級、系統之間的職責權限、管理程序與規則。三是健全校務委員會。成立社區代表、法律代表、家長代表等多方力量組成的校務委員會。
教職工代表大會是教職工參與學校民主管理和監督的主渠道。與教職工切身利益相關的制度、事務,要經教職工代表大會審議通過;涉及學校發展的重大事項要提交教職工代表大會討論;教代表通過提案、建議等形式,就學校管理、教師權益等問題提出建議,學校予以反饋答復。
成立學術委員會,把教師專業評價、課堂評價、學生學業評價任務交給學術委員會負責落實,確保評價的專業、客觀和科學。賦予學術委員會對教師進行評價、職稱考核、崗位聘任等更多的管理職責,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今年的職稱工作,從評審方案的制定、材料的審查到最后結果的公示與反饋,學術委員會全程公平、公正操作,1天半的時間全部完成。
成立少代會,涉及學生管理、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后勤服務、學生收費等事務決策時,學生代表參與相關會議,擴大學生的知情權、參與權,進而促進學生監督權的實現。
學校發展離不開社會力量的支持,同時學校要為社會服務、接受社會監督。成立家長委員會,實行家長一日駐校、家長開放周、家長陪餐、家校互傳喜報等制度,加強家校溝通。
現代學校治理,其目的就是要使學校的辦學底氣硬起來,使學校的師生心氣聚起來,從而實現師生的共同發展。因此,營造學校內人心思齊、人心思進的濃厚氛圍是學校治理的核心目標。
三級聯動,盤活資源(調動教師工作動力,讓工作不再倦怠;發動家長參與管理,讓教育不再孤單;推動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習不再枯燥)。
人心齊,則士氣足;士氣足,則百事興。教育的發展需要強大的凝聚力作為后盾。學校的凝聚力來自全體教職員工,來源于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信任、尊重和理解。一所凝聚力強的學校,其教職員工一定是努力圍繞著學校的教育目標,精誠團結、通力協作,在學校內部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工作氛圍。
學校通過制度建設、激勵機制、美文閱讀、教師宣誓、大力宣傳等方式,共建“尊重信任求和諧、欣賞激勵建團隊、共建共治顯活力”的教師隊伍。
1.凈化價值取向,形成“內動力”。健全、完善、優化各項現代化學校制度,建立公正、公平、公開的考評機制。
2.強化人性管理,增強“向心力”。開展“為身邊的教師點贊”主題活動,把“發現別人的亮點,賞識別人的優點”作為與同伴相處的準則。表彰“最美教師”,凝聚群體向心力。
3.推進項目合作,提升“研究力”。成立臨時“項目合作研究組”,如基礎素養項目研究組、小組建設項目研究組等。
4.提高研究品質,孕育“生長力”。開展有效教學的基本功—試題研究活動。每周推薦閱讀一篇文章,所選的文章既有思想上的引領,又有方法上的指導。
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需要教育思想的正本清源,回到以學生為本的價值軌道上來。
1.立德樹人,回歸教育本真。袁貴仁指出:加快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點任務之一是把方向,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教育任務。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人”,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學校秉承“志存高遠修德澤人”的校訓精神,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2.以學定教,促進課堂轉型。從改變課堂入手應是學校內部治理的主要切入點。未來的課堂教學,無論是在教育觀念上,還是在教學結構上,都將朝著“以學定教”的方向發展。因此,教師要努力實現以學生的學習行為為中心來組織課堂教學。變“教”的課堂為“學”的課堂,使學生“主動參與、互動互助、積極展示、大膽質疑”。教育的任務不僅是要幫助學生“學會”,更要引導他們“會學”,學校在引領教師改進課堂教學方式的基礎上,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小組互助,構建學習共同體,加強班級學習互助小組建設。把學習互助小組建設作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突破口。秉承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積極貫徹“我的課堂我做主,我是課堂小主人”理念。讓理解了知識的學生化身為“小老師”走下座位輔導學困生,走上講臺當老師。小先生教小伙伴,小伙伴推選小先生,同伴互教互學,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小主人。
教書與育人,應是一體;校園與家庭,本屬一家。學校通過“讓學校回歸社會”,強化“顧客意識”,引入“公眾監督”,讓家長參與到學校管理中來,讓更多家長認同學校辦學理念,產生情感共鳴,主動參與學校事務或班級管理。
1.把家長請進來,教育不再孤單。一是家長駐校當觀察員。制定《高澤小學家長駐校辦公制度》,確保工作規范化、制度化和經常化。利用教學開放周、運動會、六一兒童節等特殊時間邀請家長到校,保證家長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二是家委會做參謀員。家委會成員定期向學校匯報提案,不定期到學校參觀監督,參加學校年底表彰等重大活動。另外,建立家長督學制度,通過微信群、QQ等不同的方式,做好學校工作的宣傳推介。
2.把文化送進家,爭做傳播使者。組織“快樂閱讀和諧成長”親子閱讀活動,評選最美小書桌、星級親子共讀家庭,把書香文化推廣到家庭,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