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小曉
豆瓣一位網友于凌晨兩點發布了一條帖子,標題是“逛了逛媽媽的淘寶”。在這條帖子里,她一張一張貼出了媽媽的購物車截圖:開始,大家以為這不過是一條吐槽帖,一箱早餐手撕面包——爸爸的胃不好,媽媽想買給他值夜班的時候充饑;
一件雙面呢粉色風衣——折扣活動12 月2 日就結束了,媽媽還沒有領券結算;
一條長款雪紡保暖圍巾——媽媽把它綁在了浴室里,打上死結,用來自縊。
悲劇的發生,往往是悄無聲息的。樓主在帖子里懺悔,為什么直到出事當天,都沒有任何人發覺媽媽已經忍受了那么長時間的失眠、煩躁、抑郁?為什么沒有人發覺,她早已經做好了輕生的準備?
沒有人相信,更年期會直接擊倒一個人。
當媽媽到更年期了,會因為雌激素的斷崖式下跌和鈣質瘋狂流失而腿疼、煩躁,整夜整夜地睡不著覺。她原本是“很快樂很自在的人”,但這些生理健康問題還是讓她產生了嚴重的負面情緒。
大概沒有兒女愿意看著媽媽遭受這樣的痛苦。更年期是每個家庭都應該重視的事,容不得半點馬虎。
對于更年期的漠視或者誤解,在我們身邊實在太常見了。
在醫學上,籠統的“更年期”有一個更加精準的稱呼:圍絕經期綜合征。
44~55 歲的女性會在這一階段經歷絕經,非常直觀地感受衰老。和男性相對平緩、溫和的中老年更替相比,女性此時的心理變化是更為劇烈的。
對于這種變化,生活在湛江的楊維(化名)感受格外深刻。她第一次感覺身心不受控制,是在10 年前的一個早晨,當時她像往常一樣從菜市場買菜回來,進門之前突然感覺心慌意亂、神經緊張,總覺得有哪里不對勁。
晚上散步時,她覺得自己像是魔怔了一般,沒有來由地心悸、煩躁,只想一個人安安靜靜地躲到林子里,把所有人都甩得遠遠的。
從那一天起,心悸就再也沒有真正離開過楊維。更可怕的是,她不知道心悸什么時候會突然襲來,什么時候會再次平息。
雌激素無法激活調節體溫的下丘腦區,潮熱出現了;雌激素不能讓腦干正常作用,失眠出現了;雌激素不足以刺激杏仁核,情緒化出現了……
這些生理上的衰老,讓一些更年期女性的生活變得尷尬、難堪,越來越糟糕。
楊維記得,那天之后,她每天晚上都會失眠,關燈之后就坐在床上,佝僂著背,一整夜都在半夢半醒中游離,像釣魚一樣,剛要沉下去,就被釣竿猛地拉起,瞬間驚醒。
有時候她從外面回來,臉頰、額頭、脖子、胸前潮紅一片,鄰居奇怪地看她:“怎么熱成這樣?”楊維也不知道如何回應,笑一笑敷衍著:“哎,我就是這樣,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沒怎么走動呢就面紅耳赤的,背都濕了。”爬樓梯時膝蓋會痛,晚上睡覺時腳背會抽筋,經過醫院時心跳會加速,做家務時會頭腦發暈……當時正值女兒高三,楊維的神經更是繃得像打仗,沒過半年,整個人就瘦了一圈。
雪上加霜的是,丈夫的不理解與挑剔、控制欲從未減輕,楊維有時候在家拖地,拖著拖著就悲從中來,坐在沙發上抹眼淚,直到兩年之后,楊維才知道自己這狀況叫更年期。
復旦醫學院2010 年的調查顯示,有42.7%的上海婦女不知道絕經會導致更年期,6.5%的人對更年期一無所知。上海之外,對更多生活在縣城、鄉鎮的女性來說,更年期根本就是一個盲區。
或許不是每個人都面臨楊維這樣嚴重的癥狀,但這種無知確實普遍。
當她的腦干不能正常工作時,我們批評她整天胡思亂想;當她的海馬體開始萎縮時,我們指責她舊賬新算,無中生有;當她的杏仁核失去控制時,我們埋怨她脾氣暴躁,責怪她陰晴不定……當她的雌激素罷工時,那個熟悉的她變得陌生又無助時,很多愛她的親人、朋友也只能不痛不癢地丟出一句:“無可救藥的更年期!”
中國目前有1.6 億更年期女性,數量居世界首位。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到2030 年,全世界會有12 億以上的婦女處于更年期,而我國的更年期女性也將超過2.1 億,約占人口的1/7。其中80%以上的女性會遭遇更年期引發的不適,甚至導致生理或心理上的疾病。
現實生活中,消費文化打造了內涵豐富的“更年期綜合征”,使其成了中年女性面臨的普遍問題,甚至成為了女性的刻板化負面形象。其中最大的負面影響是,中年女性的反常反應被納入到“變態”之中。
一位中年女領導對下屬的正常管束,也常常被人諷刺為“更年期”。這大概就是有人說的那種野蠻邏輯——你覺得不開心,是因為你有病。人到中年,本就有許多令人煩惱的事情,這種邏輯的惡果是完全忽視了女性真正焦慮的原因,那么她自然就無法得到應有的關心和體諒。
如果媽媽進入了更年期,一定要正視相關問題,尋求專業咨詢。
如果生活中媽媽出現了更年期的生理表現,例如:潮熱、多汗、心慌、月經不調或停經、頭疼、頭暈、關節痛,那么一定要及時關注,并且應該盡早和醫生進行溝通,取得專業的指導意見,避免悲劇的發生。
而年輕女性工作壓力大,作息不規律,認為更年期是中年才會遇到的問題,毫不在意。但事實是,如果不關注自己的身體變化,更年期有可能提前到來。
更年期既需要自我修復,也需要家庭成員的幫助,更需要全社會的關注。正視問題,打消偏見,才對得起媽媽們。更何況,作為年輕的兒女,二三十年之后將會面臨同樣的問題,不要等到那個時候,才意識到媽媽當年面對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