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遠坤(湖北長陽縣第二高級中學)
教研組是教師參與教學研究的基本單位,它不是學校行政組織,相對年級組而言,沒有行政管理權,是一個相對松散的學科教研集體,其教研效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研組長個人的凝聚力和科學的專業引領。作為基層學校的骨干教師和教研組長,深感教研組管理同其他管理一樣,也有自身的基本規律,至少要做好以下幾點:
打鐵還要自身硬,教研組長要帶頭學業務、鉆業務,練就過硬的教學基本功,在教學中“喊得響、打得出”,對教學有獨到見解,經得起他人的“考驗”,憑教學質量打造出自己的品牌,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權威,增強自身感召力。作為教研組長,我堅持帶頭上公開課,帶頭評課、反思,把自己的教學方法、真實的研究探究及良好的工作狀態呈現給同伴,帶頭通過備課、聽課、評課的方式了解本組問題,加強業務探討。根據學校推行生本教育思想的要求,我一方面和教師一起系統學習郭思樂教授的專著《教育走向生本》,著力引導教師強化對課程標準和教材的把握,另一方面大膽改進教學觀念,不斷進行教試驗,立足學科“根”的知識點,著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課堂上大量的時間讓學生對學科知識自主探究和自主構建,變教師的“講堂”為學生的“學堂”,使學生真正成為認識活動的主人,受到教師的好評。我還帶領教研組教師共同開發校本課程和選修課,師生一起釀制葡萄酒、獼猴桃酒,養花,構建花園假山,將易成活的綠蘿、蘭草、長壽花分別養殖在衛生間、窗臺上,制造生態瓶等,拓展學生發展空間,在勞作中提升學生的生命科學素養,提高了教研組的影響力。
集體備課是教研組和備課組的基本工作。不少學校的集體備課,往往是每人承擔一定數量的備課任務,再匯總為一本教案集,這種備課缺少思維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沒有反思與研討,教學效果并沒有提高。因此,我們提倡集體備課要突出集體的交流與反思,其程序是:個人自備——集體議課——專人整理——反思修改。個人自備的重點是研究教學設計和創設教學情境,如何組織有效的變式訓練等。集體議課的著眼點放在“議”,而不是以往的“評”,先由教研組的其他教師提問,再由說課人對自己的教學方案進行解讀,其他人共同研討,質疑問難,使“說”“議”“研”一體化。集體議課后,要落實專人整理,整理時對議課中不同的思路提出不同的方案,供教師選用。整理的方案要留有空白,以便教師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再作個性化修改。最后環節是突出反思修改。每一位教師都應從自己和本班學生實際出發,進行反思和修改,如對教學環節的再設計,教學情境的再創設,教學效果的再評析等,重構教學方案,使自己的教學既充滿集體智慧,又體現個人風格,突出創新。作為教研組長作為集體的核心,要重視組織協調,定時定地點,輪流“坐莊”主持和檢查考核,避免集體討論、交流與反思流于形式。
我組織高三教師系統收集整理各地科學社團和課題方面的資料,研究選修、走班、學生發展指導和新課程改革信息,結合高考試題積極研究新高考改革。我們對近十年全國各地高考試題、參考資料等作深入研究,對每冊書及相關章節所占比分要做到心中有數,充分發揮高考考試說明和高考試題在教學及訓練中的導向作用,要認真研讀考試說明,對比找出每年考綱的變化點,把高考考綱、試題與書本內容融為一體,提高訓練效率。如2018年考綱與往年的變化點之一是:細胞的生長和增值的周期性,染色體結構變異和數目變異由Ⅰ級目標上升為Ⅱ級目標。2019年考綱變化集中在選修一部分,表現為一變一增加:“5-2生物技術在食品加工方面的應用”改變為“5-3生物技術在食品加工及其他方面的應用”。增加部分內容為:選修一中增加了:“5-2酶的應用”,包括:“(1)酶活力測定的一般方法;(2)酶在食品制造和洗滌等方面的應用;(3)制備和應用固相化酶?!绷硗猓?-3中增加“(4)蛋白質的提取和分離。”增加的內容為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細胞技術、凝膠色譜分離蛋白質、電泳等內容,優化學校高考生物教學改革。
我們堅持進行基于自身實踐而引發的探索問題解決的行動研究,它并不一定經過規范化立項,但納入教研組和校本管理。如針對部分教師“交流、討論”存在的形式化或膚淺性傾向,我組織教研組專門研究“如何使課堂討論、交流有效展開”。確定這一研究問題后,教研組教師就可分頭收集文獻資料、案例,學習相應理論,經過討論、分析后提出假設,制定研究方案,再按此方案去到課堂實驗、嘗試,并根據實驗情況調整方案,進行更細致的研究、總結與反思。再如,我們教研組根據學校整體計劃,圍繞學校問題解決教研課題,組織組內教師深入進行相應研究,提煉出具有自身特點的生物問題導學教學模式,這一模式可用“135”來表述:“1”指教學要突出“一個中心”,即讓問題作為知識的紐帶,以問題為中心組織教學;“3”指導解決問題要分三步,即學生自主嘗試解決問題、合作學習解決問題、教師引導解決問題;“5”指課堂教學分為五個基本環節,即問題驅動→自主學習→總結提升→變式練習→反饋調節,大大提高了學科影響力和教學質量,受到了學校和同行高度評價。
一個團隊,如果沒有先進文化的引領,沒有團隊精神的塑造,團隊就不能形成合力,這就像植物缺少了陽光。因此,我們教研組嚴格貫徹和落實學校教學常規,嚴格執行備課制度、作業教案檢查和聽評課制度以及期中、期末及日常測試的試卷分析制度,讓團隊養成基本的教研作風,努力提高教研組的凝聚力。我們注意在組內營造張弛有度、輕松愉悅的教學教研氛圍。如在課余常與組員一起去唱唱歌、跳跳舞、打打球、爬爬山、散散步、聚聚餐等,積極地扶持和幫助青年教師,多和組內同事一起聊天、談心,努力成為青年教師生活煩惱的傾聽者,中老年教師天倫之樂的分享者,同時也向組員們分享自己工作、生活中的一些趣事。我平時注意多向學校領導和教研員匯報溝通,為組內教師爭取更多學習和參與各類競賽的機會,為學科發展爭取到更多的指導和培訓,促進教研組發展壯大。作為教研組長,我加強與其他學科,尤其是物理、化學組的交流。理、化、生同為大理綜科目,不僅僅是高考試卷編排的需要,也因為理、化、生三科之間內在的聯系,生物學相關知識點應用其他科目的相關知識配合解釋和運用會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讓學生知識脈絡更清晰,促進學科融合。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作為教研組長,業務能力和水平方面相對有一定優勢,外出學習交流的機會相對也較多,但絕不可能樣樣都強,教研組長要盡量發揮大家的長處,帶頭學會分享自己成果,帶動大家共同改進工作,享受工作創新的成就感,這是教研組長必須做好的事情。否則,在教學教育業務上陷入自我封閉狀態,教研工作不可能保持可持續的發展。一次外出學習的體會、一節好課、一個精致課件,都要與大家一起分享。在各類業務交流課中的每一個過程,通過研討解決的問題,達成的共識及學習心得等,都進行歸納小結,向組內成員介紹分享。教研天天有,體現在日常教學實踐的分享之中。我們組內教師均有一個業務學習筆記,可以是一節課的精彩開頭,或者是課本中一個經典實驗的挖掘,或者是學科內知識邏輯思維的遷移等;同時還有一個備學生的業務本,記載了學生易錯知識點、學生易錯字、學生易錯的專業術語,記錄教師教和學生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根據這些問題提出大家研究和努力的方向。公開課前,給組內每位教師分配聽課任務,確定主評人,使得評課時人人有話說,讓每位組員有存在感、成功感。組內教師時常反思并寫教學后記,記教學的成功之舉、教學的敗筆之處、教學機智之精、學生發現之美、教學改進之想,有課堂教學事實的描述和分析,便于其他組員共享。另外,榮譽也不能獨享,做到“譽”有所屬,眾望所歸,大家才覺得有奔頭。必要時,要搞各種類型的經驗交流,要想辦法多宣傳成員的成績,多讓團隊成員拋頭露面,這也是重要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