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潔瓊(江蘇常州市新北區西夏墅中心小學)
六年級是學生成長的關鍵時期,我審慎思考并果斷抉擇,選用社會實踐教育活動,實施公益活動策略,追尋“固本培元·和美發展”的新時代德育走向。我堅信,德育離開生活將會黯然失色,孩子實地體驗才能觸發情感。本著“行為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原則,我用實際行動詮釋教育的真諦,學生在行公益中學習和獲取,師生攜手前行,推動德育走上固本創新的開闊路途。
六年級學生已經跨入青春的門檻,他們的身心成長很快。正因為如此,班級德育既應當保留傳統精髓的根本,還需要敢于求索、趨于轉化。到了六年級,學生的個性變得鮮明,渴望自己探索和印證,想要在真實的經歷中去體驗和收獲。在這種前提下,雖然班主任所講述的道理和準則源于生活,千百年來形成的理論也很正確,但是有些人和事與學生的時空距離較大。我們不能將德育作為形式化的東西來處理,而無視學生認知上的不全面,甚至忽略他們品德上的言行偏差。那么,作為班級引路人,該如何去做呢?在守住傳統禮儀道德的同時,我開始思考:怎樣站在學生生活的高度,實現教育的反饋,呈現出穩固根本的實施效果。
我結合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反觀當前的德育工作狀況,通過反思學習和借鑒尋求提升之路。六年級學業緊,家長容易重智輕德,忽略孩子的品性塑造。意識到這些,我提醒自己,引導家長,實現家校合力,重視公益實踐,用真切的行為,傳遞教育的奧義:新時代教育,需要先固本再創新,有守住德育之本的意愿,重視對學生思想品德的熏陶,同時與社會生活密切對接,追尋全人教育的美好境界。基于這樣的考量,社會公益實踐猶如一枚石子,投入德育的湖水中,我們的步伐變得沉靜,班級的德育擺脫浮躁,沉悶的局面被徹底打破了,這樣的嘗試,無疑為育人指明方向,向著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目標越來越近。
六年級學生熱情好奇,千篇一律的說教式德育,停留在理論層次,自然效率低下。為了弄清楚學生到底喜歡什么樣的德育課,我對班上的學生做了一個摸底調查,訪談的結果分析出來后,引發我的深思:可能是受校園束縛太久,大多數孩子渴望走向社會生活。轉念一想,好動求索、無拘無束是孩子的天性,于是,我順時應變,大膽求新,選擇開放德育的路徑,進行社會公益活動。從活動創建到活動實施,我都鼓勵學生參與,用貼近心靈的實踐,達成情感熏陶和自我重塑的目標。為了便于論述,下面結合班級公益實踐活動,按具體實施環節,進行策略應用探討:
環節一:自主調查——尋到公益活動的主題靈感。
“有哪些公益適合我們小學生參與?”圍繞這一問題,學生走入生活,關注社會問題,利用多種途徑調查收集,并選擇自己認為最有意義的項目記錄下來。有的學生雙休日由父母陪同,走街串巷觀察收集;有的找到同齡的伙伴,和他們一起進行觀察記錄;有的利用網絡,看其他小伙伴如何做公益;還有的當偵查員,向其他班級或者學校借鑒……靈感源源不斷,活動策劃群教給孩子,交流和討論,師生共同確定我班學期公益活動。有了開端,大家的興趣被激發,又協商出具體內容。一切有序地進行,所有的孩子都能夠積極參與,個個顯得生動活潑。大家一致決定,第一次公益實踐為“桂香飄金秋,真情暖夕陽”,倡導每個孩子做公益,行動起來,做一片心靈美的葉子。
環節二:創新實施——做好做細敬老愛老公益活動。
我注重牽引大膽放權,讓公益活動真正走入隊員的心中,滿足他們的需求,力求使每個孩子得到鍛煉。大家合作探究,規劃三項獻愛心內容:文藝匯演、愛的禮物和心心交流。班主任注重導向和定位,學生走好創新實施路。工作被合理分工,有的孩子負責日常運營,有的孩子結合特長認真排練,因為老師和家長也被請來出謀劃策。重陽節活動現場,氣氛十分活躍,老人們笑逐顏開,被孩子的關愛打動。我們還為68名孤寡老人送上重陽糕,把龍虎農耕園里的紅薯分享給爺爺奶奶。孩子們熱情,天真,乖巧懂事,他們的貼心讓老人感到幸福,還吸引了不少群眾志愿者。社會的課堂更能激發隊員參與和奉獻的積極性,老人和孩子互握雙手,傳遞的不僅是重陽敬老的美德,還有公益德育特有的溫情。這種創新策略的運用,對六年級孩子的實踐水平和素質發展而言,無疑具有可持續的價值與意義。
環節三:合理發散——構建班級社會公益類型德育內容。
從這個項目開始,接下來的學年中,在班主任的帶領下,我班學生把收集到的“公益活動金點子”實施得風生水起。班級勤儉日、金秋助農月、零元過一天、關燈一小時宣傳……創新的理念引領德育,公益活動讓孩子體會到社會生活和每個人密切相關,他們的公民責任感在增強,胸懷變得開闊起來,生活也日臻豐富多彩。我幫助學生提高公益意識,讓他們行動起來,參與到一個個活動中去。真實的活動形成健康的態度和情感,公益教育在行動,班級學生在成長,這更堅定我的信心。我愿意帶領學生去探索,讓班級德育因公益內容的融入而更加豐盈。
我蹲下身子,做出平行的引導,利用身邊的公益資源,把德育實施的視角延伸到廣闊的社會,想方設法開闊學生的眼界,培養他們的道德素養,進而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對比公益德育活動前后學生的言語行為,明顯看得到帶來的喜人變化。六年級德育轉型的探索,呈現出諸多的亮點,我的感受特別深。整個創新實施過程,我都融入其中,采用跟進牽引的方式,確保公益實踐有序有趣有效,做好觀察記錄和分析,要求自己及時總結,把積累到的技巧加以完善,運用在班級德育實踐中。
亮點非常明顯:
其一,公益教育讓孩子感覺到幸福滿足。德育的本質是追求幸福感,進行公益實踐活動,學生承擔起社會責任,體會關注他人的快樂和充實。我帶領他們做敬老院的義工,參與社會志愿者活動,關注弱勢群體。孩子用自己的能力,發現需要幫助的人,傳遞自己的愛和行動。公益實踐活動帶來的自覺性和體驗感,是常規校內德育所無法比擬的。他們的笑容發自內心,他們的幸福感如此真切,處于身心發展中的孩子,體會到被需要是一種快樂,感受到生命應充實而幸福。
其二,公益實踐活動真正填補課內德育的空白。在此之前,班級德育停留于學校范圍內,而時代需要我們將社會生活納入教育的范疇。本著固本又創新的目標,我大膽進行嘗試,引導班級學生體會教學做合一的愉悅。在服務家庭學校和社區的過程中,公益教育課程自成系列,幫助孩子建構起更加全面的認知。在這樣的基礎上,班級公益知識和行動之間互為融匯,我們的課程能夠給孩子提供更生動的感性材料和更全面的客體認知。
其三,促進學生實現既有理論和時代現象之間的平衡。傳統道德教育有許多動人的地方,我們需要傳承以實現固本的目的。然而,部分社會現象又會帶來新的困惑。譬如,公益活動是一種善意,但六年級學生同時又是未成年人,如何把握好個人公益的能力和行為的度?這些都是教師家長和社區工作者,應該合理探討的。在此次研討中,我們不斷努力,也獲得廣泛的參與支持與配合。孩子們的行為有一定的差異,但是他們都在努力去做,我們的綜合實踐正在為校本德育注入一股活力,這真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當然,我們的公益教育還需要不斷完善。譬如,在活動評價上,還可以建立起更加多元的方式,鼓勵孩子做出更好的成績。又如,社會公益活動涉及的領域也可以進一步展開,實現特色化公益課程的推廣,使班級德育擁有更為鮮活的生命力。小學生德育內涵豐富,作為六年級班主任,我希望公益實踐開始,不斷創造和突破。固本又創新,腳下路不停,只要我們愿意努力,必定可以做好引路人,為成長助力,為生命添彩,為班級孩子提供更好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