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西郊小學校 趙 莉
我們常見到教師在教學目標設計中這樣描述“使學生理解××”,如“理解垂直概念”“理解線段、射線、直線的含義”等。那什么是理解呢?詞典中這樣解釋“理解”一詞:順著脈絡或條理進行剖析,從道理上了解。杜威這樣闡釋“理解”:“理解是指能夠把握已獲得的知識的各部分彼此之間的關系——只有不斷地對所學的東西進行反省思維,才能達到這種結果。”在教學中如何使學生理解呢?我們可以提供些什么?怎樣讓“理解”真正發生?說到底,怎樣為“理解”而教?我在近幾年的數學教學實踐中,摸索出一套“理解”教學策略,建構出指向“理解”的小學數學教學框架,現結合“認識垂線”一課的教學,談談該框架的具體操作流程。
理解是問題解決的關鍵,只有理解問題的大意:理解問題的數量關系,才能找到問題解決的路徑與方法,才會實現問題的解決。
學生是理解問題的主體,基于理解的教學不是教師講解式的理解,而是教師引導下的自主探究式理解。呈現有待理解的問題是首要環節,一般采取問題情境,將問題融入具體形象的場景,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態度體驗,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有利于促進和幫助學生理解。在問題情境導入后,教者應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的思路,剖析問題各部分之間的關系,探尋問題解決的策略。例如,在教學“認識垂線”一課時,為幫助學生“理解垂直概念”,我首先創設了生活情境,用生活中的素材引出研究問題。我以新生參觀校園為背景,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了氣派的伸縮大門、干凈明亮的窗戶、縱橫交錯的墻磚等畫面,引導學生從各組畫面中提取出幾組相交的直線,并提出問題:“比較這幾組直線,有什么發現?”接著組織學生觀察比較,給幾組直線分類,討論交流,說說分類理由,從而做出“相交成直角”的猜想。
探究體驗是理解教學的關鍵階段,是學生能動探究的過程,是通過對具體事物的觀察感知,在實際操作中體驗、分析、思考,從而理解概念、性質。該環節是師生協作、生生合作探究的過程,教師要做到讓學與導學并濟,既要讓出教學時空,確保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與空間,又要發揮主導作用,為理解而教,為學生探究提供支持,引領學生有效探究體驗,助力學生思考理解。例如,在教學“認識垂線”一課時,在學生觀察猜想“有兩條直線相交的角是直角”后,我引導學生實踐操作,讓學生拿出三角尺,用重疊的方法去比較三角尺的直角邊與相交直線構成的角的關系,學生在實踐中驗證猜想,在操作中感知“垂直”,我趁機引出“垂直”與“互相垂直”“垂線”“垂足”的概念。接著,為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這幾個概念,我又設計了兩個體驗活動,給學生提供了小棒和方格紙,讓他們用兩根小棒擺出垂直關系,在方格紙上找垂線和垂足。體驗活動豐富了學生的表象,通過實物與圖形表征,促進了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基于理解的數學教學具有實踐性與反思性,在實踐操作的基礎上展開自我反思,在實踐與思考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建構。反省性思維是理解教學的核心,即對某個問題展開反復探究,進行深入思考與鉆研,以求發現新事物或對已知事物有新的理解。反省性思維是最好的思維方式,反省思維是深思的過程,是自我反思的過程。
反思歸納是理解教學的重要階段,在教師的導引下,反思探究過程,歸納探究結果,深入理解建構。反思是對問題核心的分析,是對問題本質的詮釋。例如,在教學“認識垂線”一課時,我在學生探究體驗之后,引導學生回顧反思活動過程,比較分析相同點,辨析區別不同點,對概念進行歸納總結,提煉建構出概念含義,進一步強化對概念的認識理解。
知識的理解是一個完整系統的過程,應用練習是非常重要的環節。應用練習是對理解的檢測、對理解的鞏固和對理解的提升。
為了發揮應用練習的理解價值,為了賦予練習多種功能,我們在設計練習時應做到多元化,形式多元、內容多元、梯度多元,形式要新穎變化,內容要豐富多樣,難易要具有層次。例如,在教學“認識垂線”一課的練習環節,我設計了“判斷兩條直線是否互相垂直”“尋找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現象”“借助各種工具畫垂線”等練習,既有對“垂直”等概念的理解檢測,又有鞏固性基礎題,還有為下一節課做好鋪墊的提升題,催生了學生對垂線畫法的摸索。
理解是知識建構的前提,理解也是教學的目標。讓我們在數學課堂中為理解而教,幫助學生架構理解的框架,引領學生在理解中建構。