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寬
案例:
王阿姨患冠心病多年,常常因心前區的不適感而住院治療,但每次檢查過后醫生都說她的冠心病并沒有那么嚴重,可王阿姨卻還是能夠出現明顯的胸悶、心悸、喘不上氣、全身發抖、甚至大汗淋漓等等癥狀。所以即使醫生告訴她沒事,她也堅決要求住院治療。后來醫生建議她看一看精神科醫生,但阿姨覺得到那里看病的人都是“精神病”,而自己只是得了心臟病,根本沒必要。
然而王阿姨走遍了當地的三甲醫院,甚至也去了北京、上海的大城市求醫,可每一次都被告知心臟問題不大,不用過分擔心。當王阿姨說明自己的癥狀后,醫生再次建議她去看看心理醫生或精神科醫生。雖然王阿姨心中還是有些抵觸,但在家里人的堅持下,她去看了心理醫生。
根據王阿姨的講述,醫生發現在確診冠心病后王阿姨常常處于焦慮、緊張的狀態,結合發病時的癥狀,醫生確診她得了“雙心病”。
雙心病,是指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疾病。這種疾病往往是由心臟和心理兩方面相互影響、相互交叉、相互導致疾病的產生,并且可以在疾病的發生過程中間相互伴發加重疾病的發展。
當一個人著急、焦慮的時候,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就會增加,人體會釋放很多神經遞質,如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等。這些神經遞質會讓血管收縮,而相應的心臟局部組織可能就會缺血或出現某些反應,從而引起一些類似心臟病的癥狀,通常稱為心理心臟病。
其實在心臟科就診的患者中存在大量合并精神心理問題的患者,北京大學協和醫院的胡大一教授曾指出,在心血管病房大致只有30%左右的人是完全的心血管疾病,還有30%的人純粹是心理方面的疾病。
心理心臟病與心臟病存在三種關系:
1.心理心臟病可以獨立存在
也就是說,患者沒有真正的器質性心臟病,主要是心理、情緒、精神的問題引起了類似心臟病的癥狀,患者一旦發作,就像心臟病發作一樣。
2.心理心臟病與心臟病合并存在
由于性格、遺傳或環境等原因,患者處于非常強烈的不良情緒和精神壓力之下。漸漸地,他的心臟就會出現損傷,發生器質性心臟病,如冠心病、心律失常等。這類患者治療心臟病的同時還需要解決心理問題。一般而言,這類患者往往是心理問題在前,心臟問題在后。
3.心臟疾病作為應激性打擊,引起了患者的心理改變
有很多冠心病患者在做了支架、搭橋手術后,雖然血管重建很成功,心電圖檢查結果也提示心臟供血良好,但患者就是覺得不舒服?;颊邥f,“手術之后,醫生都說很好,但不知道為什么,我卻覺得癥狀越來越重了?!边@種情況往往是先有心臟病,再有心理問題。
總之,心血管病與心理應激及心理負擔過重導致的心理疾患密切相關,兩者互為始動因素、互為因果、互相影響,危害健康。
臨床發現,焦慮抑郁在冠心病患者中的發生率為18%~60%。焦慮抑郁狀態和重癥抑郁狀態都會增加冠心病患者的并發癥和死亡率,它也是冠心病生理進展中一個獨立高危險因素。研究發現,抑郁使冠心病患者2 年內死亡風險增加1.24 倍,遠期死亡風險增加78%。
遺憾的是,冠心病下面隱藏的心理問題常常被醫生們所忽略。心內科醫生往往不能識別患者的抑郁焦慮狀態,從而不能有效地控制患者的病情。國內有研究機構曾選取一家三甲醫院作為研究對象,其住院病歷系統中的7460 例診斷為冠心病的患者中只有132 例確診了“雙心病”,檢出率為1.77%,遠遠低于我們認知中冠心病合并焦慮或抑郁癥狀的概率。
冠心病合并焦慮抑郁的發生機制十分復雜,目前認為大致與遺傳、行為類型、環境因素等相關。比如,冠心病合并抑郁的主要影響因素包括: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低或喪失;健康自我評價水平低;長期醫療費用的投入和花費;負性生活事件;社會支持系統較差,尤其社會支持系統較差的老年人抑郁更重。冠心病合并焦慮的主要影響因素則包括:對疾病性質缺乏正確認識;醫院環境與人際關系陌生;對疾病預后擔心等。
實際上,焦慮抑郁障礙患者本身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高發人群。相關研究也表明,抑郁同高血壓、高血脂、吸煙、糖尿病一樣,都是心血管病的危險因素。且焦慮應激和某種行為類型與促發冠脈痙攣有關,緊張、恐懼、焦慮、憤怒等情緒因素對冠脈痙攣的發生起主要促發作用,從另一方面增加了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冠脈綜合征的發生。
所以,患者因胸痛去就醫的時候,除了要解決冠心病本身缺血導致的癥狀,治療焦慮抑郁癥狀也是一件重要的工作,因為良好的心理狀態有利于血管舒張,有利于冠心病心絞痛的治療。
對于冠心病合并焦慮抑郁的患者,除了患者本身存在的基礎疾?。ü谛牟。┬枰幏队盟幹?,還需要注重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建立良好的醫患互信關系。心臟病發作是一種危、急、重癥,患者的心理負擔很重,醫療人員應該體諒患者,給患者無微不至的關懷,貼心的照顧。醫務人員要用溫和的語言、嫻熟的技術、善意的同情取得患者認可,達到身體在場、心理共鳴的效果。二是進行心理與疾病關系的科學知識宣教。醫生應該向患者灌輸有關心臟病的基本知識,使患者意識到積極樂觀的情緒和良好的行為模式有助于疾病的治療和康復。醫護人員應采取傾聽、鼓勵、說服、啟發和指導的方式,再配合宣傳手冊、網絡資訊等手段,從心理上幫助患者重新認識病癥,合理解釋患者疾病的轉歸和預后,糾正患者不合理的負性認知,恢復患者的自信心。
此外,運動治療對冠心病和心理障礙兩方面都有積極意義。大量研究證明,運動可以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生存率,同時還能改善患者的焦慮抑郁癥狀。就運動方式而言,心血管病患者可選擇自己喜歡的運動方式,強度應與醫院內運動治療相當。同時,患者也可以結伴運動,以提高運動的積極性,而且患者之間還可以互相交流促進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